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及放泄阀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144941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0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及放泄阀,所述放泄阀包括:阀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阀体内的阀片和弹簧,其中,所述阀体包括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阀片上设置有供气流通过的通孔,所述阀片在所述弹簧的支撑作用下,抵靠在所述第一阀体端,并在来自所述第一阀体端的气流的作用下,压缩所述弹簧,向所述第二阀体端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控制排出及进入曲轴箱的气体流量的大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及放泄阀
技术介绍
碳氢化合物(HC)为汽油发动机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而由曲轴箱排出的HC占发动机排放的HC总量的20-25%。为控制曲轴箱内的废气对环境的污染,需要将废气排放出去,否则,曲轴箱的废气累积多了,不但会稀释机油,造成发动机机件润滑不良,还会造成机油异常消耗等严重后果。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曲轴箱通风系统将曲轴箱内的废气排放出去,并将新鮮空气排入曲轴箱内,然而,现有的曲轴箱通风系统难以依据真空度的大小自动控制排出或者`进入曲轴箱的气体流量的大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能够有效控制排出及进入曲轴箱的气体流量的大小。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包括第一气管、第二气管、第三气管以及油气分离器,其中,所述第一气管上安装有放泄阀,所述油气分离器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通过第一气管连通发动机的进气导管,所述第一腔室通过第二气管连通所述发动机的气门罩室,所述第一腔室通过第一软管连通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売,所述第三气管上安装有单向阀,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第三气管连通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歧管,所述第二腔室通过ー接头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箱连通;所述放泄阀包括阀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阀体内的阀片和弹簧,其中,所述阀体包括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与连接在所述第一腔室侧的所述第一气管连通,所述第二阀体与连接在所述进气导管侧的所述第一气管连通,所述阀片上设置有供气流通过的通孔,所述阀片在所述弹簧的支撑作用下,抵靠在所述第一阀体端,并在来自所述第一阀体端的气流的作用下,压缩所述弹簧,向所述第二阀体端移动。优选的,所述第一阀体包括一中空管体,所述阀片设置于所述中空管体内,所述阀片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阀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通道,所述阀片向所述第二阀体端移动时,来自所述第一腔室的气流通过所述通孔和所述通道流经所述阀体。优选的,所述中空管体为圆柱体,所述阀片为圆形阀片,所述通道为ー环形通道。优选的,所述阀片上的通孔设置在所述阀片的中心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管包括第一 PCV管和第二 PCV管,所述第一 PCV管一端连通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导管,另一端连通所述放泄阀,所I述第二PCV管一端连通所述放泄阀,另一端连通所述油气分离器的第一腔室。优选的,所述第三气管包括第三PCV管和第二软管,所述第三PCV管一端连通所述油气分离器的第二腔室,另一端连通所述单向阀,所述第二软管一端连通所述单向阀,另一端通过ー节流阀体连通所述进气歧管。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放泄阀,应用于ー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所述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包括第一气管、第二气管、第三气管以及油气分离器,其中,所述第一气管上安装有放泄阀,所述油气分离器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通过第一气管连通发动机的进气导管,所述第一腔室通过第二气管连通所述发动机的气门罩室,所述第一腔室通过第一软管连通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売,所述第三气管上安装有单向阀,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第三气管连通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歧管,所述第二腔室通过ー接头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箱连通;所述放泄阀包括阀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阀体内的阀片和弹簧,其中,所述阀体包括 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与连接在所述第一腔室侧的所述第一气管连通,所述第二阀体与连接在所述进气导管侧的所述第一气管连通,所述阀片上设置有供气流通过的通孔,所述阀片在所述弹簧的支撑作用下,抵靠在所述第一阀体端,并在来自所述第一阀体端的气流的作用下,压缩所述弹簧,向所述第二阀体端移动。优选的,所述第一阀体包括一中空管体,所述阀片设置于所述中空管体内,所述阀片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阀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通道,所述阀片向所述第二阀体端移动时,来自所述第一腔室的气流通过所述通孔和所述通道而流经所述阀体。优选的,所述中空管体为圆柱体,所述阀片为圆形阀片,所述通道为ー环形通道。优选的,所述阀片上的通孔设置在所述阀片的中心位置处。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发动机运行在高负荷エ况状态下时,在进气导管真空度的作用下,曲轴箱中的油气混合气被排出,并经油气分离器进行分离,经分离后得到的气体与新鲜空气一起进入汽缸烧掉而得以解决污染问题。当发动机运行在低负荷エ况状态下时,在进气歧管真空度的作用下,曲轴箱中的油气混合气被排出,经油气分离器进行油气分离,分离后得到的气体进入汽缸烧掉而得以解决污染问题,同吋,新鮮空气经过装有放泄阀的PCV管进入曲轴箱,满足曲轴箱换气的目的。在上述过程中,放泄阀可依据发动机运转エ况,自动调节通过的气体流量,满足发动机不同负荷下分离后得到的气体和新鮮空气通过量的大小,因而具有自适应调节的能力。同时,本技术的曲轴箱通风系统放泄阀零部件少,结构简单、紧凑,性价比高。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在发动机高负荷エ况运转状态下的工作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在发动机低负荷エ况运转状态下的工作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放泄阀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ー步详细描述。如图I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包括第一气管20、第二气管6、第三气管30以及油气分离器5,其中,所述第一气管20上设置有一放泄阀3 ;所述油气分离器5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通过第一气管20连通发动机的进气导管I,所述第一腔室通过第二气管6连通所述发动机的气门罩室7,所述第一腔室通过第一软管11连通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图未示出),所述第三气管30上安装有单向阀9,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第三气管30连通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图未示出),所述第二腔室通过ー接头12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箱(图未示出)连接。·所述第一气管20 包括第一 PCV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曲轴箱强制通风)管2和第二 PCV管4,所述第一 PCV管2 —端连通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导管1,另一端连通所述放泄阀3,所述第二 PCV管4 一端连通所述放泄阀3,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三气管30包括第三PCV管8和第二软管10,所述第三PCV管8 —端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另一端连通所述单向阀9,所述第二软管10 —端连通所述单向阀9,另一端通过ー节流阀体(图未示出)连通所述进气歧管。为了能够控制排出或者进入曲轴箱的气体流量的大小,如图4所示,上述放泄阀3包括阀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阀体内的阀片44和弹簧43,其中,所述阀体包括第一阀体41和第二阀体42,所述第一阀体41与第二 PCV管4连通,所述第二阀体42与第一 PCV管2连通,所述阀片44上设置有供气流通过的通孔,所述阀片44在所述弹簧43的支撑作用下,抵靠在所述第一阀体41端,并在来自所述第一阀体41端的气流的作用下,压缩所述弹簧43,向所述第二阀体42端移动。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阀体41包括一中空管体,所述阀片44设置于所述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管、第二气管、第三气管以及油气分离器,其中,所述第一气管上安装有放泄阀,所述油气分离器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通过第一气管连通发动机的进气导管,所述第一腔室通过第二气管连通所述发动机的气门罩室,所述第一腔室通过第一软管连通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所述第三气管上安装有单向阀,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第三气管连通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歧管,所述第二腔室通过一接头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箱连通;所述放泄阀包括:阀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阀体内的阀片和弹簧,其中,所述阀体包括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与连接在所述第一腔室侧的所述第一气管连通,所述第二阀体与连接在所述进气导管侧的所述第一气管连通,所述阀片上设置有供气流通过的通孔,所述阀片在所述弹簧的支撑作用下,抵靠在所述第一阀体端,并在来自所述第一阀体端的气流的作用下,压缩所述弹簧,向所述第二阀体端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霖兰燕杰贺燕铭马童立李红强周启顺赵锦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