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电子油门踏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73710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油门踏板,在踏板臂的尾端设有力滞产生机构,该力滞产生机构包括基座、两个摩擦元件、弹簧支撑和弹簧;两个摩擦元件设置在基座的两侧,弹簧支撑设置在基座上端的开口槽中,弹簧支撑的上端面设有弹簧定位,弹簧定位于弹簧支撑的弹簧定位和壳体上的第二弹簧定位之间;弹簧支撑的下端为上宽下窄的楔形,该楔性下端的两斜面与摩擦元件的端面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产生良好的力滞效应又具备良好的成本效益。(*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的发动机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各种车辆 的电子油门踏板。
技术介绍
现有的传统油门踏板多是通过拉线连接到发动机的燃料子系统上,直接通过拉线来控制气门开度。基于drive-by-wire (电传线控)的理念, 用电子油门踏板替代传统的拉线式踏板是今后汽车领域的发展趋势。在完 全的电子式的加速踏板中,应用位置传感器来反映加速踏板位置,并将位 置信号传送给节气门控制器。基于传感器的油门踏板特别适用于电子控制 系统,加速踏板位置是发动机控制变量中的一个变量。对于拉线和其保护套之间的摩擦力,驾驶者一般喜欢传统的拉线式踏 板给予的这种驾驶感觉,所以新型的电子油门踏板应该设计相应的机构产 生这种摩擦力,使得驾驶者有同样的驾驶感觉。例如wortmann等人的美 国专利No. 6360631公布了一款踏板机构,该机构是一种能产生滞后效应 的柱塞式组件。但是综合来看,目前的电子油门踏板,有的是根本没有力滞产生机构, 不能充分产生力滞效果,无法提供传统机械拉线式踏板的驾驶感觉;有的 虽然有力滞产生机构,但结构相对复杂,部件多,成本效益差。因此,现 在需要一种既能提供良好的力滞效应,又有良好成本效益的新型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子油门踏板,既能产生良 好的力滞效应又具备良好的成本效益。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电子油门踏板包括壳体、踏板 臂、转轴和传感器模块,所述踏板臂通过转轴安装在壳体上,并且可带动 转轴同步旋转,所述传感器模块与转轴连接,转轴旋转时带动传感器模块 的电刷臂同步旋转;其中还包括设置在踏板臂的尾端的力滞产生机构,该力滞产生机构 包括基座、两个摩擦元件、弹簧支撑和弹簧;中空的基座位于踏板臂的尾端,在基座的两侧各开一个摩擦元件支撑槽,摩擦元件分别设置在一个摩擦元件支撑槽中,露出的外端面为摩擦面; 位于基座的上端面设有一个开口槽,所述弹簧支撑设置在开口槽中,弹簧 支撑的上端面设有弹簧定位,弹簧定位于弹簧支撑的弹簧定位和壳体上的 第二弹簧定位之间;弹簧支撑的下端为上宽下窄的楔形,该楔形下端的两 斜面与摩擦元件的端面接触。本技术的电子油门踏板在完全实现其信号传递功能的基础上,由 于采用了新型的力滞产生机构,从而在整体上减少了组件的数量,同时力 滞产生机构的结构精简且有效,因此,能够有效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本技术的电子油门踏板,在弹簧的作用下,弹簧支撑将两摩擦元 件沿摩擦元件支撑槽向外侧推出,跟随着踏板臂的运动,摩擦元件与壳体 侧壁之间产生滑动摩擦力,产生力滞效果。踏板臂位于不同位置,弹簧产 生的压力不同,摩擦元件所受到的外向推力也不同,因此这种力滞产成机构具有自适应功能且力滞随踏板臂位置不同而变化。本技术的电子油门踏板通过踩踏使踏板旋转角度产生变化,进而 输出不同的信号,反映驾驶者的驾驶意图,适用于各种车辆尤其是乘用车。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子油门踏板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油门踏板的剖视图3是图1所示电子油门踏板中力滞产生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4是图1所示电子油门踏板中力滞产生机构的剖视图5是转轴与传感器模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6是传感器模块与转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 2所示,本技术的电子油门踏板包括壳体1、踏板臂5、 弹簧2、弹簧支撑3、两个摩擦元件4、转轴6和传感器模块7。所述壳体1的前端具有一开口 16,左右两侧壁设有轴孔17。踏板臂 5的尾部设有一转轴孔18。将踏板臂5从壳体1的开口 16处插入壳体1, 左右方向由壳体1内壁限位,再将转轴6穿入壳体1的轴孔17和踏板臂 5的转轴孔18,使踏板臂5安装在壳体1中且可做旋转运动。所述转轴6 可以采用阶梯轴,这时只能从壳体1的一侧开口 16将转轴6插入安装踏 板臂5。经由转轴6径向定位,踏板臂5以转轴6的轴心做旋转运动,且 带动转轴6同步旋转,由此将踏板臂5的位移传递给传感器模块7,输出 相应的电信号。参见图2所示,踏板臂5位于转轴孔18之上的上端侧具有第一限位 面51,与该第一限位面51相对应壳体1上具有第二限位面12。自然状态 下,第一限位面51与第二限位面12接触,保证踏板臂5的怠速位置。踏板臂5位于转轴孔18的左侧下方具有第三限位面52,与该第三限 位面52相对应壳体1上具有第四限位面13。当踩踏踏板臂5使其旋转时, 踏板臂5上的第三限位面52最终与壳体1的第四限位面13接触,此即为 踏板臂5的机械止点。踏板臂5可在怠速位置与节气门全开位置转动,且其最大旋转角度可 通过改变踏板臂5上的第三限位面52的位置进行调节,进而改变踏板臂 5的旋转行程。结合图3、 4所示,在本技术中力滞产生机构位于踏板臂5的尾 端,该力滞产生机构包括基座53、两个摩擦元件4、弹簧支撑3和弹簧2。中空的基座53位于踏板臂5的尾端(位于图1、 2转轴孔18的右侧 方)。在基座53的两侧各开一个摩擦元件支撑槽54。摩擦元件4是一个 一侧面为弧面或者斜面41的柱状六面体,分别放置在一个摩擦元件支撑 槽54中。摩擦元件4设置在摩擦元件支撑槽54中时其弧面或者斜面41 朝向摩擦元件支撑槽54的内侧,露出的外端面42 (与弧面或者斜面41 相对的面)为摩擦面。位于基座53的上端面设有一个开口槽55,该开口 槽55与摩擦元件支撑槽54相通。弹簧支撑3设置在开口槽55中,弹簧 支撑3的上端面设有弹簧定位31,弹簧2定位于弹簧支撑3的弹簧定位 31和壳体1上的第二弹簧定位13之间。弹簧支撑3的下端为上宽下窄的楔形(例如图3所示的,该楔形下具有一宽的垂直两端面,沿该宽的垂直两端面向内下方倾斜形成对称的两 斜面,沿该两斜面向下沿伸形成窄的垂直两端面),该楔性下端的两斜面32与摩擦元件4的弧面或者斜面41接触。自然状态时,由于弹簧2提供的压力,使得弹簧支撑3处于向下运动 的趋势,迫使摩擦元件4沿着基座53的槽54向外运动。摩擦元件4的摩 擦面42与壳体1的内壁ll接触,且受到壳体l的内壁ll的限位。由此 弹簧2对弹簧支撑3的压力以固定的比例转化为摩擦元件4对壳体1的内 壁11的压力。当踏板臂5转动带动摩擦元件4运动,则摩擦元件4的摩 擦面42与壳体1的内壁11间产生动摩擦力。踏板臂5的位置不同,弹簧 2形变不同,对弹簧支撑3的正压力不同,导致摩擦元件4对壳体1的内 壁ll的压力不同,因此摩擦力不同。故跟随踏板臂5不同位置产生变化 的力滞效果,且摩擦元件4在基座53的槽54内可向外移动,具有一定的 自调解功能。在摩擦元件4以及壳体1的材料确定,弹簧2不变的前提下,可通过 改变弹簧支撑3的楔形下端的两斜面32的倾斜度来改变力滞的效果。在 可接受范围内,两斜面32与水平的夹角越大,产生的力滞越大。传感器模块7与转轴6相连接。参见图6所示,所述转轴6的一侧端 设有与传感器模块7的连接端,该连接端为拨片结构61。例如该拨片结 构61为具有沿转轴6的一侧端面向外延伸的圆台,沿该圆台的两侧对称 向两侧延伸形成两耳部。再参见图5所示,传感器模块7的电刷臂(转子) 连接端是与所述拨片结构61相对应的槽结构71,转轴6的拨片结构61 位于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油门踏板,包括壳体、踏板臂、转轴和传感器模块,所述踏板臂通过转轴安装在壳体上,并且可带动转轴同步旋转,所述传感器模块与转轴连接,转轴旋转时带动传感器模块的电刷臂同步旋转;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踏板臂的尾端的力滞产生机构,该 力滞产生机构包括基座、两个摩擦元件、弹簧支撑和弹簧; 中空的基座位于踏板臂的尾端,在基座的两侧各开一个摩擦元件支撑槽,摩擦元件分别设置在一个摩擦元件支撑槽中,露出的外端面为摩擦面;位于基座的上端面设有一个开口槽,所述弹簧支撑设置在开口 槽中,弹簧支撑的上端面设有弹簧定位,弹簧定位于弹簧支撑的弹簧定位和壳体上的第二弹簧定位之间;弹簧支撑的下端为上宽下窄的楔形,该楔形下端的两斜面与摩擦元件的端面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过于成王慕昊焦兴军彭禹
申请(专利权)人: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