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限压阀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530843 阅读:4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限压阀。包括:一阀体,位于阀体内部的调整腔、称重腔、作用腔以及给排腔;调整腔内设置有杠杆,称重腔与调整腔之间设置有称重膜板活塞,作用腔与调整腔之间设置有作用膜板活塞,称重膜板活塞中心的称重顶杆和作用膜板活塞中心的作用顶杆的底端分别抵压在杠杆的两端;称重顶杆的顶部抵顶在称重腔顶部的活塞的底面上;给排腔内设置有给排阀,给排阀下方设置有阀座,作用顶杆的顶部抵顶在给排阀的底面上,与作用顶杆相对应的杠杆一端的下表面压设在第二弹性装置的顶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限压阀,结构简单、反应灵敏,便于安装和检修,且体积小,可以满足高速列车集成安装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车辆制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限压阀
技术介绍
铁路车辆制动的实质过程是将铁路车辆运行的动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的过程,要想获得同样的制动效果,动能大的车就需要更大的制动力,也就是说承载越重时需要输入到制动缸的气体压力应该越大。现有技术的铁路车辆制动系统中,限压阀的主要作用是根据转向架空气弹簧载重压力信号来调整输出到制动缸的压力,以保证不同载荷工况下相对应某一制动级别的制动减速度的一致性,以获取良好的制动性能和乘坐舒适性。图1是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限压阀结构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限压阀主要由测重部la、杠杆部lb、压力作用部Ic和空气压力给排部Id四部分组成。测重部Ia右侧为测重膜板,包括小膜板导套、大膜板导套、活塞连杆、小膜板活塞、大膜板活塞、两个小膜板、一个大膜板;测重部左侧为测重弹簧,包括滚轮推杆、弹簧推杆、测重弹簧、测重弹簧座、推力轴承、两个轴承环、调节螺套、调节螺母。杠杆部Ib由上杠杆、下杠杆、滚轮、滚轮支架、滚轮推杆、跃升弹簧、上部弹簧座、 下部弹簧座等组成。压力作用部Ic由先导活塞、先导膜板、下盖等组成。空气压力给排部Id由给排阀活塞、自封式给排阀膜板、给排阀、膜板、膜板套、给排阀导套、复原弹簧等组成。杠杆部Ib将压力作用部Ic的作用压力,通过杠杆传递到空气压力给排部ld,再通过空气压力给排部Id输入制动缸以实现制动,在这里,测重部Ia通过输入与车辆载重有关的测重压力来控制杠杆部Ib中滚轮的位移,以实现对空气压力给排部Id输入到制动缸的气体压力的调整。可见,现有技术的限压阀结构复杂,内部易损耗件过多,使得安装和检修操作困难,而且,复杂的结构造成限压阀的体积过大,无法实现与其它气动部件集成为制动系统气动模块,因此,现有技术的限压阀无法满足高速动列车对制动控制部件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反应灵敏的用于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限压阀。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限压阀,包括一阀体,位于所述阀体内部的调整腔、称重腔、作用腔以及给排腔;其中,所述称重腔和所述作用腔并列设置于所述调整腔的上方,所述给排腔设置于所述作用腔的上方,所述给排腔与所述作用腔相连通,所述调整腔与大气相连通,所述称重腔通过第一气路与第一阀口相连通,所述作用腔通过第二气路与第二阀口相连通,所述给排腔通过第三气路与第三阀口相连通;所述调整腔内设置有杠杆以及位于所述杠杆与所述调整腔的底面之间的杠杆支点,所述称重腔与所述调整腔之间设置有称重膜板活塞,所述称重膜板活塞中心固定设置有称重顶杆,所述作用腔与所述调整腔之间设置有作用膜板活塞,所述作用膜板活塞中心固定设置有作用顶杆,且所述称重顶杆和所述作用顶杆的底端分别抵压在所述杠杆的两端;所述称重腔的顶部为一活塞,所述活塞的顶面上固定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活塞位置的第一弹性装置,且所述第一弹性装置与大气相连通;所述称重顶杆的顶部抵顶在所述活塞的底面上;所述给排腔的顶部为一给排阀,所述给排阀的顶面与所述阀体之间的空腔内设置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所述给排阀的下方、且在所述给排腔通向所述第三气路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给排阀相适应的阀座,所述作用顶杆的顶部穿过所述阀座并抵顶在所述给排阀的底面上,且所述作用顶杆与所述阀座之间留有用于制动风源通过的间隙;所述杠杆与所述作用顶杆相对应一端的下表面压设在第二弹性装置的顶面上。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限压阀,结构简单、反应灵敏,可以根据实际车重情况调整输至制动缸的制动风源的压力大小,从而获得良好的制动性能,并且,内部易耗件少,便于安装和检修。此外,由于结构简单,使得本专利技术的限压阀的体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同类部件大大减小,可以与其它制动部件集成安装,进一步满足了高速列车的模块化设计需求。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限压阀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用于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限压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Ia-测重部; Id-空气压力给排部 102-称重腔; 41-第一弹性装置; 202-第二阀口 ; 3-杠杆;2-作用膜板活塞; 111-隔板; 611-弹簧; 411-第一弹簧;Ib-杠杆部; 10-阀体; 103-作用腔; 5-第二弹性装置 203-第三阀口 ; 31-杠杆支点; 121-称重顶杆; 4-活塞; 61-给排阀;Ic-压力作用部; 101-调整腔; 104-给排腔; 201-第一阀口 ; 12-膜板; L43-气路; 1-称重膜板活塞 22-作用顶杆; 62-阀座; 412-抵杆;431-调节螺盖; 51-第二弹簧;401-密封圈;432-调节螺杆;a、b-力臂;32-杠杆调节螺杆;122-称重杆套; 433-气口。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图2是本专利技术用于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限压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2,4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限压阀,包括一阀体10,位于阀体10内部的调整腔101、称重腔102、作用腔103以及给排腔104 ;其中,称重腔102和作用腔103并列设置于调整腔101的上方,给排腔104设置于作用腔103的上方,给排腔104与作用腔103相连通,调整腔101与大气相连通,称重腔102通过第一气路与第一阀口 201相连通,作用腔 103通过第二气路与第二阀口 202相连通,给排腔104通过第三气路与第三阀口 203相连通。具体地,给排腔104可以通过单设气路L43与作用腔103连通,调整腔101可以通过在调整腔101周围的阀体10上设置开口来实现。 调整腔101内设置有杠杆3以及位于杠杆3与调整腔101的底面之间的杠杆支点 31,称重腔102与调整腔101之间设置有称重膜板活塞1,称重膜板活塞1中心固定设置有称重顶杆121,作用腔103与调整腔101之间设置有作用膜板活塞2,作用膜板活塞2中心固定设置有作用顶杆22,且称重顶杆121和作用顶杆22的底端分别抵压在杠杆3的两端。 即,通过设置称重模板活塞1和作用膜板活塞2分别将调整腔101与称重腔102、调整腔101 与作用腔103分隔出来,称重膜板活塞1和作用膜板活塞2的外围均可以为橡胶材料制成的膜板12,以实现与阀体10的侧壁更好的密封。具体地,调整腔101的侧壁设置成有利于对称重顶杆121和作用顶杆22周向定位的形状,例如,在调整腔101内设置一与阀体10固定连接的隔板111,在隔板111上设置两个分别用于称重顶杆121和作用顶杆22通过的孔。 在本实施例中,称重顶杆121和作用顶杆22的底端均设置成锥体,对应地,杠杆3的两端与称重顶杆121和作用顶杆22接触的表面也设置有锥形槽,以使杠杆3更加准确有效的传递力和运动。称重腔102的顶部为一活塞4,活塞4的顶面上固定设置有用于调节活塞4位置的第一弹性装置41,且第一弹性装置41与大气相连通;称重顶杆121的顶部抵顶在活塞4的底面上;给排腔104的顶部为一给排阀61,给排阀61的顶面与阀体10之间的空腔内设置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611,给排阀61的下方、且在给排腔104通向第三气路的位置设置有与给排阀61相适应的阀座62,作用顶杆22的顶部穿过阀座62并抵顶在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限压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阀体,位于所述阀体内部的调整腔、称重腔、作用腔以及给排腔;其中,所述称重腔和所述作用腔并列设置于所述调整腔的上方,所述给排腔设置于所述作用腔的上方,所述给排腔与所述作用腔相连通,所述调整腔与大气相连通,所述称重腔通过第一气路与第一阀口相连通,所述作用腔通过第二气路与第二阀口相连通,所述给排腔通过第三气路与第三阀口相连通;所述调整腔内设置有杠杆以及位于所述杠杆与所述调整腔的底面之间的杠杆支点,所述称重腔与所述调整腔之间设置有称重膜板活塞,所述称重膜板活塞中心固定设置有称重顶杆,所述作用腔与所述调整腔之间设置有作用膜板活塞,所述作用膜板活塞中心固定设置有作用顶杆,且所述称重顶杆和所述作用顶杆的底端分别抵压在所述杠杆的两端;所述称重腔的顶部为一活塞,所述活塞的顶面上固定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活塞位置的第一弹性装置,且所述第一弹性装置与大气相连通;所述称重顶杆的顶部抵顶在所述活塞的底面上;所述给排腔的顶部为一给排阀,所述给排阀的顶面与所述阀体之间的空腔内设置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所述给排阀的下方、且在所述给排腔通向所述第三气路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给排阀相适应的阀座,所述作用顶杆的顶部穿过所述阀座并抵顶在所述给排阀的底面上,且所述作用顶杆与所述阀座之间留有用于制动风源通过的间隙;所述杠杆与所述作用顶杆相对应一端的下表面压设在第二弹性装置的顶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限压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阀体,位于所述阀体内部的调整腔、称重腔、作用腔以及给排腔;其中,所述称重腔和所述作用腔并列设置于所述调整腔的上方,所述给排腔设置于所述作用腔的上方,所述给排腔与所述作用腔相连通,所述调整腔与大气相连通,所述称重腔通过第一气路与第一阀口相连通,所述作用腔通过第二气路与第二阀口相连通,所述给排腔通过第三气路与第三阀口相连通;所述调整腔内设置有杠杆以及位于所述杠杆与所述调整腔的底面之间的杠杆支点,所述称重腔与所述调整腔之间设置有称重膜板活塞,所述称重膜板活塞中心固定设置有称重顶杆,所述作用腔与所述调整腔之间设置有作用膜板活塞,所述作用膜板活塞中心固定设置有作用顶杆,且所述称重顶杆和所述作用顶杆的底端分别抵压在所述杠杆的两端;所述称重腔的顶部为一活塞,所述活塞的顶面上固定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活塞位置的第一弹性装置,且所述第一弹性装置与大气相连通;所述称重顶杆的顶部抵顶在所述活塞的底面上;所述给排腔的顶部为一给排阀,所述给排阀的顶面与所述阀体之间的空腔内设置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所述给排阀的下方、且在所述给排腔通向所述第三气路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给排阀相适应的阀座,所述作用顶杆的顶部穿过所述阀座并抵顶在所述给排阀的底面上,且所述作用顶杆与所述阀座之间留有用于制动风源通过的间隙;所述杠杆与所述作用顶杆相对应一端的下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青海李和平韩晓辉金哲
申请(专利权)人:铁道部运输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