蟛蜞菊内酯及其衍生物的药物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64306 阅读:3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蟛蜞菊内酯及其衍生物的药物用途,尤其是其在制备治疗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型疾病(慢性肝炎或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药物中的应用。中药墨旱莲具有保肝作用;通过活性跟踪分离得到蟛蜞菊内酯,从而证实上述药理作用是蟛蜞菊内酯所起的作用;通过波谱性质和理化性质来确定蟛蜞菊内酯的结构;蟛蜞菊内酯的具有生物活性:高选择性抑制ConA刺激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对外周正常淋巴细胞无抑制作用、无细胞毒性。蟛蜞菊内酯是中药保肝护肝作用的活性成分;以中药墨旱莲的活性成分蟛蜞菊内酯制备新药,其优点为:去粗取精,药物成分清晰、作用明确、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减少不良反应;可大规模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螺蜞菊内酯及其衍生物的药物用途,特别涉及其在制备治疗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型疾病(慢性肝炎或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 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型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毒性肝炎是一种 自限性的自愈性疾病,病程包括三个步骤感染一清除一自愈,故急性病 毒性肝炎只需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免疫反应有助于清除病毒。然而,当 病程反复停留在感染一清除的过程,病程延长至数年甚至数十年,这就是 临床上的慢性肝炎。病毒感染仅是致病因素,但不是主要机制。乙肝病毒 不能直接造成肝细胞病变,丙肝病毒虽可以造成肝损伤,但也不是主要的,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我国是肝病高发地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主要 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治疗。免疫调节 主要有免疫增强剂如左旋咪唑、胸腺肽ct等;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 素、秋水仙碱等;重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2等。自 身免疫性肝炎与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素虽不同,但肝损伤的过程很类似, 临床治疗主要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等。在慢性病毒性 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中,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所引起的组织损害和 炎症反应最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抗代谢药物(如 硫唑噪呤)、烷化剂(如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在体内的作用广泛而复杂,在生理剂量下主要影响物质代 谢,在应激状态下通过允许作用使机体适应环境的强烈刺激。在药理剂量 下还具有强大的抗炎、抗免疫和抗休克等药理作用。对于免疫反应,糖皮质激素有多方面的抑制作用,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能发挥一定的近期疗效。糖皮质激素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1)诱导淋巴细 胞DNA降解;(2)影响淋巴细胞的代谢,抑制淋巴细胞中的DNA、 RNA 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诱导淋巴细胞凋亡;(4)抑制转录因子NF-KB 的活性。因此,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是全身性、多靶点的,不良反应也是广 泛的、严重的,累及多个器官,特别是免疫抑制会诱发或加重感染,停药 后有反跳现象。抗代谢药物硫唑噪呤,通过干扰噪呤代谢的所有环节,抑制嘌呤核苷 酸的合成,进而抑制细胞DNA、 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发挥抑制T、 B母细胞及NK细胞的效应(T细胞较B细胞更为敏感)。此类药物能同时 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烷化剂环磷酰胺,通过杀伤增殖期的淋巴细胞(B细胞较T细胞更为 敏感),亦影响某些静止细胞,从而抑制初次和再次的体液与细胞免疫反应。 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肠胃道反应、易感染及中毒性肝炎等。香豆素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芸香科、伞形科、菊科、豆科、瑞香科、 茄科等植物的一类内酯,具有抗心律失常、降压、平喘、抗菌、抗炎镇痛、 抗HIV、抗癌、抗骨质疏松等生物活性。螺蜞菊内酯属香豆素类化合物, 在植物中分布较局限,具有明显科属分布特征在菊科植物墨旱莲(Eclipta prostrata L.)和金盞蠔蜞菊(Wedelia calenulaceae )中发现,螺蜞菊内酯在 植物中含量相对较高,活性及作用机制特殊,结构具有特征性,理化性质 明确、药理活性肯定。蟛蜞菊内酯与上述的免疫抑制剂相比,具有特异的免疫抑制作用,其 特异性作用于T淋巴细胞仅对被激活进入细胞周期的T细胞抑制,对外 周G(j期T细胞无抑制作用。因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不会引起骨髓抑 制等不良反应,对免疫抑制带来的感染及肿瘤风险也相对较降低。目前,螺蜞菊内酯已实现了系列衍生物的全合成,为后续的药物研究 提供可能。CN1566116公开了一种制备蟛蜞菊内酯的方法及其应用。但对 于在制备治疗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型疾病(慢性肝炎或是自身免疫性肝 炎)的药物中的应用未见报道。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蟛蜞菊内酯及其衍生物在制备治疗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 伤型疾病(慢性肝炎或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药物中的应用。切相关。传统的CCl4、 D-半乳糖氨诱导模型的肝损伤机制是脂质过氧化, 因而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一病理特点。应用刀豆蛋白A(ConA)诱导小鼠肝损 伤是最近十年发展起来的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肝损伤实验模型,静脉注射 ConA,首先活化肝脏内的T细胞,并刺激CD4+ T细胞分泌一 系列的细胞 因子,继而进一步活化肝脏库普弗细胞并导致更多的细胞因子的分泌,加 剧肝损伤。这一实验模型的特点是由T细胞介导的,肝脏特异的,是肝细 胞损害研究的理想模型,常用于慢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药物筛选。 本专利技术以此损伤模型观察了墨旱莲及其活性成分蟮蜞菊内酯的保肝作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以螺蜞菊内酯及其衍生物制备免疫抑制类的药物,其 特点是通过选择性抑制进入细胞周期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使T细胞介导 的过度炎症反应得以控制,减轻炎症反应对靶细胞的损伤。螺蜞菊内酯的 免疫抑制作用是选择性的,更具有安全性,不会引起上述几类药物的不良 反应。本专利技术寻找到了一个高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一螺蜞菊内酯及其衍生物, 可用于新药物的开发。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为1、 中药墨旱莲的保肝作用a.降酶作用(ALT); b.病理改善(HE切 片);c.抗凋亡(TUNNEL切片)d.纠正肝内CD/与CDs+细胞的失衡;通过测定小鼠血清样品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来分析墨旱莲提 取物对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影响。通过显微图像分析仪观察肝脏组织中 被染色的凋亡细胞的数量,以评价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用流式细胞4义分 析CD4+T细胞CD8+ T细胞的百分率,来分析比较T细胞亚群的相对比例。2、 活性跟踪分离得到螺蜞菊内酯证实上述药理作用是螺蜞菊内酯所 起的作用;通过MTT法观察墨旱莲各分离部位对ConA刺激的T细胞增殖的影 响,进而确定墨旱莲的保肝作用是螺蜞菊内酯所起的。3、 螺蜞菊内酯的性质、结构碌蜞菊内酯的性状,波谱分析和结构鉴定等;观察螺蜞菊内酯的性状、熔点、荧光性质、显色特征等。通过IR谱、 t3C-NMR谱、^-NMR谱、'H-13C HMBC谱和iH-13C HMQC谱分析,确 定了蟛蜞菊内酯的结构,如图1所示。4、 蟛蜞菊内酯的生物活性高选择性地抑制ConA刺激的T淋巴细胞 的增殖、对外周正常淋巴细胞无抑制作用、无细胞毒性。用3H-TdR法测定螺蜞菊内酯对单个核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ConA刺 激的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观察螺蜞菊内酯对黑色素瘤细胞B16、小鼠 成纤维细胞L929的影响,以确定場蜞菊内酯无细胞毒性。以生药提取、 全合成两种不同来源蠔蜞菊内酯重复对ConA刺激的T淋巴细胞转化、增 殖作用的抑制实验,证实了天然产物与合成产物具有生物等效性。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螺蜞菊内酯及其衍生物的药物用途,尤其是其在制备 治疗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型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其优点表现在(1)中药墨旱莲的滋肾补肝、保肝护肝用药历史悠久、疗效肯定;实 验证实螺蜞菊内酯是中药保肝护肝作用的活性成分;以活性成分螺蜞菊内 酯及其衍生物制备新药,其优点为去粗取精,药物成分清晰、作用明确、 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减少不良反应,符合国家中药现代化战略的要求; (2 )螺蜞菊内酯及其衍生物用在制备治疗慢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 的药物,作用机制特别仅作用于被激活的T细胞,对外周单个核淋巴细 胞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蟛蜞菊内酯及其衍生物的药物用途,其特征在于蟛蜞菊内酯及其衍生物结构式为:***其中,R↓[1]=OH,OCH↓[3],OCOCH↓[3]中的任意一种基团,R↓[2]=OH,OCH↓[3],OCOCH↓[3]中的任意一种基团,R↓[3]=OH,OCH↓[3],OCOCH↓[3]中的任意一种基团,R↓[4]=OH,OCH↓[3],OCOCH↓[3]中的任意一种基团。

【技术特征摘要】
1. 蟛蜞菊内酯及其衍生物的药物用途,其特征在于蟛蜞菊内酯及其衍生物结构式为id=icf0001 file=A2007101707070002C1.gif wi=90 he=37 top= 43 left = 59 img-content=drawing img-format=tif orientation=portrait inline=no/>其中,R1=OH,OCH3,OCOCH3中的任意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汝明陆阳李宁丽邓克敏徐德锋崔永耀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