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万选才专利>正文

CB与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的偶联物及其医药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2871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无毒副作用,而又高效进入神经细胞的、GM1的‘外源配基CB’与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的CB-IgG偶联制剂:CB-抗A.beta  IgG;CB-抗病毒的特异性IgG;CB-MnA(MnA是抗运动神经元胞体IgG的相关蛋白);CB-抗IL-1受体的IgG;CB-抗Nogo  IgG等。这些大分子新药制剂能绕开‘血脑屏障’,经过‘神经转运投药’进入脑或脊髓实质的神经细胞内,有效地防治老年痴呆(CB-抗A  beta  1-42的IgG);运动神经元病(CB-MnA);脑脊髓损伤(CB-抗Nogo  IgG治疗中风、脑梗或截瘫、偏瘫),以及各种特异性对抗不同病毒的IgG,直接介导入神经细胞胞体灭活病毒,以根治病毒性脑炎或脑脊髓炎。(*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霍乱原B亚基作为配基/载体与生物活性多肽、免疫球蛋白或免疫活性原的偶联物,及其医药用途和制备方法,以及含有其的组合物。
技术介绍
传统的药物学投药系统基本上都是‘经血途径’(Blood routeddelivery system)无论是从历史上最初口服的‘经胃肠血循’,还是到近代和当代的各种注射(i.m,i.v,等)‘经肌肉内微血管入血循或直接注入血管’。传统研究对不能透过血脑屏障(BBB)的药物制剂,也都是专注于‘经血途径’,着眼于BBB本身,设法改变制剂,使之易于透过脑血管内皮细胞的BBB。如改变制剂使之更有脂溶性、改变制剂的若干分子结构或偶联上能进入脑血管内皮细胞的物质使之能蒙混过BBB(Science 2002,2971116-1118)。药物入脑的途径是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设计的源头问题。近代医药学史记载血脑屏障BBB是德国医学家Paul Ehrlich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他在细菌免疫学上的贡献曾获190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他的学生Edwin Goldmann随之发现脑实质与脑脊液CSF密切相通,从而建立了经CSF进入脑脊髓实质的脑室注射及腰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霍乱原B亚基作为配基/载体与对脑脊髓疾病或损伤有治疗作用的抗体IgG的偶联物。

【技术特征摘要】
1.霍乱原B亚基作为配基/载体与对脑脊髓疾病或损伤有治疗作用的抗体IgG的偶联物。2.根据权利要求1的偶联物,其中所述对脑脊髓疾病或损伤有治疗作用的抗体IgG选自抗β淀粉样蛋白1-42的IgG;对疼痛递质的抗体,其中包括抗P物质IgG;对亲神经病毒的抗体IgG;抗白介素-1受体的抗体;抗Nogo蛋白的IgG;和抗运动神经元胞体IgG的相关多肽蛋白(MnA)。3.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含有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一种或多种偶联物和可药用的辅剂及增强剂。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偶联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霍乱原B亚基与抗体IgG连接起来形成偶联物,且所述偶联物了保持霍乱原B亚基以及抗体IgG的生物活性。5.根据权利要求4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霍乱原B亚基的氨基或羧基与抗体IgG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选才李小银
申请(专利权)人:万选才李小银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