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门上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0453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5: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闩眼的安装刚性的前车门上部构造。在车顶纵梁外构件(4)与车顶纵梁内构件(5)之间的中空部分设置有加强部件(13)。加强部件(13)呈截面大致L字型,以刚性高于车顶纵梁外构件(4)的方式设定厚度及材质。加强部件(13)的上侧缘在车顶纵梁外构件(4)的内侧面与切缺开口部(6)的周缘接合。另外,加强部件(13)的下侧缘与车顶纵梁加固件(12)的下缘部接合。并且,加强部件(13)与车顶纵梁加固件(12)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加强部件(13)的上壁部(13a)固定有车门闩眼(18)。

Upper structure of front do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车门上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前车门上部构造。
技术介绍
作为以往的前车门上部构造,已知有将在车身侧支承前车门的闩眼(striker)设置在车顶纵梁外板上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4834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以往的前车门上部构造中,采用在车顶纵梁外板上安装闩眼的构造。因此很难确保闩眼的安装刚性。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闩眼的安装刚性的前车门上部构造。本专利技术的前车门上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沿车顶侧部延伸的车顶纵梁外构件;在车顶纵梁外构件上设置的切缺部;以及设置在切缺部且刚性高于车顶纵梁外构件的加强部件,在加强部件安装有闩眼。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与直接安装于车顶纵梁外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闩眼的安装刚性的前车门上部构造。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前车门上部构造,是车身的侧视图。图2是前车门上部构造中沿图1中的II箭头方向仰视并将要部放大了的车身的车顶侧边附近的立体图。图3是前车门上部构造中沿图1中的III箭头方向从车辆斜后方观察要部的车顶侧边附近的立体图。图4是前车门上部构造中沿图2中的IV-IV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图5是前车门上部构造中闩眼的立体图。图6是前车门上部构造中加强部件的安装部附近的侧视图。图7是前车门上部构造中表示在加强部件上安装有闩眼的部位的构造的、沿图6中的VII-VI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2车顶部4车顶纵梁外构件6切缺开口部(切缺部)13加强部件13d加强筋15门套16门扣(限制器)17门开闭检测开关(门开关)18车门闩眼(闩眼)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同一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在说明方向时,只要没有特别表示,基本上基于驾驶者观察的前后、左右或上下进行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含义相同。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前车门上部构造中,沿着分别位于车身1的车顶部2左右两侧的车顶侧部延伸设置有车顶纵梁3。车顶纵梁3由截面大致帽形状的车顶纵梁外构件4和车顶纵梁内构件5使分别在上下设置的接合凸缘接合,在内部形成中空的截面形状。另外,在车身1的侧面开口形成有车门开口部10。在车门开口部10设置未图示的前车门和后滑动门。本实施方式的车门开口部10的周缘由一片侧板外构件覆盖,车顶纵梁外构件4构成该侧板外构件的一部分。但是,例如,也可以与构成侧板外构件的其他部位分体构成车顶纵梁外构件4。并且,车顶纵梁3沿车门开口部10的上缘10a配置。在车顶纵梁3开口形成有切缺开口部6。切缺开口部6在水平方向上从车顶纵梁3的与前车门对应部分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到与后滑动门对应部分为止切缺而开口形成。而且,切缺开口部6在上下方向上从车顶纵梁外构件4的下侧切缺至车外侧侧面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参照图4)。由此,切缺开口部6以在侧面观察时呈横长的长方形形状的方式开口形成。如图2所示,在切缺开口部6的内部,在车顶纵梁外构件4与车顶纵梁内构件5之间的中空部分,从车辆前方起,主要设置有堵塞间隙的隔壁部件11、车顶纵梁加固件12、加强部件13、滑动门的滑轨14和门套15。其中,隔壁部件11如图3所示,俯视观察时呈大致梯形形状。隔壁部件11构成为,使车顶纵梁外构件4与加强部件13的前端缘之间连接,避免雨水等从切缺开口部6浸入。并且,隔壁部件1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将在车顶纵梁外构件4与车顶纵梁加固件12之间形成的空间隔开。另外,车顶纵梁加固件12如图4所示,在车顶纵梁外构件4与车顶纵梁内构件5之间沿车顶纵梁内构件5的内侧面5a设置。并且,取代车顶纵梁内构件5的一部分或与车顶纵梁内构件5一起提高车顶纵梁3的刚性。并且,加强部件13如图4所示,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13b和从纵壁部的上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上壁部13a,车宽方向的截面呈大致L字型。另外,加强部件13以刚性高于车顶纵梁外构件4的方式设定厚度及材质。加强部件13的上侧缘与位于切缺开口部6周缘的车顶纵梁外构件4的内侧面接合。另外,加强部件13的下侧缘与车顶纵梁加固件12的下缘部接合。此外,加强部件13形成有截面形状呈大致山型的加强筋13g,该加强筋13g沿加强部件13的下侧缘的与车顶纵梁加固件12接合的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范围内延伸设置。另外,加强部件13的纵壁部13b配置在与车顶纵梁加固件12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隔开规定间隔分离的部位。并且,加强部件13的上壁部13a配置在与车顶纵梁3的上面部沿车辆上下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分离的部位。在该加强部件13上,作为限制器的门扣(doorcatch)16、作为门开关的门开闭检测开关17和作为闩眼的车门闩眼18,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排列成大致一列(参照图2)。其中,门扣16设置在从车门闩眼18向车辆前方分离的位置。门扣16一体地设有利用螺栓部件固定于加强部件13的纵壁部13b的固定面部16a、和从固定面部16a水平地突出设置的水平支承部16b。水平支承部16b以供前车门在关闭的状态下卡合的方式构成。门开闭检测开关17在纵壁部13b中设置在车门闩眼18与门扣16之间。门开闭检测开关17主要具有台座状的基部17a和从基部17a突出设置的按压开关部17b。基部17a以使背面侧的一部分插入纵壁部13b的状态固定。按压开关部17b检测前侧车门关闭而抵接的情况,来检测车门的开闭状况。图5示出车门闩眼18的构成。车门闩眼18主要包括:基板18a,其以金属制板材形成为车宽方向截面上呈大致L字状;以及门型的闩眼主体18b,其与前车门卡合。基板18a包括在加强部件的上壁部13a安装的上面部18c、和与上面部的车室内侧侧缘大致正交且一体形成的侧面部18d。其中,在上面部18c上,在车辆前后方向分离地开口形成有一对安装孔18e、18e。安装孔18e、18e在将车门闩眼18安装于加强部件13时成为两个安装点。另外,闩眼主体18b的两腿部的端缘固定在侧面部18d。如图6所示,在加强部件13的上壁部13a的与上述安装孔18e、18e对应的部位,前后分离地分别开口形成有穿插孔13c、13c。穿插孔13c、13c形成为直径比安装孔18e、18e大(参照图7)。另外,在上壁部13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且平行地形成有位于两个安装点之间的两根加强筋13d、13d。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强筋13d从所述上面部18c到侧面部18d连续形成。加强筋13d在沿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ㄑ”字状(参照图4)。如图7所示,在车门闩眼18侧,在与两根加强筋13d、13d对应的位置,凹陷设置有加强筋退避凹部18f。另外,与上述安装孔18e、18e的安装点对应,在上壁部13a的上面侧设置有长板状的衬板部件19。在衬板部件19上与穿插孔13c、13c对应的位置,分别开口形成有螺栓孔19a、19a。并且,车门闩眼18的上面部18c在与衬板部件19之间夹着上壁部13a,在使三片重叠的状态下,将未图示的螺栓部件分别插入到上述安装孔18e、穿插孔13c、螺栓孔19a中。螺栓部件以轴向沿车辆上下方向的方式插入。并且,突出的螺栓部件的顶端利用螺母部件螺合而紧固。由此,车门闩眼18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上壁部13a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车门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顶纵梁外构件,其沿车顶侧部延伸;切缺部,其设置在该车顶纵梁外构件上;以及加强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切缺部,并且其刚性高于所述车顶纵梁外构件,在所述加强部件上安装有闩眼。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25 JP 2017-2473001.一种前车门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顶纵梁外构件,其沿车顶侧部延伸;切缺部,其设置在该车顶纵梁外构件上;以及加强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切缺部,并且其刚性高于所述车顶纵梁外构件,在所述加强部件上安装有闩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车门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和从该纵壁部的上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上壁部,所述闩眼安装在所述上壁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门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闩眼设有前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村泰启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