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64805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以简易的构成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并能够将蜗轮蜗杆机构与齿轮的轴间距离维持为最佳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具有以使蜗轮蜗杆机构(26)能够倾动的方式与输出轴(48)驱动连结的联轴器(61)。联轴器(61)具有与输出轴(48)连结的固定部(71)、以及具有剖面呈四边形状的内周面(75)并且固定于固定部(71)的筒部(72)。在蜗轮蜗杆机构(26)的基端部(62)上形成具有剖面呈非圆形状的外周面(82)的连结部(81),该外周面通过插入筒部(72)内而能够与内周面(75)卡合,并且,该外周面(82)被隆起形成,以使在筒部(72)内设置能够使该连结部(81)倾动的缝隙(84)。而且,筒部(72)向蜗轮蜗杆机构(26)的轴向前端侧对第一滚动轴承(51)的内圈(51a)进行按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电动动力转向装置(EPS)有如下装置,即,通过将马达作为驱动源而驱动转向轴使之旋转,来对转向操纵系统赋予用于辅助转向操作的辅助力。通常,这样的EPS具有减速机构,该减速机构构成为,由于马达而旋转的蜗轮蜗杆机构与连结于转向轴的齿轮啮合。而且,马达的扭矩经由该减速机构而向转向轴传递。在使用了上述的减速机构的EPS的情况下,上述各齿轮的啮合状态、即蜗轮蜗杆机构以及齿轮的啮合部的适当的轴间距离的设定以及维持是重要的要素。具体而言,其轴间距离越小,越能够抑制声音、振动的产生,但相反,容易加剧各齿轮磨损。另一方面,在其 轴间距离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磨损,但有容易产生声音、振动的趋势。因此,在考虑平衡上述情况的基础上,期望将各齿轮的轴间距离设定在认为最佳的范围内,并且,与齿面的磨损等老化无关而进行稳定维持。在这样的EPS上,多数情况下组装有所谓的消隙系统,该消隙系统构成为,经由联轴器将蜗轮蜗杆机构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马达的输出轴倾动,并且,通过向接近齿轮的方向推压蜗轮蜗杆机构,来将两者的轴间距离维持为最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如图9所示,这样的联轴器101具有分别与输出轴102以及蜗轮蜗杆机构103连结的一对凸缘凸起104、105 ;以及被夹持在各凸缘凸起104、105之间的由弹性材料构成的橡胶弹簧106。各凸缘凸起104、105分别形成为近似圆环状,并且,具有在相互对置的方向上突出的多个卡合爪104a、105a。如图10所示,各卡合爪104a、105a在周向上交替配置。另夕卜,橡胶弹簧106由圆环状的基部106a与卡合部106b构成,该卡合部106b从该基部106a向其径向外侧延伸突出、而被夹持在邻接的卡合爪104a、105a之间。而且,联轴器101构成为,通过使橡胶弹簧106弹性变形,来允许蜗轮蜗杆机构103相对于输出轴102的倾斜。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可旋转地支承蜗轮蜗杆机构103的马达107侧的基端部的滚动轴承108上,为了允许蜗轮蜗杆机构103的倾动,在其内圈以及外圈、与转动体(球状物)之间形成有规定的内部缝隙(松动),从而有由于随着车辆的行驶的振动等产生异响的担忧。因此,联轴器101具有介于输出轴102与蜗轮蜗杆机构103之间的隔离物109,该隔离物109向轴向前端侧(图9的左侧)按压蜗轮蜗杆机构103,由此对滚动轴承108赋予预压,通过填补该内部缝隙,来抑制异响的产生。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6-111133号公报然而,上述以往的构成中,构成联轴器101的部件件数多,因此其构成变得复杂。另外,构成联轴器101的一对凸缘凸起104、105、橡胶弹簧106、以及隔离物109在组装前的状态下,作为个别的部件而存在、即各部件零乱放置,组装作业容易变得繁琐,在该方面有改进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即,能够凭借简易的构成抑制异响的产生,并能够将蜗轮蜗杆机构与齿轮的轴间距离维持为最佳。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具备对转向操纵系统赋予用于辅助转向操作的辅助力的马达、使通过上述马达而旋转的蜗轮蜗杆机构与连结于转向轴的齿轮啮合而形成的减速机构、以及以使上述蜗轮蜗杆机构能够倾动的方式与上述马达的输出轴驱动连结的联轴器,上述蜗轮蜗杆机构的上述马达侧的基端部支承于第一滚动轴承,并且上述蜗轮蜗杆机构的前端部支承于第二滚动轴承,该第二滚动轴承被设为能够相对于上述齿轮朝接近、离开的方向移动,且该第二滚动轴承被施力机构以接近上述齿轮的方式施力,上述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联轴器具备能够一体旋转地与上述输出轴连结的固定部、以及具有剖面呈非圆形状的内周面并且固定于上述固定部的筒部,在上述基端部上形成连结部,该连结部具有剖面呈非圆形状的外周面,且通过被插入到上述筒部内而能够在周向上与上述内周面卡合,上述内周面以及上述外周面中的任一个被隆起形成,以使在上 述筒部内设置能够使该连结部倾动的缝隙,上述筒部向上述蜗轮蜗杆机构的轴向前端侧按压上述第一滚动轴承的内圈。根据上述构成,联轴器的固定部设为能够与马达的输出轴一体旋转,并且,插入筒部内的蜗轮蜗杆机构的连结部在周向上与该筒部卡合,从而马达的扭矩经由联轴器而向蜗轮蜗杆机构传递。另外,筒部的内周面以及连结部的外周面中的任一个被隆起形成,以使在筒部内设置能够使该基端部倾动的缝隙,从而蜗轮蜗杆机构通过联轴器而能够相对于输出轴倾动,并且能够将蜗轮蜗杆机构与齿轮的轴间距离维持为最佳。并且,由筒部向蜗轮蜗杆机构的轴向前端侧对第一滚动轴承的内圈进行按压,而能够填补该第一滚动轴承的内部缝隙,从而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而且,联轴器相对于固定部将筒部进行固定而成为一个部件,从而与以往那样地利用组装前的状态下零乱的多个部件来构成联轴器的情况相比,能够成为简易的构成,从而能够提高其组装性。上述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筒部由弹性材料构成。例如在车辆的转向轮与路缘石碰撞的情况等,由于逆输入的施加,而有从齿轮对蜗轮蜗杆机构作用非常大的扭矩的情况。但是,蜗轮蜗杆机构由于马达的惯性(inertia)而无法立即旋转,从而由于逆输入的施加,有对蜗轮蜗杆机构与齿轮的啮合部作用大的负荷的担忧。该方面,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筒部由弹性材料构成,从而即使由于逆输入的施加而从齿轮对蜗轮蜗杆机构作用非常大的扭矩,通过使筒部以扭转的方式弹性变形,也能够抑制对蜗轮蜗杆机构与齿轮的啮合部作用大的扭矩的情况。上述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筒部,且在该筒部的、上述第一滚动轴承的内圈与上述固定部的对置面间,形成有空洞状的减重部。在构成筒部的弹性材料的弹性系数高的情况下,与联轴器的组装精度等对应,针对第一滚动轴承的内圈的预压变化大,从而根据调整该预压的观点,优选降低弹性系数。另一方面,在弹性系数低的情况下,由于从马达的输出轴向蜗轮蜗杆机构传递的扭矩,也有筒部弹性变形的担忧,而产生扭矩传递延迟等问题,从而根据扭矩传递的观点,优选提高弹性系数。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筒部的、第一滚动轴承的内圈与固定部的对置面间,形成空洞状的减重部,从而筒部容易沿轴向变形,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预压的调整。因此,即使筒部使用弹性系数高的材料,也能够容易地进行预压的调整,从而能够抑制扭矩传递的延迟。上述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减重部形成为在上述筒部的与上述固定部的接合面开口的槽状。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减重部形成为在筒部的与固定部的接合面开口的槽状,从而与减重部形成在筒部的外周面开口的槽状的情况相比,能够不变薄筒部的壁厚。因此,通过形成减重部,能够抑制筒部容易扭转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扭矩传递的延迟。上述方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筒部上形成加强部,该加强部与上述内周面面接触、并且能够在周向上与上述外周面卡合,上述加强部由弹性系数比上述筒部的弹性系数高的树脂材料构成。连结部的外周面被隆起形成,从而该外周面与筒部的内周面线接触。因此,在外周面与内周面直接卡合的情况下,当传递马达的扭矩时,由于从连结部的外周面对内周面局 部地作用大的力,从而有该筒部容易变形、虽然轻微但产生扭矩传递的延迟的担忧。根据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波满健志永桥丰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