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9092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09: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身传力结构。该车身传力结构包括传力结构前段、传力结构中段以及传力结构后段,所述传力结构中段连接在传力结构前段与传力结构后段之间;所述传力结构中段包括左前纵梁后段、右前纵梁后段、左前地板下纵梁、右前地板下纵梁、第一横梁、电池包左安装纵梁、电池包右安装纵梁以及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在左前纵梁后段的前端与右前纵梁后段的前端之间,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的前端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梁上,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的后端、电池包左安装纵梁的后端、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后端及右前地板下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在第二横梁上。该车身传力结构可更好的对碰撞力进行分散。

Transmission structure of body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车身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是整车研发和设计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中,车身平台的碰撞安全变形结构的设计是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基础。随着汽车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汽车的碰撞安全性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在相关碰撞法规(CNCAP)和评价规范中不断补充和改进了一些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试验条件,对整车的碰撞安全有着越来越高要求。传统燃油车身平台中,车身碰撞传力结构以及设计相对比较成熟。而随着世界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也愈来愈强烈,在燃油、双模以及纯电车型中,双模车型综合长途使用燃油的续航以及短途使用纯电的零排放优势,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碰撞安全性也是众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顾忌之一。因此,双模汽车车身碰撞安全结构平台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双模汽车车身平台不仅需要满足碰撞安全法规和评价规范,还需要兼顾以发动机为主的燃油动力系统总成及以动力电池为主的高压动力系统总成的布置。因此,相比于相同规格的燃油车,双模汽车的整车重量大幅增加,导致在同样试验条件下其碰撞初期动能大幅增加,也就需要双模车型车身骨架能够承担更大的力,吸收更多的运动能量。而传统燃油汽车车身平台的碰撞安全变形结构和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双模汽车车身平台的碰撞安全变形结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燃油汽车车身平台的碰撞安全变形结构和设计方法无法满足双模汽车车身平台的碰撞安全变形结构要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包括传力结构前段、传力结构中段以及传力结构后段,所述传力结构中段连接在所述传力结构前段与传力结构后段之间;所述传力结构中段包括左前纵梁后段、右前纵梁后段、左前地板下纵梁、右前地板下纵梁、第一横梁、电池包左安装纵梁、电池包右安装纵梁以及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段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纵梁后段的前端之间,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上,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上,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位于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左侧,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左前纵梁后段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纵梁后段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的后端、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的后端、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后端及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的后端从左至右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横梁上。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传力结构,当车身的前侧发生碰撞时,传力结构前段受到的碰撞力将传递至左前纵梁后段及右前纵梁后段。传递至左前纵梁后段的碰撞力的一部分力传递至左前地板下纵梁,并通过左前地板下纵梁传递给传力结构后段和第二横梁,形成传力路径;传递至左前纵梁后段的碰撞力的另一部分力传递至电池包左安装纵梁,并通过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传递给第二横梁,形成传力路径。传递至右前纵梁后段的碰撞力的一部分力传递至右前地板下纵梁,并通过右前地板下纵梁传递给传力结构后段和第二横梁;传递至右前纵梁后段的碰撞力的另一部分力传递至电池包右安装纵梁,并通过电池包右安装纵梁传递给第二横梁,形成传力路径。从而实现前碰传力路径从传力结构前段到传力结构后段的过渡,更好的对碰撞力进行分散。此外,传力结构中段安装有电池包左安装纵梁及电池包左安装纵梁,能够加强车身中部的刚度。可选地,所述传力结构中段还包括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以及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横梁的左端及所述左前纵梁后段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的后端与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横梁的右端及所述右前纵梁后段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的后端与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传力结构中段还包括主驾座椅前横梁、主驾座椅后横梁、副驾座椅前横梁以及副驾座椅后横梁,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副驾座椅前横梁及副驾座椅后横梁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及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之间,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及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之间,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位于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前方;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之间,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之间,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位于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前方;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与副驾座椅前横梁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与副驾座椅后横梁位于同一直线上。可选地,所述传力结构中段还包括左门槛内板前连接板、左门槛内板、左门槛内板后连接板、右门槛内板前连接板、右门槛内板以及右门槛内板后连接板;所述左门槛内板前连接板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段的前端上,所述左门槛内板前连接板的左端与所述左门槛内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左门槛内板的后端与所述左门槛内板后连接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左门槛内板后连接板的右侧与所述第二横梁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左端向左侧延伸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左门槛内板上,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左端向左侧延伸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左门槛内板上;所述右门槛内板前连接板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后段的前端上,所述右门槛内板前连接板的右端与所述右门槛内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门槛内板的后端与所述右门槛内板后连接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门槛内板后连接板的左侧与所述第二横梁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右端向右侧延伸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右门槛内板上,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右端向右侧延伸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右门槛内板上。可选地,所述传力结构中段还包括左连接加强板、左前地板下连接板、右连接加强板以及右前地板下连接板;所述左连接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左门槛内板与所述左前纵梁后段之间,所述左前地板下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左门槛内板与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之间,所述左连接加强板位于所述左前地板下连接板的前方;所述右连接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右门槛内板与所述右前纵梁后段之间,所述右前地板下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右门槛内板与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之间,所述右连接加强板位于所述右前地板下连接板的前方。可选地,所述传力结构前段包括前防撞梁、左前纵梁前段以及右前纵梁前段,所述前防撞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前段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纵梁前段的前端之间,所述左前纵梁前段的后端与所述左前纵梁后段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前纵梁前段的后端与所述右前纵梁后段的前端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前副车架、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以及前副车架右前安装支架;所述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前段上,所述前副车架右前安装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前段上;所述前副车架的前端左侧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力结构前段、传力结构中段以及传力结构后段,所述传力结构中段连接在所述传力结构前段与传力结构后段之间;/n所述传力结构中段包括左前纵梁后段、右前纵梁后段、左前地板下纵梁、右前地板下纵梁、第一横梁、电池包左安装纵梁、电池包右安装纵梁以及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段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纵梁后段的前端之间,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上,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上,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位于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左侧,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左前纵梁后段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纵梁后段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的后端、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的后端、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后端及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的后端从左至右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横梁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力结构前段、传力结构中段以及传力结构后段,所述传力结构中段连接在所述传力结构前段与传力结构后段之间;
所述传力结构中段包括左前纵梁后段、右前纵梁后段、左前地板下纵梁、右前地板下纵梁、第一横梁、电池包左安装纵梁、电池包右安装纵梁以及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段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纵梁后段的前端之间,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上,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上,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位于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左侧,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左前纵梁后段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纵梁后段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的后端、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的后端、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后端及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的后端从左至右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横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结构中段还包括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以及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横梁的左端及所述左前纵梁后段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的后端与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
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横梁的右端及所述右前纵梁后段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的后端与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结构中段还包括主驾座椅前横梁、主驾座椅后横梁、副驾座椅前横梁以及副驾座椅后横梁,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副驾座椅前横梁及副驾座椅后横梁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及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之间,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及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之间,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位于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前方;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之间,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之间,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位于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前方;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与副驾座椅前横梁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与副驾座椅后横梁位于同一直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结构中段还包括左门槛内板前连接板、左门槛内板、左门槛内板后连接板、右门槛内板前连接板、右门槛内板以及右门槛内板后连接板;
所述左门槛内板前连接板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段的前端上,所述左门槛内板前连接板的左端与所述左门槛内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左门槛内板的后端与所述左门槛内板后连接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左门槛内板后连接板的右侧与所述第二横梁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左端向左侧延伸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左门槛内板上,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左端向左侧延伸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左门槛内板上;
所述右门槛内板前连接板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后段的前端上,所述右门槛内板前连接板的右端与所述右门槛内板的前端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宝龙谭小东吴鹏辉高杰杨峰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