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缓冲器,可以提高衰减力产生机构的组装性。利用先导型主阀(27)及先导阀(28)对根据缸体(2)内的活塞滑动而产生的油液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产生衰减力,并利用先导阀(28)调节控制室(51)的内压以控制主阀(27)的打开。分别部件装配衰减力产生机构(26)的螺线管块(31)及装入有主阀(27)及先导阀(28)的阀块(30),进而将所述螺线管块(31)和所述阀块(30)一体地结合并插入外壳(25)内,利用螺母(34)进行固定。此时,使螺线管块的动作杆(76)与利用控制弹簧(59)及防故障弹簧(60)被保持在阀块的先导阀体(37)的圆筒部(37C)内的先导阀部件(56)卡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相对于活塞杆的行程,通过控制流体的流动来产生衰减力的液压缓冲器等缓冲器。
技术介绍
安装在机动车等车辆的悬架装置上的缓冲器通常构成为,在封入有流体的缸体内能够滑动地嵌装连结有活塞杆的活塞,相对于活塞杆的行程,利用由阻尼孔、圆盘阀等构成的衰减力产生机构对根据缸体内的活塞滑动而产生的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产生衰减力。另外,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281584号所记载的液压缓冲器中,在作为衰减力产生机构的主圆盘阀的背部形成有背压室(控制室)。一部分流体被导入背压室,对主圆盘阀朝向闭阀方向作用背压室的内压。接着,通过利用电磁阀(先导阀)来调节背压室的内压,对主圆盘阀的开阀进行控制。由此,可以提高衰减力特性的调节自由度。 如上述特开2009-281584号所记载的那样,对于具有作为衰减力产生机构的主圆盘阀、背压室、电磁阀等的缓冲器而言,结构复杂且部件数量多。另外,需要确保各部件的尺寸精度、组装精度及密封性。并且,需要向螺线管进行配线等。因此,为了提高生产率需要想各种办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衰减力产生机构的生产率的缓冲器。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缓冲器具有封入有工作流体的缸体、能够滑动地嵌装在该缸体内的活塞、与该活塞连结并延伸到所述缸体外部的活塞杆、对根据所述缸体内的所述活塞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产生衰减力的衰减力产生机构,所述缓冲器的特征在于,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包括阀块和螺线管块,所述阀块具有设置有开口部的外壳部件、在所述外壳部件内被保持且落座于在所述外壳部件内形成的阀座部或从其离开的阀体、在所述外壳部件内设置且对所述阀体朝向所述阀座部施力的施力部件,所述螺线管块具有与在所述阀块的所述外壳部件内被保持的所述阀体相对的动作杆且能够与所述阀块结合,通过使所述阀块和所述螺线管块结合,所述阀体和所述动作杆卡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缓冲器,结构简单且组装性好。因此,可以提高生产率。而且,也可以应对自动化。并且,由于可以高精度地进行组装,因此可以提高可靠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纵向剖面图。图2是将图I所示的缓冲器的衰减力产生机构放大表示的纵向剖面图。图3是图2所示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阀块的先导阀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2所示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阀块的主阀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2所示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阀块及螺线管块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将图2所示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导销和先导阀体的嵌合部放大表示的图。图7是将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衰减力产生机构放大表示的纵向剖面图。图8是图7所示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图7所示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连结部件的纵向剖面图。图10是将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衰减力产生机构放大表示的纵向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衰减力调节式缓冲器I构成在缸体2的外侧设置有外筒3的双筒结构。在缸体2和外筒3之间形成有储液室4。在缸体2内,能够滑动地嵌装有活塞5,利用该活塞5,缸体2内被划分成缸体上部室2A和缸体下部室2B这两个室。活塞杆6的一端利用螺母7与活塞5连结。活塞杆6的另一端侧通过缸体上部室2A并穿过在缸体2及外筒3的上端部安装的杆导向件8及油封9,向缸体2的外部延伸。在缸体2的下端部设置有划分缸体下部室2B和储液室4的底阀10。在活塞5上设置有使缸体上部室2A、缸体下部室2B之间连通的通路11、12。而且,在通路12设置有仅允许流体自缸体下部室2B侧向缸体上部室2A侧流动的单向阀13。另夕卜,在通路11设置有当缸体上部室2A侧的流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打开以便将其向缸体下部室2B侧释放的圆盘阀14。在底阀10上设置有使缸体下部室2B和储液室4连通的通路15、16。而且,在通路15设置有仅允许流体自储液室4侧向缸体下部室2B侧流动的单向阀17。另外,在通路16设置有当缸体下部室2B侧的流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打开以便将其向储液室4侧释放的圆盘阀18。作为工作流体,在缸体2内封入有油液。另一方面,在储液室4内封入有油液及气体。在缸体2的上下两端部,隔着密封部件19外嵌有分隔管20。在缸体2和分隔管20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21。环状通路21利用在缸体2的上端部附近的侧壁设置的通路22与缸体上部室2A连通。在分隔管20的下部形成有向侧方突出地开口的圆筒状连接口 23。另外,在外筒3的侧壁设置有与连接口 23同心且口径比连接口大的开口 24。圆筒状的外壳25以包围该开口 24的方式通过焊接等与外筒3的侧壁结合。另外,在外壳25安装有衰减力产生机构26。接着,主要参照图2至图6说明衰减力产生机构26。衰减力产生机构26具有阀块30(参照图5)、使先导阀28工作的螺线管块31(参照图5)。在阀块30 (参照图5) —体地装入有先导型(背压型)的主阀27、作为控制主阀27的开阀压力的螺线管驱动的压力控制阀的先导阀28、设置在先导阀28的下游侧且在产生故障时工作的防故障阀29。在外壳25内插入有环状的衬垫32及通路部件33。阀块30和螺线管块31结合而构成一体。上述构成一体的阀块30和螺线管块31插入外壳25内,将螺母34与外壳25抒合,从而固定在外壳25内。衬垫32与形成在外壳25端部的内侧凸缘25A抵接而被固定。在衬垫32上设置有用于使储液室4和外壳25内的室25B连通的多个切口 32A。通路部件33形成为在圆筒部件的一端部外周形成有凸缘部33A的形状,并贯通衬垫32。通路部件33的前端部被插入连接口 23,凸缘部33A与衬垫32抵接而被固定。通路部件33被密封部件33B覆盖,将连接口 23及阀块30的后述主体35的接合部密封。阀块30具有主体35、作为结合部件的导销36、作为具有开口部的外壳部件的先导阀体37。主体35呈大致环状,其一端部与通路部件33的凸缘 部33A抵接。在主体35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沿轴向贯通的通路38。通路38经由在主体35的一端部形成的环状凹部100与通路部件33的通路连通。在主体35的另一端部,环状的阀座部39在多个通路38的开口部的外周侧突出,环状的夹持部40在内周侧突出。构成主阀27的圆盘阀即主圆盘阀41的外周部落座于主体35的阀座部39。主圆盘阀41的内周部与护圈42及垫圈43一起利用夹持部40和导销36被夹持。在主圆盘阀41的背面侧外周部,环状的滑动密封部件45通过例如烧制接合(焼务付K)等方法被固定。主圆盘阀41通过层叠圆盘41A、圆盘4IB、带狭缝的圆盘4IC而构成(参照图4),该圆盘4IA固定有滑动密封部件45,该圆盘4IB用于调节主圆盘阀41的挠曲刚性,该带狭缝的圆盘41C在外周缘部形成有用于设定活塞速度低速区域的衰减力的由阻尼孔构成的狭缝41D。导销36形成为在中间部具有大径部36A的带台阶的圆筒状,在一端部形成有阻尼孔46。导销36的一端部被压入主体35。由此,利用主体35和大径部36A,主圆盘阀41被夹持。导销36的另一端部构成被压入先导阀体37的通路50的嵌合部。如图6所示,导销36的另一端部构成截面形状呈大致三角形的倒角部47,作为沿轴向延伸的切口部,该倒角部47的外周部按照等间隔在三处被倒角。而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器,具有:封入有工作流体的缸体、能够滑动地嵌装在该缸体内的活塞、与该活塞连结并延伸到所述缸体外部的活塞杆、对根据所述缸体内的所述活塞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产生衰减力的衰减力产生机构,所述缓冲器的特征在于,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包括阀块和螺线管块,所述阀块具有:设置有开口部的外壳部件、在所述外壳部件内被保持且落座于在所述外壳部件内形成的阀座部或从其离开的阀体、在所述外壳部件内设置且对所述阀体朝向所述阀座部施力的施力部件,所述螺线管块具有与在所述阀块的所述外壳部件内被保持的所述阀体相对的动作杆且能够与所述阀块结合,通过使所述阀块和所述螺线管块结合,所述阀体和所述动作杆卡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上裕,汤野治,藤冈智彦,根津隆,森俊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