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安全气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34875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身安全气囊,特别是一种安装于汽车车身内面,汽车发生碰撞时可放气、保护车内驾驶员及乘客的安全气囊。一种车身安全气囊,包括充有气体的气袋,所述气袋上设有用于充气的进气装置、在压力作用下可放气的卸气装置。所述气袋可根据车身设置成不同的形状及大小,所述卸气装置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当汽车发生碰撞时,碰撞产生的冲力对车身产生挤压,车身对设于其内面的气袋上的卸气装置产生压力,卸气装置在压力的作用下释放气袋中的气体,对碰撞冲力产生缓冲,有效减小碰撞对车内人员的伤害。?(*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安全气囊,尤其涉及一种可设置于汽车车身内侧、 在汽车碰撞时保护驾驶员和乘客安全的气囊。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伴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每天因为汽车相撞发生人员伤亡的现象屡见不鲜。汽车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对于驾驶人员和乘客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在车辆碰撞过程中保护驾驶员及乘客的安全,目前常用的做法是在汽车的方向盘或仪表板内安装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是一种当汽车遭到碰撞而急剧减速时能很快膨胀的缓冲气囊。所述安全气囊通常由电子控制系统、传感器、气体发生器、气袋等组成, 其作用过程为当高速行驶的汽车与其他汽车或障碍物发生碰撞的瞬间,安装在车身内的加速度传感器捕捉到碰撞信息并传递给电子控制系统,若电子控制系统判断后认为需要启动安全气囊时,则将发火电流传输给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瞬间点火,迅速将储存的能量 (或高压气体)转变为气体并通过排气孔扩散后充满气袋,从而对碰撞产生的冲力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小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但是,现有安全气囊都是在汽车碰撞后才能张开,而且只有在汽车行驶的速度较高,产生的碰撞冲力较大时,电子控制系统才启动安全气囊。当汽车低速行驶,产生的碰撞冲力较小时,安全气囊并不能对驾驶员和乘客带来保护,因此限制了其保护效果。而且,这种安全气囊一般包括电子控制系统、传感器、气体发生器等,结构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护效果较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新型车身保护气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身安全气囊,包括充有气体的气袋,所述气袋上设有用于充气的进气装置、在压力作用下可放气的卸气装置。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气袋为“U”字形、所述进气装置和卸气装置设于“U” 字形气袋的周边。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气装置设于所述“U”字形气袋的底部,所述卸气装置设于所述“U”字形的侧边。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气袋为椭圆环形,所述进气装置和卸气装置设于所述椭圆环形气袋的周边。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椭圆环形气袋长轴两端分别设置一个进气装置、一个卸气装置,所述椭圆环形气袋的两侧面设有一个或多个卸气装置。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气装置为单向进气阀,所述卸气装置为减压阀。 所述车身安全气囊可根据车身形状及需要,设置成其他形状,例如“ ο ”字形、“ 口”3字形等,也可直接制作成车身,即充气车身。本技术车身安全气囊,气袋中充有气体,一般充入的气体为无害的氦气或空气,气袋上设有进气装置和卸气装置,所述进气装置为单向进气装置,例如单向进气阀,只用于为气袋充气,不能用于为气袋放气;所述卸气装置为单向减压装置,例如减压阀,在压力作用下可为气袋放气减压。使用时,将气袋放入车身内侧、环绕在驾驶舱的外围,通过气袋上的进气装置为气袋充气,充好后,所述气袋紧贴车身内侧。当汽车与其他汽车或障碍物发生碰撞时,碰撞产生的冲力挤压气袋上的卸气装置,所述卸气装置在碰撞冲力的作用下开始放气,使得气袋对碰撞冲力产生一定的缓冲,从而减小汽车碰撞对驾驶舱和车厢中人员的伤害。碰撞冲力越大,所述卸气装置释放的气体越多,所述气袋对碰撞冲力产生的缓冲也越大,所述卸气装置释放的气体量与碰撞冲力的大小成正比。本技术结构简单,无论汽车碰撞产生的冲力大小是多少,所述卸气装置均可在碰撞冲力的作用下放气,从而对碰撞冲力产生缓冲,能更有效地减小汽车碰撞对驾驶员和乘客带来的伤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的说明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一种汽车车身安全气囊,如附图1所示,包括气袋10、进气装置20和卸气装置30, 所述气袋10为“U”字形,所述进气装置20位于所述“U”字形气袋10的底部,所述卸气装置30共有两个,分别设于“U”字形气袋10的两个端口处,所述进气装置20用于向气袋充气,所述卸气装置30当受到压力时会释放气袋10中的气体,所述卸气装置30受到的压力越大,气袋10中气体的释放速度越大、释放量越多,即气袋10中气体的释放速度与卸气装置30受到的压力成正比。使用时,将气袋10通过进气装置20充满气体,一般充入的气体为无害的氦气。然后将充好气体的气袋10贴紧车身内面放置,“U”字形气袋10的底部位于汽车的车头,“U” 字形气袋10中间的区域将驾驶舱环绕。当汽车的两侧与其他车辆或障碍物发生碰撞时,碰撞产生的冲力对汽车两侧车身产生压力,进而对设于“U”字形气袋10的两端口处的卸气装置30产生挤压,所述卸气装置30在压力的挤压下释放气袋10中的气体,对碰撞冲力产生一定的缓冲。汽车碰撞时产生的冲力越大,汽车车身对卸气装置30的压力越大,气袋10释放的气体速度越大,气袋10对碰撞冲力的缓冲也越大,可有效减小碰撞对驾驶舱中驾驶员产生的伤害。较佳地,如附图2所示,所述卸气装置30设于“U”字形气袋10的内侧,当汽车产生碰撞时,卸气装置30对碰撞冲力的反应更灵敏,可及时在车身压力的作用下释放气袋10 中的气体,对碰撞产生缓冲,更好的减小碰撞对汽车驾驶舱中人员的伤害。4较佳地,如附图3所述,所述气袋10可设为椭圆环形,根据汽车车身的形状和大小,选择椭圆环形气袋10的大小。此种结构的气袋可将汽车驾驶舱及车厢中的座位环绕一周,不仅可保护驾驶舱中驾驶员的安全,而且可保护乘客的安全。其中,进气装置20设于椭圆环形气袋10的长轴一端,在椭圆环形气袋10长轴的另一端及两侧各设置一个卸气装置 30,卸气装置30共有三个。使用时,可将气袋10设有进气装置20的一端安装在汽车的头部车身内侧,当汽车的尾部及两侧面与其他车辆或障碍物发生碰撞时,均可使卸气装置30释放气袋10中的气体。也可将气袋10设有进气装置20的一端安装在汽车尾部车身内侧,当汽车的头部及两侧面与其他车辆或障碍物发生碰撞时,均可使卸气装置30释放气袋10中的气体,从而对碰撞冲力产生缓冲,保护气袋10环绕区域驾驶员及乘客的安全。更佳地,如附图4所示,所述椭圆环形气袋10的两侧各设置三个卸气装置30,气袋 10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进气装置20和一个卸气装置30。由于卸气装置30在椭圆环形气袋上的分布较多,卸气装置30对汽车碰撞冲力的反应更灵敏;当汽车与其他车辆或障碍物发生碰撞时,几乎所有角度的碰撞都会使气袋10上的一个或多个卸气装置30释放气体,对车上人员的保护效果更好。本技术车身安全气囊,可根据车身设置成不同的形状和大小,气袋上的进气装置和卸气装置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进气装置和卸气装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排布气袋上,形式灵活多变;也可将所述气袋直接制作成车身,即充气车身,使用效果更好。以上只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以本技术所公开内容所做的等同变形,仍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安全气囊,包括充有气体的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上设有用于充气的进气装置、在压力作用下可放气的卸气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安全气囊,包括充有气体的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上设有用于充气的进气装置、在压力作用下可放气的卸气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为“U”字形、所述进气装置和卸气装置设于“U”字形气袋的周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装置设于所述“U”字形气袋的底部,所述卸气装置设于所述“U”字形的侧边。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赛导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