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驻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839666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的驻车装置,安装于一车辆上,该车辆包括一引擎,及一由该引擎带动的后传动轴,该驻车装置包含一设置于该车辆上的扳动件、一由该扳动件所带动的第一驻车线、一设置于该第一驻车线上的调整螺丝、一连接于该第一驻车线的分配单元、二分别连接于该分配单元并由该第一驻车线所带动的第二驻车线,及二分别由所述第二驻车线驱动的卡钳。其功效在于,同时使用两个卡钳,不但能提高制动力,且所述卡钳皆具备有刹车及驻车的作用,并且在刹车及驻车时是直接制动该后传动轴,而能提供较佳的制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驻车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驻车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车辆的驻车装置。
技术介绍
参阅图1,为现有的一种驻车装置2,装设于一全地形车辆1上,该全地形车辆1包括一把手11,及由一引擎(图未示)带动的轮轴12,该驻车装置2包含一设置于该把手11 上的扳动件21,及一用以刹制该轮轴32的驻车单元22。该驻车单元22包括一设置于该一后摇臂(图未示)邻近车轮端的刹车钳221,及一两端分别连设于该刹车钳221与该扳动件21的连动索222,当该扳动件21位于一开放位置时,该轮轴12是可转动的状态;而当该扳动件21依箭头100所示方向扳动时,则带动该连动索222拉动该刹车钳221之刹车片223依据箭头101所示方向移动而制动该轮轴12, 使该轮轴12无法转动而达到驻车的作用。然而,由于该轮轴12的转速低,扭力大,因此所需制动扭力也大,若是针对该轮轴 12进行制动作用效果较差;再者,现有的刹车钳221皆是以单颗的型式装设于该轮轴12,且只以本身最大载重为设计值,对于额外附加的荷重,或者是车辆本身荷重过大时,就无法达成驻车的要求。而且目前德国法规规定,驻车测试须在25% (约15度)的斜坡上,以最大技术载重+拖车重量(1.4倍的最大技术载重)能够驻车不动,才能符合法规标准。因此, 单纯以单颗刹车钳221设置于该轮轴12上,不但驻车效果较差,同时也无法符合法规标准。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以提供较佳制动力的车辆的驻车装置。于是,本专利技术车辆的驻车装置,适用于一车辆,该车辆包括一引擎,及一由该引擎带动的传动装置,该驻车装置包含一扳动件,设置于该车辆上,该扳动件可在一开放位置及一驻车位置间扳动;一第一驻车线,由该扳动件所带动;一分配单元,连接于该第一驻车线;二第二驻车线,分别连接于该分配单元,并由该第一驻车线所带动;及 二卡钳,分别由所述第二驻车线驱动,当该扳动件位于该开放位置时,该二卡钳是未制动该传动装置,而使该传动装置可以转动,而当该扳动件位于该驻车位置时,该二卡钳是制动该传动装置而使该传动装置无法转动。承接上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驻车装置,适用于一车辆,该车辆包括一引擎,及一由该引擎带动的传动装置,该驻车装置包含一扳动件,设置于该车辆上,该扳动件可在一开放位置及一驻车位置间扳动;一第一驻车线,由该扳动件所带动;及二卡钳,由该第一驻车线驱动;其特征在于,该驻车装置还包含一分配单元,连接于该第一驻车线;及二第二驻车线,分别连接于该分配单元,并由该第一驻车线所带动而分别驱动该二卡钳,当该扳动件位于开放位置时,该二卡钳是未制动该传动装置,而使该传动装置可以转动,当该扳动件位于该驻车位置时,该二卡钳是制动该传动装置而使该传动装置无法转动。所述车辆的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卡钳包括一本体、一枢设于该本体上并由相对应第二驻车线带动的摇臂、一穿设于该本体并由该摇臂带动的连动杆、一固设于该本体内的第一盘体、一设置于该本体内且固设于该连动杆上的第二盘体、数个夹置于该第一、 二盘体之间的推动件、一由该第二盘体所驱动的油压缸,及二由该油压缸所驱动的刹车片。所述车辆的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卡钳还包括一设置于该本体上且供相对应第二驻车线穿伸的导座。所述车辆的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装置包括一前传动组,及一后传动组, 该后传动组具有一由该引擎带动的后传动轴,及一由该后传动轴带动的后传动箱,该二卡钳是设置于该后传动箱上。所述车辆的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界定一通过该后传动轴中心点的平面,且该平面是位于该二卡钳之间,而每一第二驻车线由对应导座的出线方向是朝向该平面。所述车辆的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卡钳还包括一设置于该摇臂与导座之间且供相对应第二驻车线穿伸的弹性件。所述车辆的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卡钳的第一盘体具有数个凹陷部,每一凹陷部的深度是由浅至深渐增,并界定出一浅端,及一相反于该浅端的深端,每一卡钳的第二盘体具有数个供所述推动件置放的定位槽,所述推动件是定位于该第二盘体的定位槽内, 并能于对应的第一盘体的凹陷部中移动。所述车辆的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车辆还包含一把手,而该扳动件是设置于该把手上。所述车辆的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分配单元包括一分配器,及一设置于该分配器内的滑块,该第一驻车线与所述第二驻车线皆是伸置于该分配器内并设置于该滑块上。所述车辆的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分配单元还包括一盖设于该分配器一端的上盖,该第一驻车线是穿过该上盖而伸置于该分配器内。本专利技术的功效在于,同时使用两个卡钳,不但能提高制动力,且所述卡钳皆具备有刹车及驻车的作用,并且在刹车及驻车时是直接制动该传动装置,而能提供较佳的制动效^ ο附图说明图1是一示意图,说明现有的驻车装置;图2是一俯视图,说明本专利技术车辆的驻车装置的较佳实施例中,驻车装置是设置于后传动轴上;图3是一示意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各元件的连接关系;图4是一部分剖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第一、二驻车线与分配单元的连接关系;图5是一立体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卡钳的相对位置;图6是一部分剖视图,是沿图5中IV-IV割面线的剖面的态样,说明卡钳的内部结构,且刹车片处于未制动后传动轴的位置;图7是一侧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驻车线由所述导座导引的走向;图8是一部分侧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盘体的凹陷部的态样;图9是一部分侧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第二盘体的定位槽的态样;及图10是一部分剖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刹车片处于制动后传动轴的位置。3全地形车辆31 把手32 刹车杆33 引擎34 传动装置341 前传动组342 后传动组343 前传动轴344 前传动箱345 后传动轴346 后传动箱347 刹车碟盘4驻车装置41 扳动件42 第一驻车线43 调整螺丝44 分配单元441 分配器442 上盖443 滑块45 第二驻车线46 卡钳460 弹性件461 本体462 导座463 摇臂464 连动杆465 第一盘体466 第二盘体467 推动件468 油压缸469 刹车片470凹陷部471浅端472深端473定位槽9箭头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参阅图2、3,为本专利技术车辆的驻车装置4的较佳实施例,安装于一全地形车辆3上, 该全地形车辆3包括一把手31、二设置于该把手31两侧的刹车杆32 (只显示一侧)、一引擎33,及一由该引擎33带动的传动装置34,该传动装置34包括一前传动组341,及一后传动组342,该前传动组341具有一由该引擎33带动的前传动轴343,及一由该前传动轴343 带动的前传动箱344,该后转动组342包括一由该引擎33带动的后传动轴345、一由该后传动轴345带动的后传动箱346,及一与该后传动轴345同步转动的刹车碟盘347,当然该驻车装置4也可安装于多用途车等小型车上,不以此为限。参阅图3、4,该驻车装置4包含一设置于该把手31上的扳动件41、一由该扳动件 41所带动的第一驻车线42、一设置于该第一驻车线42上的调整螺丝43、一连接于该第一驻车线42的分配单元44、二分别连接于该分配单元44并由该第一驻车线42所带动的第二驻车线45,及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驻车装置,适用于一车辆,该车辆包括一引擎,及一由该引擎带动的传动装置,该驻车装置包含:一扳动件,设置于该车辆上,该扳动件可在一开放位置及一驻车位置间扳动;一第一驻车线,由该扳动件所带动;及二卡钳,由该第一驻车线驱动;其特征在于,该驻车装置还包含:一分配单元,连接于该第一驻车线;及二第二驻车线,分别连接于该分配单元,并由该第一驻车线所带动而分别驱动该二卡钳,当该扳动件位于开放位置时,该二卡钳是未制动该传动装置,而使该传动装置可以转动,当该扳动件位于该驻车位置时,该二卡钳是制动该传动装置而使该传动装置无法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建能
申请(专利权)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