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脂质体的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56056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制备脂质体的新方法,它解决了易氧化、易水解和易变性的药物制备成脂质体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制备工艺过程包括如下步骤:a、将用于形成脂质体的脂类物质溶于叔丁醇形成的溶液;b、将待包封的水溶性药物溶于水中形成溶液;c、将上述两种溶液按合适的比例混合得到单相溶液;d、将得到的单相溶液冷冻干燥除去溶媒;e、将得到的冻干产物水化即得到包裹水溶性药物的脂质体。本工艺过程简单,实现容易,且非常容易放大,适合工业化生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
,确切地说它是。
技术介绍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形成的闭合囊泡状结构。脂质体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层脂质体(unilamellar vesicles)、多层脂质体(multilamellar vesicles)和多室脂质体(multivesicular liposomes)。脂质体由英国人Bangham在1965首先发现。此后,人们发现脂质体作为药物的载体有着巨大的价值,于是便对脂质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探索,科研人员已经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脂质体制备方法。目前看来,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主要可分为四大类1)以薄膜分散法为基础的,即将用于形成脂质体的磷脂溶于有机溶媒中——通常是氯仿或氯仿和甲醇的混合物,之后在减压的条件下除去溶媒形成干燥的磷脂膜。将磷脂膜水化即可形成多层脂质体(multilamellar vesicles)。此方法虽是最经典的方法,但是却存在许多缺点。例如使用毒性很大的有机溶媒;无法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当用含药水溶液水化时,形成的多层脂质体(multilamellar vesicles)层与层之间药物浓度不均一,必须通过反复冻融处理等等。2)以w/o乳或w/o/w复乳为基础的。此种制备方法虽然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请参见skyepharma的depofoam技术平台),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除去成乳时的毒性溶媒需要特殊的技术;由于有机溶媒的存在,包裹蛋白类或核酸类药物常常会导致药物丧失活性。3)去污剂透析法,很难工业化生产,不适合包封水溶性药物。4)以注入法为基础的,如乙醇注入法。可以大规模生产(请参见alza公司的技术和polymun的crossflow技术)。但是如果采用被动载药法制备脂质体,对于水溶性药物通常包封率比较低,而且由于常在较高温度下制备(60度左右),通常会引起易氧化、易水解和易变性的药物失去活性。此外,由于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脂质体制剂通常为液体制剂。制剂的稳定性常常无法解决。制剂的不稳定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脂质体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分散系。脂质体混悬于水相时,常常会出现聚集、融合等现象,导致粒径变大。严重的还有可能出现分层。由于粒径的变化,就有可能导致用于静脉给药的制剂无法使用。2、由于磷脂本身的特性,磷脂存在于水相时,很容易出现水解、氧化等现象。由于磷脂水解后会形成溶血磷脂,一方面增加制剂的毒性,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脂质体解体,造成被包封药物的渗漏。3、脂质体如混悬在水相中,在储存过程中,药物会缓慢渗漏,导致药物包封率的改变。如果药物的包封率发生变化,必定要影响制剂的疗效。当然,如果药物本身很容易水解,那么制剂的稳定性就更成问题了。脂质体制剂如何灭菌也是一个大问题。由于磷脂本身的特性,对最终制剂加热灭菌通常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这样就要求整个生产过程必须采用无菌操作。这在有些脂质体制备工艺中是无法实现的。脂质体的粒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获得小粒径脂质体(小于200nm)一直是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1、大粒径的脂质体很容易被体内的单核巨噬系统所吞噬,从而被迅速清除。2、小粒径的脂质体可以被动靶向肿瘤区和缺血心肌。由于肿瘤生长较快,瘤区的血管通透性好,可以允许小粒径的脂质体通过。心肌缺血时,血管通透性增加,也可使小粒径的脂质体被动靶向增加。为了获得小粒径脂质体,通常需要对已得到的脂质体进行超声、研磨或挤出。这往往造成生产工艺的复杂。而且,这些手段产生的热量也会造成磷脂的氧化和水解。综上所述,只有真正解决了上述问题,才能获得有效的脂质体制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脂质体制备技术的不足,我们专利技术了一种全新的脂质体制备技术。通过我们专利技术的新技术,可以解决目前脂质体制剂所面临的难题。我们也将该技术称为叔丁醇/水单相溶液冻干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用于形成脂质体的脂类物质和待包封的物质或将用于形成脂质体的脂类物质、待包封的物质和载体物质溶于叔丁醇/水混合溶剂系统中,得到单相溶液;b、将得到的单相溶液冷冻干燥除去溶媒;c、将得到的冻干产物水化得到脂质体。下面我们将就该技术的具体操作和优势进行详细描述。具体操作步骤a优选的有机溶媒为叔丁醇,用于形成脂质体的脂类物质主要包括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和调节磷脂膜性质的胆固醇(cholesterol)。此外,为了提高待包封物质的包封率,可加入适量的带电荷脂类物质在包裹负电荷物质时,可加入荷正电的脂类物质,如1,2-二酰基-SN-甘油-3-乙基磷脂酰胆碱等。在包裹正电荷水溶性药物时,可加入荷负电的脂类物质,如磷脂酰甘油和磷脂酰丝氨酸等。为了提高磷脂的抗氧化能力,可加入脂溶性抗氧化剂如vitamin E等。步骤a中的单相溶液可通过如下方法得到a(1)将用于形成脂质体的脂类物质溶于叔丁醇,得到溶液A,(2)如待包封的物质溶于叔丁醇,将其溶于溶液A如待包封的物质溶于水,将其溶于水得到溶液B,如加入载体物质,载体物质可溶于水中,(3)将溶液A和溶液B混合得到单相溶液,或将溶液A和水混合得到单相溶液。b(1)将叔丁醇和水混合得到混合溶剂,(2)将用于形成脂质体的脂类物质和待包封的物质或将用于形成脂质体的脂类物质、待包封的物质和载体物质,加入上述混合溶剂系统中,使其溶解得到单相溶液。本专利技术的成功实施,要求步骤a中必须得到单相溶液。单相溶液指的是澄明的均一溶液,如叔丁醇溶液和水溶液的比例不合适,则会出现浑浊或沉淀无法形成单相溶液,无法保证得到待包封物质/脂的共分散物。叔丁醇溶液和水溶液应按合适的比例混合以形成单相溶液。溶液中叔丁醇和水的体积比通常应大于1∶3。为此我们推荐在考察处方时制备相图。步骤b优选的去除溶媒的方法为冷冻干燥法,单相溶液应在液氮或低温装置迅速冻结,然后在冻干机中冻干。步骤c为水化冻干产物以形成脂质体,可采用蒸馏水或合适的缓冲液在适宜的温度下完成,为加速水化,也可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完成,如可以进行搅拌或振荡等。为了得到无菌制剂,可将步骤a中得到的单相溶液可滤过灭菌,其它步骤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或者将用于形成单相溶液的叔丁醇溶液和水溶液分别滤过灭菌,其它步骤在无菌条件下完成。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时候,步骤a中得到的单相溶液中,除了脂类物质和待包封的物质,还可以包括蔗糖、乳糖或甘露醇等载体物质。这些载体物质的加入,有如下几个优点1、可以作为冻干保护剂,使得到的冻干产物具有良好的形态。2、载体物质的加入,使得到的冻干产物不易吸潮,可以长期储存。待到需要使用时,再进行水化形成脂质体。3、载体物质的加入,大大加快了冻干产物水化形成脂质体的速度。如载体物质的比例合适,加入水后,冻干产物可以立即水化形成脂质体。4、通过调整载体物质的比例,可以改变脂质体的粒径。当载体物质的量较少或不加入载体物质时,水化后得到的脂质体通常为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多层脂质体,粒径为微米级。当载体物质的比例较大,可形成小粒径脂质体。例如选用蔗糖为载体物质,当蔗糖/脂类物质大于2时,即可得到小于200nm的脂质体。本专利技术中提到的待包封物质,可以是药物也可以是其它物质。在采用被动载药法时,待包封物质为药物。即将药物、脂类物质和载体物质溶于叔丁醇/水混合溶剂系统中,得到单相溶液后冻干。得到的冻干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备脂质体的新方法,其特征在于:a、将用于形成脂质体的脂类物质和待包封的物质或将用于形成脂质体的脂类物质、待包封的物质和载体物质溶于叔丁醇/水混合溶剂系统中,得到单相溶液;b、将得到的单相溶液冷冻干燥除去溶媒;c、将得到的冻干产物水化得到脂质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雷邓英杰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药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