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托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86462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2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托臂,包括:托臂本体;上部固定元件,所述上部固定元件设有安装孔,用于通过所述安装孔将上部固定元件可拆卸地安装在座椅靠背的上端面上;以及与上部固定元件连接的侧部支撑元件,所述侧部支撑元件还与托臂本体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汽车座椅托臂,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卸,可实施性强。有利于提高小型乘用车在各种使用场合中的舒适度及便利性。例如对于后排座椅,在多人乘坐的情况下,可以安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托臂,为后排乘乘客提供舒适的肘部支撑。在只有一个乘客的情况下,可以不用扶手,以便于乘客自由选择乘坐的姿势,如斜靠或躺着。本发明专利技术不需要对现有车辆的座椅进行改装,具有普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座椅,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拆卸的汽车座椅托臂
技术介绍
汽车的普及使得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汽车的舒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部分小型乘用车的座椅上无托臂结构;即便小部分车辆的座椅有托臂结构,也是直接固定安装在座椅上,拆装十分不便。不能满足在不同使用场合中各种舒适性及便利性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便于装卸的汽车座椅托臂,提高小型乘用车在各种使用场合中的舒适度及便利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托臂,包括托臂本体;上部固定元件,所述上部固定元件设有安装孔,用于通过所述安装孔将上部固定元件可拆卸地安装在座椅靠背的上端面上;以及与上部固定元件连接的侧部支撑元件,所述侧部支撑元件还与托臂本体连接。作为优选,所述上部固定元件可以通过头枕支撑杆穿过所述安装孔固定在座椅靠背的上端面上。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侧部支撑元件位于座椅靠背的后面,所述托臂本体通过托臂支撑杆延伸至座椅靠背的前面。所述托臂本体沿其长度延伸方向开设有与托臂支撑杆相适配的导向孔,通过将所述托臂支撑杆插入所述托臂本体的导向孔中支撑所述托臂本体。在侧部支撑元件上还可以设置用于从侧面夹持座椅靠背的侧部夹持臂。所述侧部夹持臂可以是通过将ー刚性杆材料弯曲成L形结构而形成,与所述侧部支撑元件一起组成U形夹结构。该实施方式适用于担任座椅的情况。在另ー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侧部支撑元件位于座椅靠背的前面,所述托臂本体固定在侧部支撑元件上。上部固定元件还可以包括从上面夹持座椅靠背上端面的上部夹持臂。在这里,所述的前、后、左、右是以坐在座椅上的乘客为基准。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座椅托臂,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卸,可实施性強。有利于提高小型乘用车在各种使用场合中的舒适度及便利性。例如对于后排座椅,在多人乘坐的情况下,可以安装本专利技术的托臂,为后排乘乘客提供舒适的肘部支撑。在只有一个乘客的情况下,可以不用扶手,以便于乘客自由选择乘坐的姿势,如斜靠或躺着。本专利技术不需要对现有车辆的座椅进行改装,具有普适性。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座椅托臂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不意图。图2为图I中所示的汽车座椅托臂安装在单人座椅上的前面效果示意图。图3为图I中所示的汽车座椅托臂安装在单人座椅上的后面效果示意图。图4为图2的右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座椅托臂的另ー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左视图。图7为图5中所示的汽车座椅托臂安装在多人座椅上的前面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对于下文的说明,所谓的前、后、左、右是以坐在座椅上的乘客为基准。 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托臂,包括托臂本体51,上部固定元件56以及侧部支撑元件54。上部固定元件56设有安装孔55,能够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安装在座椅靠背2的上端面上。侧部支撑元件54与上部固定元件56连接,并沿靠背2后面向下延伸。侧部支撑元件54上设有支撑托臂本体51的托臂支撑杆53。托臂支撑杆53可以沿着靠背2的侧面边缘延伸至靠背前面。托臂本体51沿其长度延伸方向开设有与托臂支撑杆53相适配的导向孔(图中未明显示出),通过将托臂支撑杆53插入托臂本体51的导向孔中将托臂本体51支撑至与坐垫I基本平行的位置。侧部支撑元件54上还可以设置用于从侧面夹持座椅靠背2的侧部夹持臂52。如图I所示,该侧部夹持臂52可以是通过将ー刚性杆材料弯曲成L形结构而形成,包括与侧部支撑元件54连接的连接端以及沿连接端垂直延伸的夹持端;其中,连接端的长度对应于靠背2的厚度,夹持端与侧部支撑元件54分别紧贴靠背2的前、后面。侧部夹持臂52与侧部支撑元件54 —起组成U形夹结构,从而能够从侧面夹持靠背2。在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侧部夹持臂52位于托臂支撑杆53的下方,且侧部夹持臂52的连接端与托臂支撑杆53平行设置。这样即使乘客用カ压在托臂本体51上,本专利技术的托臂也可以很好地保持稳固。上部固定元件56可以紧贴靠背2从靠背后面向上延伸至覆盖部分靠背上端面,再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将其固定。当座椅靠背2上端面设有通过头枕支撑杆4固定的头枕3吋,还可以将上部固定元件56固定在头枕支撑杆4能够穿过安装孔55的位置。这样在安装托臂时就不需要对座椅本身做出任何调整或改装,有利于保护座椅完整不受损坏,同时也提高了托臂的普适性。上述实施例比较适合于一般的单人座椅。另外,也可以以侧部支撑元件54为中心,在侧部支撑元件54上固定设置分别向左右两侧伸出的一对托臂支撑杆53,參见图2和图3。或是采用图I所示的托臂结构以及与其左右対称的托臂结构,分别安装在靠背2的左右两侧。图5-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座椅托臂的另ー个实施例。侧部支撑元件54设置在靠背前面,上部固定元件56可以紧贴靠背上端面延伸至覆盖部分靠背后面形成从靠背上端面夹持靠背2的上部夹持臂。从图6可以看出,上部固定元件56和侧部支撑元件54 —起组成U形夹结构。托臂本体51可以直接固定在侧部支撑元件54上。或者与前述实施例类似,通过托臂支撑杆53支撑起托臂本体51。对于该类托臂,可以在侧部支撑元件54与托臂支撑杆53相连接处设置加强板(图中未示出)用以增大托臂的耐压强度。对于图5-7所不的实施例,较适用于双人或多人座椅的情况,如汽车后排座椅。为了增强乘客的舒适度,可以将托臂本体51加粗设置。另外,也可以在托臂本体51以及托臂支撑杆53的相应位置设置插槽57,将设有同样插槽(图中未示出)的活动托臂58通过支撑轴(图中未明显示出)可滑动地插入插槽内固定,使得并排坐着的乘客可以分别単独使用托臂。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座椅托臂,包括 托臂本体(51); 上部固定元件(56),所述上部固定元件(56)设有安装孔(55),用于通过所述安装孔(55)将上部固定元件(56)可拆卸地安装在座椅靠背(2)的上端面上;以及 与上部固定元件(56)连接的侧部支撑元件(54),所述侧部支撑元件(54)还与托臂本体(5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座椅托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固定元件(56)通过头枕支撑杆(4)穿过所述安装孔(55)固定在座椅靠背(2)的上端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汽车座椅托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支撑元件(54)位于座椅靠背(2 )的后面,所述托臂本体(51)通过托臂支撑杆(53 )延伸至座椅靠背(2 )的前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托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托臂本体(51)沿其长度延伸方向开设有与托臂支撑杆(53)相适配的导向孔,通过将所述托臂支撑杆(53)插入所述托臂本体(51)的导向孔中支撑所述托臂本体(5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座椅托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支撑元件(54)上还设置有用于从侧面夹持座椅靠背(2 )的侧部夹持臂(5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座椅托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夹持臂(52)是通过将一刚性杆材料弯曲成L形结构而形成,与所述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座椅托臂,包括:托臂本体(51);上部固定元件(56),所述上部固定元件(56)设有安装孔(55),用于通过所述安装孔(55)将上部固定元件(56)可拆卸地安装在座椅靠背(2)的上端面上;以及与上部固定元件(56)连接的侧部支撑元件(54),所述侧部支撑元件(54)还与托臂本体(5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百忠王海林刘强杨安志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