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挠性构件布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12090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对箱侧进行加工且不增加部件件数的情况下将挠性构件保持在箱上表面的车辆的挠性构件布线结构。该车辆的挠性构件布线结构中,在包围箱(16)的补给口(16A)的周围的盘(81)上一体地设有保持配置在箱上表面上的挠性构件(102)的夹持部(8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贮存液体的箱的车辆的挠性构件布线(日语配索)结构。
技术介绍
机动二轮车具有如下结构,即,在座椅前部的下方具备燃料箱,通气软管(蒸发燃料的排出管)的一端与该燃料箱的上部连接,该通气软管的另一端与配置在座椅前下部的罐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结构中,通气软管被沿着燃料箱的上表面布线。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40144号公报其中,上述通气软管通常使用挠性配管(挠性构件),从组装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设置保持通气软管的夹持件。然而,若在燃料箱上安装夹持件,则燃料箱的加工部位增加而导致制造花费时间, 且部件件数也增加,因此产生燃料箱的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对箱侧进行加工且不增加部件件数的情况下将挠性构件保持在箱上表面的车辆的挠性构件布线结构。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挠性构件布线结构,其具备在内部贮存液体的箱(16);设置在该箱(16)的上部且用于将该液体向箱(16)内补给的补给口 (16A);包围补给口(16A)的周围的盘(81);配置在箱上表面的挠性构件(102),所述车辆的挠性构件布线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盘(81)上一体地设有保持所述挠性构件(102)的夹持部(86)。根据该结构,由于在包围箱的补给口的周围的盘上一体地设有保持挠性构件的夹持部,其中,该挠性构件配置在箱上表面上,因此能够在不对箱侧进行加工且不增加部件件数的情况下将挠性构件保持在箱上表面。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盘(81)通过模具成形而成,在所述盘(81)的底部设有将贮存在该盘(81)中的液体排出的排放孔(84),该排放孔(84)的轴向与所述夹持部(86)保持所述挠性构件(102)的方向一致。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向同一方向滑动的冲模来成形排放孔和夹持部,能够利用简单的模具成形。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排放孔(84)连接有排放软管 (111)。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排放软管与挠性构件相互沿着而集中布线。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盘(81)具备底部(82)和从底部(82)竖立设置的壁部(83),在该壁部(83)的外表面设有所述夹持部(86)。根据该结构,即使设置夹持部也不会导致盘变高,能够将盘的高度抑制得较低。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盘(81)上一体地设置以与所述夹持部(86)不同的高度保持所述挠性构件(102)的另一夹持部(87),由各夹持部(86、87)保持的所述挠性构件(102)是供流体在内部流动的挠性配管。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挠性构件倾斜保持,能够使挠性构件内的流体顺畅地流动。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壁部(83)的外表面上的所述夹持部(86)与所述另一夹持部(87)之间设有支承台(88),该支承台(88)载置在所述箱 (16)的上表面且从下方支承所述挠性构件(102)。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挠性构件的支承刚性,且也能够抑制因挠性构件的重量所引起的盘的变形。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壁部(83)的外表面中的所述夹持部(86)与所述另一夹持部(87)之间沿着以所述补给口(16A)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弧而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盘来使挠性构件弯曲而布线,能够在不增加部件件数的情况下适当地对挠性构件进行布线。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上方开口的槽部(83G)在所述壁部 (83)的外表面延伸,所述车辆的挠性构件布线结构具备覆盖所述箱(16)的上方的箱罩 (71),该箱罩(71)具有进入所述槽部(83G)来限制所述盘(81)的移动的爪部(71B)。根据该结构,通过箱罩能够提高盘的保持刚性且防止因挠性构件的重量所引起的盘的变形。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在包围箱的补给口的周围的盘上一体地设有保持挠性构件的夹持部,其中,该挠性构件配置在箱上表面上,因此能够在不对箱侧进行加工且不增加部件件数的情况下将挠性构件保持在箱上表面。另外,若盘通过模具成形而成,在盘的底部设置将贮存在该盘中的液体排出的排放孔,且该排放孔的轴向与夹持部保持挠性构件的方向一致,则能够使用向同一方向滑动的冲模来成形排放孔和夹持部,能够利用简单的模具成形。另外,若在排放孔连接排放软管,则能够使排放软管与挠性构件相互沿着而集中布线。另外,若盘具备底部和从底部竖立设置的壁部,且在该壁部的外表面设置夹持部, 则即使设置夹持部也不会导致盘变高,能够将盘的高度抑制得较低。另外,若在盘上一体地设置以与夹持部不同的高度保持挠性构件的另一夹持部, 且由各夹持部保持的挠性构件是供流体在内部流动的挠性配管,则能够将挠性构件倾斜保持,能够使挠性构件内的流体顺畅地流动。另外,若在壁部的外表面上的夹持部与另一夹持部之间设置载置在箱的上表面且从下方支承挠性构件的支承台,则能够提高挠性构件的支承刚性且抑制因挠性构件的重量所引起的盘的变形。 另外,若壁部的外表面中的夹持部与另一夹持部之间沿着以补给口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弧而形成,则能够利用盘来使挠性构件弯曲而布线,能够在不增加部件件数的情况下适当地对挠性构件进行布线。另外,若上方开口的槽部在壁部的外表面延伸,该车辆的挠性构件布线结构具备覆盖箱的上方的箱罩,且该箱罩具有进入槽部来限制盘的移动的爪部,则通过箱罩能够提高盘的保持刚性且防止因挠性构件的重量所引起的盘的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从左上方观察车身后部而得到的立体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车身后部而得到的图。图4是从图3取下侧罩后的图。图5是从左侧方示出车身后部的内部结构的图。图6是将燃料盘(日语燃料卜 >一)与其周边结构一起示出的侧剖视图。图7是图6的VII-VII剖视图。图8㈧是燃料盘的加油口的开口方向视图,⑶是侧剖视图,(C)是C向视图,(D) 是(C)的D-D剖视图,(E)是E向视图。图9是搭载于车身时的燃料盘的主视图。图10是从里侧观察燃料盘而得到的立体图。图Il(A)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盘的加油口的开口方向视图,(B)是侧剖视图。符号说明1机动二轮车(车辆)16燃料箱16A 加油口(补给口)81燃料盘82 底部83侧壁部83G 槽部S4排放用筒部(排放孔)85、86、87 夹持部88支承台102蒸发燃料排出管(挠性构件)111排放软管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这些方向依照从车辆的乘客观察到的方向。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该机动二轮车1具备车架2 ;由车架2的头管3支承为转动自如而构成转向系统的一部分的转向杆4 ;安装在该转向杆4的下部的左右一对的前叉5 ;与转向杆4的上端连结的转向用的车把6 ;由前叉5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前轮7 ;由车架2的后部支承为上下摆动自如的摆动式的动力单元8 ;由动力单元8的后端部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后轮9 ;配设在动力单元8与车架2之间的后缓冲件10 ;支承在车架2的上部的座椅11。车架2具备从头管3以侧视观察下U字形状延伸的主框架12、从主框架12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13,在座椅轨道13的上方前后地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挠性构件布线结构,其具备:在内部贮存液体的箱(16);设置在该箱(16)的上部且用于将该液体向箱(16)内补给的补给口(16A);包围补给口(16A)的周围的盘(81);配置在箱上表面的挠性构件(102),所述车辆的挠性构件布线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盘(81)上一体地设有保持所述挠性构件(102)的夹持部(86)。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八百川哲雄立石清一宫岛由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