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向架,包括两个轮对,设于所述轮对横向外侧的两个侧架,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架之间的摇枕;所述转向架还包括交叉穿过所述摇枕腹部预留孔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部与一个侧架弹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部与另一侧架弹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内。采用这种结构,使两个侧架均衡受载,避免侧架产生附加力矩,保证转向架的运行稳定性。此外,这种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占用的空间较小,因此摇枕腹部的预留孔也可以相对减小,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转向架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运输装备
,尤其涉及一种转向架及应用该转向架的货车。
技术介绍
转向架是铁路车辆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增加车辆的载重、长度与容积、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并在规定的线路轨道条件下,空载和重载列车的车辆在低速和高速运行时,都应具有良好的运行品质,以保护车辆和货物,满足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按照车体与转向架之间的载荷传递方式可以将转向架分为构架式转向架、准构架转向架和三大件转向架。请参考图1,图I为现有技术中一种三大件转向架的俯视图;下面简要介绍上述转向架的结构以及其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现有技术中,如图I所示,该转向架包括两个轮对2、设于轮对2横向外侧的两个侧架1,与两个侧架I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的摇枕5。该转向架还包括呈“X”形交叉穿过摇枕5腹部两侧的预留孔的第一连杆71和第二连杆72,第一连杆71的第一端部711、第二连杆72的第一端部721与侧架I之一弹性连接且关于摇枕5的中心线对称,第一连杆71的第二端部712、第二连杆72的第二端部722与另一侧架I弹性连接且关于摇枕5的中心线对称。采用这种结构,第一连杆71和第二连杆72形成的四连杆机构限制了两侧架I的横向和纵向错位变形,增大了货车转向架的抗菱刚度,保证了铸钢三大件转向架的运行速度。如图2所示,图2为图I中两个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连杆71和第二连杆72上下叠放交叉,使得交叉部位相互分离。由于第一连杆71和第二连杆72不在一个水平面内,会对侧架I产生附加力矩,导致两个侧架I的受力不均,影响转向架的运行速度 ’另夕卜,这种结构的第一连杆71和第二连杆72占用较大的空间,进而需要摇枕5腹部的预留孔设置较大,影响摇枕5稳定性。如图3和图4所示,图3为图I的轴承承载鞍12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弹性定位装置3的结构示意图;上述侧架I和轮对2的转轴之间设有用于传递载荷并提供轴承与侧架I导框之间的横纵向间隙的承载鞍组件,其包括承载鞍12和鞍形弹性定位装置3,该弹性定位装置3中部设有定位销34,通过该定位销34实现与侧架I、承载鞍12的定位。但是,该定位销34与弹性定位装置3的上、下衬板33的孔位焊接结构,这种焊接结构的强度和可靠性较差。有鉴于此,亟待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对现有技术中的转向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以使转向架运行过程中两侧架受到的载荷均匀、避免产生附加力矩,并且提高承载鞍组件的连接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转向架,该转向架能够保证运行过程中两侧架受到的载荷均匀、避免附加力矩的产生,并且能够提高承载鞍组件的连接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应用上述转向架的货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向架,包括两个轮对,设于所述轮对横向外侧的两个侧架,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架之间的摇枕;所述转向架还包括交叉穿过所述摇枕腹部预留孔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部与一个侧架弹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部与另一侧架弹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内。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二者中的一者中部设有通孔,二者中的另一者穿过所述通孔。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二者中的一者中部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弯折部,二者中的另一者中部设有向下凸起、与所述第一弯折部配合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处交叉。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二者中的一者中部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弯折部或向下凸起的第二弯折部,二者中的另一者整体水平设置,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第一弯折部或所述第二弯折部处交叉。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均为一体成型结构。优选地,所述转向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轮对外侧、所述侧架下方的承载鞍,所述承载鞍与所述侧架之间设有鞍形弹性定位装置,所述弹性定位装置包括上衬板、下衬板和设于所述上衬板、下衬板之间的弹性体垫;所述上衬板、所述下衬板分别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挡块、向下凸起的第二挡块,所述侧架、所述承载鞍朝向弹性定位装置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第一卡槽、第二卡槽,所述第一挡块、第二挡块分别插装于所述第一卡槽、第二卡槽中形成扣合固定;所述第一挡块与所述上衬板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二挡块与所述下衬板为一体成型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挡块、所述第二挡块的横截面均为三角形,且所述第一挡块的厚度、所述第二挡块的厚度沿根端到末端的方向逐渐减小。优选地,所述第一挡块、所述第二挡块的数目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挡块分别设于所述上衬板中间部分的横向两端、两个所述第二挡块分别设于所述下衬板中间部分的横向两端。优选地,所述侧架的两侧均设于关于所述摇枕的中心线对称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固定有轴杆,各个连杆的端部均设有安装孔,各连杆通过所述安装孔套装于所述轴杆外部,且所述轴杆顶端螺纹连接有螺母。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向架,其包括交叉穿过摇枕腹部预留孔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部和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部与一个侧架弹性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部和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部与另一侧架弹性连接,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内。采用这种结构,由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内,且二者在交叉处彼此分离,使得转向架在运行过程中,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传递给两个侧架的力比较均匀,进而使两个侧架均衡受载,避免侧架产生附加力矩,保证转向架的运行稳定性。此外,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内,使得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占用的空间较小,因此摇枕腹部的预留孔也可以相对减小,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转向架的结构强度。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货车,包括车体和连接于所述车体下方的转向架;所述转向架采用如上所述的转向架。由于上述转向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包括上述转向架的货车也应当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一种三大件转向架的俯视图;图2为图I中两个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I的轴承承载鞍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弹性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转向架的两个连杆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6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转向架的两个连杆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转向架的两个连杆的第三实施例交叉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转向架的弹性定位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转向架的支撑座与连杆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货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I至图10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的对应关系为转向架100 ;车体200 ;侧架I ;轮对2 ;轴向弹性定位装置3 ;摇枕5 ;轴承承载鞍12 ;支撑座13 ;橡胶锥套131 ;螺母134 ;轴杆137 ;压盖138 ;垫圈139 ;弹性体垫31 ;上衬板32 ;第一挡块321 ;下衬板33 ;第二挡块331 ;定位销34 ;第一连杆71 ;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部711 ;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部712 ;第一弯折部713 ;通孔714 ;第二连杆72 ;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部721 ;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部722 ;第二弯折部 723。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为提供一种转向架,该转向架能够保证运行过程中两侧架受到的载荷均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架,包括两个轮对(2),设于所述轮对(2)横向外侧的两个侧架(1),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架(1)之间的摇枕(5);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交叉穿过所述摇枕(5)腹部预留孔的第一连杆(71)和第二连杆(72),所述第一连杆(71)的第一端部(711)和所述第二连杆(72)的第一端部(721)与一个侧架(1)弹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杆(71)的第二端部(712)和所述第二连杆(72)的第二端部(722)与另一侧架(1)弹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杆(71)和第二连杆(72)处于同一水平面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振明,邢书明,胡海滨,邵文东,
申请(专利权)人: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