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箱壳体以及用于变速箱壳体的润滑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65225 阅读:3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变速箱壳体的润滑机构,变速箱壳体包括有第一壳体和与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润滑机构包括有油道管、卸压孔和挡油板,油道管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外侧并且位于第一壳体的上部,在油道管中设有油道孔,油道孔的一端与用于变速箱输入轴安装的第一轴孔相连通,卸压孔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内侧并且与油道管的油道孔相连通,挡油板设置在卸压孔和第一轴孔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变速箱壳体能够有效地对输入轴进行润滑,从而提高变速箱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速箱壳体以及用于变速箱壳体的润滑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变速箱壳体的结构改进,尤其地,本技术涉及一种特别 用于电动汽车的变速箱壳体的润滑结构的改进。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越来越普遍地融入到普通家庭的生活中。然而,传统采用燃烧汽油或者 柴油的内燃机作为动力系统的车辆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能源,并且发动机排放出来的尾气 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近年来,由于石油能源的日益短缺以及家用 车辆的快速普及,这些缺陷愈专利技术显。正是如此,节能和环保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 方向。世界上主要车辆厂商都正集中精力研发各种可替代能源作为车辆的动力源,例如包 括采用氢气、太阳能、风力等能源作为车辆的动力系统。其中,通过电机来驱动车辆的电动 汽车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这种电动汽车通查包括有用于驱动车辆的电驱动变速箱。目前常规变速箱的壳体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各零部件之间正常定位,保证各零件能 够正常工作,尤其是齿轮、轴、轴承之间的配合,需要壳体精确定位,否则直接影响变速箱的 寿命及噪音的大小,另外还有换挡机构的定位会对换档品质产生直接的影响。除此之外,人 们在考虑变速箱实现基本功能的同时,还考虑到其他因素,比如内部结构对变速器总成的 润滑、散热性,壳体的强度、刚度等的影响作用。相比于传统变速箱的结构,电动汽车用变 速箱的壳体需要具有简单结构、较轻质量、高承载能力以及容易润滑等特点。此外,由于电 动汽车用变速箱壳体的结构相对紧凑,其壳体内部的空间比较狭小,而电驱动变速箱的输 入转速可以达到6500rad/min,甚至8000rad/min以上,如果不对输入轴进行有效润滑,输 入轴上的零部件长期在较高温度下运行很容易引起发热变形受损,从而降低了变速箱的使 用寿命,并且输入轴的高速转动也容易造成变速箱内部的压力剧增从而引起润滑油泄漏问 题。正是如此,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电动汽车用变速箱壳体,诚为本领域技 术人员所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变速箱壳体机构,该变速箱壳体能 够有效地对输入轴进行润滑,从而提高变速箱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驱动变速箱壳体的润滑机构。本技术的在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变速箱壳体机构,该壳体结构能 够较好地防止润滑油的泄漏现象。本技术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变速箱的润滑机构,所述变速箱包括有第一壳体和与第 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所述润滑机构包括有油道管、卸压孔和挡油板,所述油道管设置 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部,在所述油道管中设有油道孔,所述油道孔的一端与用于变速箱输入轴安装的第一轴孔相连通,所述卸压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壳 体的内侧并且与所述油道管的油道孔相连通,所述挡油板设置在所述卸压孔和所述第一轴 孔之间。本技术所提供的润滑机构,优选地,所述卸压孔靠近于所述挡油板的中间位置。本技术所提供的润滑机构,优选地,所述挡油板在靠近所述卸压孔的一侧还 设有用于收集润滑油的收容部分。本技术所提供的润滑机构,优选地,所述收容部分为弧形构造或U形构造。本技术所提供的润滑机构,优选地,所述油道管与所述第一壳体整体成形构造。本技术所提供的润滑机构,优选地,所述油道管具有较大的壁厚并且所述油 道孔具有较小的孔径。本技术所提供的润滑机构,优选地,所述变速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 上部的通气塞,其中所述油道管一端与所述第一轴孔的外围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通气塞 相连接。本技术所提供的润滑机构,优选地,所述油道孔的另一端与通气塞上的孔相 连通。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变速箱壳体,所述变速箱壳体包括有第一壳体、与第一壳 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部的通气塞,所述变速箱壳体包括有前述 技术方案中任一所述的润滑机构。容易理解,本技术的变速箱壳体以及其润滑机构具有如下优点1.该结构能够满足总成布置对壳体的强度、刚度,实现各零部件正常的工作。2.保证各零件能够得到充分润滑,不至于在高速旋转过程中引起零件烧蚀、提前 磨损等问题。3.在零件高速运转的过程中保证腔内气压与腔外气压基本保持一致,并且降低了 渗油、甚至漏油的风险。4.机加工的加工工艺性好,容易制造、实现功能,节省成本。5.壳体的体积小、质量轻、刚度大。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风挡玻璃下横梁结构进行详细或者优选的描述, 其中,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电动汽车用变速箱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图1所示的变速箱壳体的第一壳体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1所示的变速箱壳体的第一壳体的内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容易理解,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的实质精神下,本领 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本技术的多个结构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 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具体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 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此外,本说明书中关于方位“上”、“下”、“前”、“后”等的定义是根据变速箱壳体在 整车上的布置所示的位置而确定。参考图1、图2a和图2b,本技术的电动汽车用变速箱壳体包括有第一壳体1 和第二壳体2,其中第一壳体1为后壳体,第二壳体2为前壳体,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 壳体3能够在其周向相互配合并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形成变速箱壳体。变速箱壳体上设有 用于输入轴的第一轴孔、用于输出轴的第二轴孔以及用于中间轴的第三轴孔,并且变速箱 壳体应根据其内部受力情况在其中设有多个加强筋,这些结构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 是可以熟知的,因此在这里不多赘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变速箱壳体设有通气塞3,该通气塞3接通外部大气与 变速箱壳体内部,用于对变速箱壳体内部进行卸压。优选地,在本技术中,通气塞3设 置在变速箱壳体的上部,尤其是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上部位置,这种设置的具体优点将在 下面详细描述。进一步参考图1、图2a和图2b,本技术的变速箱壳体设有用于对输入轴的第 一轴孔11进行润滑的润滑机构,其中该润滑机构包括有油道管12、卸压孔13以及挡油板 14。油道管12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外侧并且位于第一壳体1的上部,如图2a所示,油道管 12优选与第一壳体1整体成形,其形状可以为外圆柱形状。优选地,油道管12 —端与第一 轴孔11的外围相连接,另一端与通气塞3相连接。在油道管12中设有油道孔15,该油道孔 15的一端与第一轴孔11相连通,另一端与通气塞3上的孔相连接。此外,进一步优选地,所 述油道管12具有较大的壁厚并且所述油道孔15具有较小的孔径。在第一壳体1的内侧设有与油道管12的油道孔15相连通的卸压孔13,通过该卸 压孔13的润滑油能够回流到第一轴孔11中。在该卸压孔13和第一轴孔11之间设有挡油 板14。优选地,所述卸压孔13位于靠近所述挡油板14的中间位置。所述挡油板14在靠近 所述卸压孔13的一侧还设有收容部分,用于在挡油板14将飞溅的润滑油挡住之外还进一 步收集润滑油。如图2b所述,收容部分在图中为弧形构造。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 解,收容部分还可以是其他的形状构造,例如U形构造。下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变速箱壳体的润滑机构,所述变速箱壳体包括有第一壳体和与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所述润滑机构包括有油道管、卸压孔和挡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道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部,在所述油道管中设有油道孔,所述油道孔的一端与用于变速箱输入轴安装的第一轴孔相连通,所述卸压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并且与所述油道管的油道孔相连通,所述挡油板设置在所述卸压孔和所述第一轴孔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伟荣郝嘉杰李益南陈安红刘新宇刘飞涛杜新乐赵俊兴王保国曹大为黄健刚刑振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