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波动吸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77820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22:22
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第一旋转件(17、18),其布置成可旋转;第二旋转件(25),其以相对于第一旋转件可旋转方式布置;卷簧(20),其利用弹性力缓冲第一旋转件与第二旋转件之间的扭转;以及垫件(26),其布置于卷簧内侧,利用弹性力缓冲第一旋转件与第二旋转件之间的扭转。其中,垫件包括:弹性件(32、37、42),其形成为柱状;以及耐磨件(31、33、34、36、38、39、43、46、47、48、49),其局部覆盖弹性件的侧面,并且其所具有的耐磨性高于弹性件的耐磨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总体上涉及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
技术介绍
周知的扭矩波动吸收器设置在例如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动力传输路径上,并且吸收(抑制)由发动机与变速器产生的扭矩波动。周知的扭矩波动吸收器包括例如阻尼部,其利用弹簧力吸收扭矩波动;迟滞部,其利用由摩擦等产生的迟滞扭矩吸收扭矩波动;以及限幅部,当发动机与变速器各自的旋转轴之间的扭转超出阻尼部和迟滞部的吸收能力时,限幅部产生滑转。在阻尼部处,将卷簧布置在输入侧旋转件与输出侧旋转件之间的动力传输路径上,并且将座件布置在卷簧与输入侧旋转件之间、以及卷簧与输出侧旋转件之间。另外,阻尼部包括挡块部,该挡块部用于在预定角度处限制阻尼部的扭转,以便保护卷簧。在挡块部处,设置于阻尼部输入侧旋转件的凸部与设置于阻尼部输出侧旋转件的 凸部彼此接触,从而限制阻尼部处的扭转。另外,在阻尼部处,将垫件布置在卷簧内侧,以便吸收挡块部的凸部彼此接触时所产生的冲击。在阻尼部处出现扭转的情况下,在挡块部的凸部彼此接触之前,垫件已被夹在各自布置于卷簧端部的座件之间。因此,垫件吸收挡块部的凸部彼此接触时所产生的冲击。例如,在JPH3-26341Y(下文称为专利文献I)以及JPH5-34343Y(下文称为专利文献2)中披露了一种周知的垫件126 (参见图17),其中将耐磨件131、133(树脂座)粘附于弹性件132(橡胶)端部。然而,周知的垫件126在长度方向受到限制,另外,需要对其强加限制,以便保证多个耐磨件中每一个的长度方向尺寸(因为耐磨件布置成排)。因此,弹性件132的长度可能设定为较短。结果,行程量较小,并且,所吸收的冲击量也较小。此外,根据周知的垫件126,利用粘附结合使弹性件132与耐磨件131、133结合。因此,粘结强度会限制行程量的增加,这进一步降低了冲击吸收能力。此外,利用粘附结合使弹性件132与耐磨件131、133彼此结合,这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对于包括阻尼部的扭矩波动吸收器,需要改进冲击吸收能力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其包括第一旋转件,其布置成可旋转(能够旋转);第二旋转件,其以相对于第一旋转件可旋转(能够旋转)方式布置;卷簧,其利用弹性力缓冲第一旋转件与第二旋转件之间的扭转;以及垫件,其布置于卷簧内侧,并且利用弹性力缓冲第一旋转件与第二旋转件之间的扭转,其中,垫件包括弹性件,其形成为柱状;以及耐磨件,其局部覆盖弹性件的侧面,并且其所具有的耐磨性高于弹性件的耐磨性。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垫件的弹性件局部布置于耐磨件内周,弹性件中布置于耐磨件内周的部分也被允许变形,从而增大了弹性件的压缩行程。结果,阻尼部处的冲击吸收能力(能量吸收能力)增大,这降低了垫件的刚性,从而,改进了对扭矩振动的抑制效果。另夕卜,因为弹性件还局部布置于耐磨件内侧,所以不需要将耐磨件粘附至弹性件。结果,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改进了连接强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弹性件由橡胶或弹性体树脂制成,以及,耐磨件由树脂制成,该树脂的耐磨性高于弹性件的橡胶或弹性体树脂的耐磨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弹性件和耐磨件之一包括位于弹性件与耐磨件的结合部处的第一凸部,以及,弹性件和耐磨件之另一包括位于弹性件与耐磨件的结合部处的第一凹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沿弹性件与耐磨件之间结合部的整周(整个周向)连续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沿弹性件与耐磨件之间结合部的周向断续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耐磨件包括设置于弹性件第一端的第一耐磨件、以及设置于弹性件第二端且与第一耐磨件分开的第二耐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弹性件包括第二凹部,该第二凹部形成于第一耐磨件和第二耐磨件之间的中间部分外周面,以及,第二凹部沿弹性件的整周连续地向内凹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弹性件包括圆角部,在第一耐磨件以及第二耐磨件附近,该圆角部形成在第二凹部底面与第二凹部侧壁面之间的拐角部处,用于在拐角部设置圆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弹性件包括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自弹性件端面的一部分凸出并超出第一耐磨件和第二耐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第一耐磨件和第二耐磨件之一或二者包括多个耐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扭矩波动吸收器进一步包括座件,该座件布置在卷簧与第一旋转件以及第二旋转件之间,其中,第一耐磨件或第二耐磨件整体形成于座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扭矩波动吸收器进一步包括座件,该座件布置在卷簧与第一旋转件以及第二旋转件之间,其中,第一耐磨件和第二耐磨件整体形成于座件,以及,弹性件包括两个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弹性件包括形成为封闭端结构或形成为通孔的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耐磨件覆盖弹性件的中间部分。附图说明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特点和特征将更为明了,其中图I是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结构;图2是沿图I的线II-II的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结构;图3A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3B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3C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3D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3E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3F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4是示意性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扭转特性与 周知技术比较的图;图5A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5B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5C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6A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6B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6C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6D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7A是垂直于垫件伸缩方向的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7B是沿图7A中线VIIB-VIIB的剖视图;图8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9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IOA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座件结构;图IOB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座件结构;图IlA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IlB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结构;图12是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部的垫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第一旋转件(17、18),其布置成能够旋转;第二旋转件(25),其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件(17、18)能够旋转的方式布置;卷簧(20),其利用弹性力缓冲所述第一旋转件(17、18)与所述第二旋转件(25)之间的扭转;以及垫件(26),其布置于所述卷簧(20)的内侧,以及,所述垫件(26)利用弹性力缓冲所述第一旋转件(17、18)与所述第二旋转件(25)之间的扭转,其中,所述垫件(26)包括:弹性件(32、37、42),其形成为柱状;以及耐磨件(31、33、34、36、38、39、43、46、47、48、49),其局部覆盖所述弹性件(32、37、42)的侧面,以及,所述耐磨件的耐磨性高于所述弹性件(32、37、42)的耐磨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伯智洋山住淳志宫本有规横田诚林千泰村手孝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小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