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前照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5647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用前照灯,具有灯罩,在将光源灯的前端部绕光轴Ax围成大致筒状的灯罩本体的筒状的上部外周面上,形成有使射入该上部外周面的光扩散反射的纵条纹状波形面,由此,即使来自反射器反射面的一部分反射光射入上部外周面,也可将该反射光作为扩散光,将照向灯具前方的向上光的强度降低到不成为眩光程度的较小值,并可将筒状部的后方扩展角θ设成较小值,故即使在筒状部内面不进行黑色涂布,也可防止眩光发生,并可降低灯罩成本及提高灯罩的形状自由度。(*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灯罩的车辆用前照灯。在车辆用前照灯中,为不给对方车辆驾驶员和行人带来眩光而往往设有灯罩。这种灯罩的一般结构如图5所示。即,该灯罩2具有绕光轴Ax将光源灯4的前端部围成大致筒状的灯罩本体2A和支承该灯罩本体2A安装撑条2B,该灯罩本体2A仅允许通过从光源灯4射入反射器6的反射面6a的直射光,而遮住成为眩光发生原因的从光源灯4射入前上方的直射光和射入反射器6的上壁面6b的直射光。并且,该灯罩2的灯罩本体2A,相对光轴Ax的后方扩展角θ设定为较大的值(约10°以上)。其理由是,假定将后方扩展角θ设定成图6所示那样的较小值时,由于来自反射器6反射面6a的一部分反射光射入灯罩本体2A的上部外周面2Aa,由该反射光而成为眩光发生原因的向上光B2向灯具前方照射,故要防止它。但是,在如此将灯罩本体2的后方扩展角θ设定成较大值的上述现有的灯罩2中,如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由灯罩本体2A的上部内周面2Ab反射后的光源灯4的光射入反射器6反射面6a的下部区域,因该反射光而成为眩光发生原因的向上光B1向灯具前方照射。因此,以往通过在灯罩本体2A的内面涂上黑色消除内面反射来防止向上光B1向灯具前方的照射,但存在着只要涂上黑色就使灯罩成本提高的问题。另外,在上述现有的灯罩2中,由于要将灯罩本体2A的后方扩展角θ设定成某一程度的较大值,故还存在着因该原因而使灯罩形状的自由度变小的问题。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灯罩的车辆用前照灯,它可获得灯罩成本降低并可提高其形状自由度。本专利技术通过致力于灯罩的表面形状的研究,就可实现上述目的。即,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前照灯具有设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光轴上的光源灯;具有使来自该光源灯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反射面的反射器;以及将来自所述光源灯的一部分直射光遮住的灯罩,其特点是,所述灯罩具有将所述光源灯的前端部绕所述光轴围成大致筒状的灯罩本体和支承该灯罩本体的安装撑条,在所述灯罩本体的上部外周面,形成有使射入该上部外周面的光扩散反射的凹凸状扩散部。上述“灯罩本体”既可是仅由将光源灯的前端部绕光轴围成大致筒状的筒状部构成,也可是形成盖状,以封住该筒状部的前端部。上述所谓的“上部外周面”是指灯罩本体的上部的外周面,而这里所谓的“灯罩本体的上部”是指在灯罩本体中左右跨越光轴的正上方位置的区域,该区域的角度范围不特别限定。上述“凹凸状扩散部”若由多个凹部和凸部的交替形状所构成而使射入灯罩本体的上部外周面的光形成扩散反射的状态,则其凹凸形状、大小等不特别限定,例如可采用波形凹凸、网眼状凹凸、圆点状凹凸、梨皮状凹凸等。如上述结构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前照灯具有将来自光源灯的一部分直射光遮住的灯罩,该灯罩本体形成将光源灯的前端部绕光轴围成大致筒状,在该灯罩本体的上部外周面形成有使射入该上部外周面的光扩散反射的凹凸状扩散部,故可获得如下的作用效果。也就是说,即使来自反射器反射面的一部分反射光射入灯罩本体的上部外周面,由于形成在该上部外周面的凹凸状扩散部的扩散反射作用而使来自该上部外周面的反射光成为扩散光,故可将向灯具前方照射的向上光的强度降低到不成为眩光程度的较小值。并且,即使来自反射器反射面的一部分反射光如此射入灯罩本体的上部外周面,由于无发生眩光之虞,故无需象现有技术那样将灯罩本体的后方扩展角设定成较大值,仅此可增加灯罩形状的自由度。另外,由于可将灯罩本体的后方扩展角设定成较小值,故可使由灯罩本体的上部内周面所反射的光源灯的光不会射入反射器反射面的下部区域(或射入光量为少量)而形成灯罩。因此,即使在灯罩本体的内面上不涂布黑色,也可将灯罩内面反射光所产生的眩光防患于未然,由此,只要废除涂布黑色工序就可获得灯罩的成本降低。如此,采用本专利技术,在具有灯罩的车辆用前照灯中,可降低灯罩的成本并可提高其形状自由度。在上述结构中,灯罩本体的后方扩展角还可设定成全周固定,还可在周向的各部位设定成不同的数值,而此时,对于灯罩本体的上部,以相对光轴为7°以下的后方扩展角形成,但从更有效地防止来自灯罩本体的上部内周面的反射光射入反射器反射面的下部区域的观点看是最好的。上述“凹凸状扩散部”的结构不特别限定虽然如上所述,但若它的与光轴正交的截面的形状用设定成波形的纵条纹状波形面构成,则在用对板材进行冲压成形的方式来形成灯罩的情况下,不会损害其成形性而可形成凹凸状扩散部,在用多个反射元件构成反射器的反射面的情况下,容易获得这些反射元件的外观和灯罩本体的凹凸状扩散部与外观的调和。而且,在如此用纵条纹状波形面构成凹凸状扩散部的情况下,在灯罩本体的上部内周面也可容易地用纵条纹状波形面来构成,由此,由于可将上部内周面的反射光作为扩散反射光,故即使将灯罩本体的后方扩展角设定成较大值也可废除黑色涂布。即,由于来自射入灯罩本体的上部内周面的光源灯的光作为扩散反射光而射入反射器反射面的下部区域,故可将从该下部区域向灯具前方照射的向上光的强度降低到不成为眩光程度的较小值,因此,即使在灯罩本体的内面不进行黑色涂布,也可将灯罩内面反射光所发生的眩光防患于未然。在本专利技术中,反射器反射面的结构不特别限定,既可用旋转抛物面等的单一曲面构成,也可用多个反射元件构成,但在后者的情况下,通过将反射器反射面的光轴上方区域的表面形状设定成与所述凹凸状扩散部的表面形状大致相同形状,则可提高灯具外观上的统一性。这里,所谓“光轴上方区域”是指在反射器反射面中左右跨越光轴的正上方位置的区域,该区域的角度范围不特别限定。附图的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前照灯的侧剖视图。图2是沿图1中II方向的向视图。图3是图1中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从前斜上方看所述车辆用前照灯的反射器单元所表示的立体图。图5表示现有例子,是与图1相同的示图。图6表示另一现有例子,是与图1相同的示图。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前照灯的侧剖视图,图2及3是其II方向的向视图及III-III线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该车辆用前照灯10是如此形成在由透镜12和灯体14形成的灯室内,将反射器单元16设成可向上下及左右方向倾动。反射器单元16具有光源灯18、反射器20及灯罩22,其光轴Ax可相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灯具基准轴Axo稍微(0.6°)向下地进行光轴调整。光源灯18是H4型的卤素灯泡,使其错车光束用(すれ いビ一ム用)灯丝18a位于光轴Ax上的规定位置处,并被插在反射器20的后顶部上。反射器20具有反射面20a,其在以反射器光轴Ax为中心轴的旋转抛物面上形成多个反射元件20s而成,利用该反射面20a使来自光源灯18的光向前方扩散偏向反射。图4是从前斜上方看反射器单元16所表示的立体图。如图2及4所示,反射器20的反射面20a包括光轴Ax周边的中央区域20a1和其左右两侧的周边区域20a2,在中央区域20a1上形成有用波形截面划分纵条纹状的波形反射元件20s1,并在两周边区域20b1上形成有左右宽度比波形反射元件20s1还宽的格子状的反射元件20s2。灯罩22包括形成盖状的灯罩本体24和支承该灯罩本体24的安装撑条26,并通过冲压成形而形成一体。灯罩本体24包括将光源灯18的前端部绕光轴Ax围成大致筒状的筒状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前照灯,具有:设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光轴上的光源灯;具有使来自该光源灯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反射面的反射器;以及将来自所述光源灯的一部分直射光遮住的灯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罩具有将所述光源灯的前端部绕所述光轴围成大致筒状的灯罩本体和支承该灯罩本体的安装撑条, 在所述灯罩本体的上部外周面,形成有使射入该上部外周面的光扩散反射的凹凸状扩散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达川正士道场成弘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