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多功能离合器助力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18137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离合器助力器,特别是一种改良型多功能离合器助力器,其包括助力部分、气道空腔部分、导向部分、控制部分和阀体。所述助力部分包括助力缸体、助力推杆、助力活塞、顶杆座和活塞杆。所述控制部分包括进气阀门、排气阀门、液压活塞、控制活塞、双通单阀和电磁阀。所述气道空腔部分包括呼吸通道和变体积腔。所述变体积腔至少通过活塞杆、导向部分与液压活塞形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活塞杆与液压活塞完全分离并且通过呼吸通道直接或间接将负压气腔与大气口相连通,彻底消除了液压活塞的随动现象,提高了液压活塞的寿命和电控操作的灵敏度;其次,通过增加耐磨环和密封圈的个数,该助力器工作更加可靠。(*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离合器助力器,特别是一种改良型多功能离合器助力器,尤其适用于客运或货运车辆。
技术介绍
离合器是内燃机汽车传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减轻汽车驾驶员操作时的 工作强度,离合器的助力器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现有离合器助力器主 要分为液动式、电动式和气动式三种。其中,气动式以其成本低、环保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 多的应用,特别是由于可借助客车或货车的空气制动系统的高压气源,其应用前景十分广 阔。专利申请号CN 200910130892. 6公开了一种免调试多功能离合器助力器。该助力 器在液压操纵机构的基础上以并联的方式增加了一个电控操纵机构,旨在实现车辆在换档 过程中的多样性;该助力器还包括助力活塞、液压活塞和限位杆,助力活塞与液压活塞为分 体式结构,助力活塞与限位杆固定连接,限应杆置于液压活塞的内腔中,在使用电控操纵机 构控制时,助力活塞带动限位杆在液压活塞内腔的一定范围内运动而液玉活塞不动,最大 限度地保护离合器液压系统;该助力器采用角位移传感器有效判断离合器的分离与接合状 态,当离合器磨损到预定位置时发出报警信号。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由于限位杆在液 压活塞的内腔中运动时会产生负压,往往会造成液压活塞随动于限位杆的现象,这样既造 成了不必要的磨损,又降低了电控操作时的灵敏度;另外,由于助力器中往复运动件较多而 耐磨元件和密封有限,该离合器助力器的使用寿命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型多功能离合器助力器,其克服了现有多功 能离合器助力器因限位杆运动产生负压而造成的液压活塞随动现象;并通过增加密封元件 和耐磨元件数量来实现其使用寿命的进一步延长。本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提供一种改良型多功能离合器助力 器,其包括助力部分、气道空腔部分、导向部分、控制部分和阀体。所述助力部分包括助力缸 体、助力推杆、助力活塞、顶杆座和活塞杆。所述控制部分包括进气阀门、排气阀门、液压活 塞、控制活塞、双通单阀和电磁阀。所述顶杆座的一端与助力推杆相接触,另一端与活塞杆 连接。所述助力活塞通过顶杆座间接与活塞杆连接在一起。所述助力缸体与阀体之间设置 有导向部分,且通过助力缸体将导向部分固定于阀体内。活塞杆通过导向部分进入阀体。所 述控制部分置于气道空腔部分之内。所述气道空腔部分包括呼吸通道和变体积腔。所述变 体积腔至少通过活塞杆、导向部分与液压活塞形成。所述呼吸通道直接或间接将所述变体 积腔与大气连通。优选的是,所述导向部分包括至少一个套筒、至少一个耐磨环和至少一个密封圈, 所述耐磨环和密封圈置于套筒内壁环槽内,这样有利于避免磨损阀体,方便维修;一种替代方案是包括至少一个导向座、至少一个耐磨环和至少一个密封圈,所述耐磨环和密封圈置于导向座内壁环槽内,其优点为装配工艺简单。在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 分包括一个套筒、一个耐磨环和一个O形密封圈,所述耐磨环和密封圈置于套筒内壁环槽 内。优选的是,所述液压活塞无内腔结构。由于导向部分已可限定了活塞杆运动方向, 无需再用液压活塞的内腔结构对活塞杆运动方向进行二次限定。优选的是,所述液压活塞置于套筒内,以便配合套筒结构;一种替代方案是,液压 活塞直接置于阀体的内腔,以便配合导向座结构。优选的是,所述顶杆座与活塞杆中间分别留有通气孔形成呼吸通道,变体积腔通 过呼吸通道与助力活塞前腔相通,同时助力活塞前腔又通过第二通道与大气口连通。该设 计用于实现带有套筒的离合器助力器的呼吸换气。一种替代方案是在阀体内直接设有呼吸 通道,将变体积腔与大气口相通。该设计用于实现带有导向座的离合器助力器的呼吸换气。优选的是,所述助力活塞包括至少一个耐磨环,且所述耐磨环置于助力活塞侧壁 环槽内,以便减小助力活塞沿助力缸体运动而造成的磨损。在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中, 所述助力活塞包括两个耐磨环。优选的是,所述阀体带有一放气螺钉及其气道,且放气螺钉孔置于阀体的靠近助 力缸体的一端;一种替代方案是,所述阀体带有一放气螺钉及其气道,且放气螺钉孔置于阀 体的远离助力缸体的一端。通过多样化设计放气螺钉及其气道的位置,使该助力器适用于 更多车型的底盘。优选的是,所述液压活塞带有至少一个耐磨环和至少一个密封圈,且所述耐磨环、 密封圈置于液压活塞侧壁环槽内,以便防止油腔内的油液渗漏。在本技术的最佳实施 例中,所述液压活塞两端各设一个耐磨环,且有一个0形密封圈和一个Y形密封圈置于所述 两个耐磨环之间,其优点为增加液压活塞的工作可靠性。本技术的改良型多功能离合器助力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彻底消除了液压活塞 的随动现象,液压活塞使用寿命延长,电控操作时的灵敏度提高;另外,通过增加密封元件 和耐磨元件数量,进一步延长了该助力器的整体使用寿命,工作更加可靠。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便于理解,现在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的改进型多功能离合器助力器的最佳实施例的剖视图。为了简 明起见,所述剖视图不示出电磁阀及其相关空腔气道。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液压活塞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的改良型多功能离合器助力器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为了简明起见,所述剖视图不示出电磁阀及其相关空腔气道。附图标记1.助力推杆,2.顶杆座,3.助力活塞,4.助力缸体,5.活塞杆,6.耐磨 环,7.导向部分,8.液压活塞,9.放气螺钉及其通道,10.阀体,11.主油口,12.控制活塞, 13.双通单向阀,14.排气阀门,15.进气阀门,16.高压进气口,17.电子控制输出口,18.0 形密封圈,19. Y形密封圈,20.大气口,A.助力活塞前腔,B.助力活塞后腔,C.第二气腔, D.变体积腔,E.第二油腔,F.第一油腔,G.第一气腔,a.呼吸通道,b.第二通道,c.第三通道,d.第四通道具体实施方式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改良型多功能离合器助力器。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 型做详细的描述。本文中所采用的描述方位的词语“上”、“下”、“左”、“右”等均是为了说明 的方便基于附图中图面所示的方位而言的,在实际装置中这些方位可能由于装置的摆放方 式而有所不同。以下结合附图1和附图2,对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进行结构描述。如图所述, 所述顶杆座2的一端与助力推杆1相接触,另一端与活塞杆5连接。所述助力活塞3通过 顶杆座2间接与活塞杆5连接在一起,并可以沿助力缸体4的内壁往复运动。所述助力缸 体4与阀体10之间设置有导向部分7。导向部分7通过助力缸体4固定于阀体10内。活 塞杆5由导向部分7进入阀体10内。活塞杆5右侧可以与液压活塞8接触。导向部分7 伸入第一油腔F,液压活塞8置于导向部分7内。第一油腔F分别与放气螺钉及其通道9、 主油口 11和第二油腔E相通。主油口 11进油或排油会引起液压活塞8和控制活塞12向 左或向右动作。放气螺钉及其通道9位于靠近助力缸体一侧,且与第一油腔F连接。活塞 杆5、导向部分7与液压活塞8构成变体积腔D。变体积腔D通过置于顶杆座2内与活塞杆 5内的呼吸气道a与助力活塞前腔A相通,助力活塞前腔A又通过第二气道b与大气口 20 相连通。助力活塞后腔B与第四气道d相连通。第三气道c通过电子控制输出口 17与助 力器另一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改良型多功能离合器助力器,其包括助力部分、气道空腔部分、导向部分(7)、控制部分和阀体(10),所述助力部分包括助力缸体(4)、助力推杆(1)、助力活塞(3)、顶杆座(2)和活塞杆(5),所述控制部分包括进气阀门(15)、排气阀门(14)、液压活塞(8)、控制活塞(12)、双通单向阀(13)和电磁阀,所述助力活塞(3)通过顶杆座(2)间接与活塞杆(5)连接在一起,所述助力缸体(4)与阀体(10)之间设置有导向部分(7),且通过助力缸体(4)将导向部分(7)固定于阀体(10)内,活塞杆(5)通过导向部分(7)进入阀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道空腔部分包括呼吸通道(a)和变体积腔(D);所述变体积腔(D)至少由活塞杆(5)、导向部分(7)与液压活塞(8)构成;所述呼吸通道(a)直接或间接将所述变体积腔(D)与大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传武杨柳陈迎红陈万松
申请(专利权)人: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