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0479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船舶结构,包括底板和舷侧,舷侧通过舭部与底板连接,舷侧、舭部和底板为双层结构,底板包括沿船舶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分段、第二分段和第三分段,第一分段和第三分段为平直分段,第二分段朝向船舶的内部凸设,第二分段的最高点设置有与船舶的甲板连接的中纵舱壁,中纵舱壁将船舶沿其长度方向分隔为第一货油舱和第二货油舱。通过将船舶的底板设置为内凹结构,可有效的减少船舶的排水量和浮力,使得船舶在空载航行时能够具有更低的船舶重心高度,以及可使得船舶能够处于合适的吃水量。此外在船舶航行时空气将会与海水混合进入到船舶底板的内凹区域,在船舶的底部形成气膜,减小船舶的航行阻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建造
,尤其涉及一种船舶结构。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油船中出于空载时的航行稳定性考虑,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在船舶上设置压载舱。在船舶返航前需要在压载舱内装载压载水,以保证船舶的吃水深度和船舶的重心高度。然而,在船舶压载水中含有大量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微生物、细菌甚至是小型鱼类以及各种物种的卵、幼体或孢子,这些生物在跟随船舶航行的过程中有的因为无法适应温度、盐度等因素的变化而死亡,但有的能够生存下来,并最终随着船舶压载水排入新的环境中,成为外来入侵物种,而且压载水还会传播有害的寄生虫和病原体,甚至可能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在现有的技术中多是采用化学药剂或其他方法杀死船舶压载水中的生物,但这样常常会带来化学药剂的二次污染,因此亟需开发一种不需要压载水的船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结构,其正常航行不需要压载水,并且能够保证船舶航行的稳定性。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船舶结构,包括底板和舷侧,所述舷侧通过舭部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舷侧、所述舭部和所述底板为双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沿船舶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分段、第二分段和第三分段,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三分段为平直分段,所述第二分段朝向所述船舶的内部凸设,所述第二分段的最高点设置有与所述船舶的甲板连接的中纵舱壁,所述中纵舱壁将所述船舶沿其长度方向分隔为第一货油舱和第二货油舱。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分段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倾斜分段和第二倾斜分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倾斜分段和所述第二倾斜分段之间的圆弧分段。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倾斜分段和所述第二倾斜分段对称设置于所述圆弧分段的两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双层结构的所述舷侧、所述舭部和所述底板的内板和外板之间形成有临时压载舱。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船舶两侧的所述舷侧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分别形成第一压载舱和第二压载舱,所述舭部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分别形成第三压载舱和第四压载舱,所述第一分段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形成的第五压载舱,所述第三分段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形成的第六压载舱,所述第二分段的外板和内板之间由所述最高的两侧分别形成的第七压载舱和第八压载舱,所述第一压载舱、所述第二压载舱、所述第三压载舱、所述第四压载舱、所述第五压载舱、所述第六压载舱、所述第七压载舱和所述第八压载舱相互独立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船舶两侧的所述舷侧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分别形成第一压载舱和第二压载舱,所述舭部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分别形成第三压载舱和第四压载舱,所述第一分段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形成的第五压载舱,所述第三分段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形成的第六压载舱,所述第二分段的外板和内板之间由所述最高的两侧分别形成的第七压载舱和第八压载舱,所述第一压载舱、所述第三压载舱、所述第五压载舱、和所述第七压载舱相互贯通设置,所述第二压载舱、所述第四压载舱、所述第六压载舱、和所述第八压载舱相互贯通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分段的凸起高度为3-5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舷侧、所述舭部和所述底板的外板和内板之间的距离为1-3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三分段沿船舶的宽度为3-6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船舶的宽度是其高度的2-3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船舶的底板设置为内凹结构,可有效的减少船舶的排水量和浮力,使得船舶在空载航行时能够具有更低的船舶重心高度,以及可使得船舶能够处于合适的吃水量。此外在船舶航行时空气将会与海水混合进入到船舶底板的内凹区域,在船舶的底部形成气膜,减小船舶的航行阻力。同时由于船舶的底板为内凹结构使得船舶的甲板到底板之间的距离降低,可有效的减少船舶中纵舱壁的结构尺寸,节省物料成本和人力成本。附图说明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实施例所述船舶结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1、第一分段;12、第二分段;13、第三分段;2、舷侧;3、舭部;4、中纵舱壁;5、临时压载舱。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如图1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船舶结构,包括底板和舷侧2,舷侧2通过舭部3与底板连接,舷侧2、舭部3和底板为双层结构,底板包括沿船舶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分段11、第二分段12和第三分段13,第一分段11和第三分段13为平直分段,第二分段12朝向船舶的内部凸设,第二分段12的最高点设置有与船舶的甲板连接的中纵舱壁4,中纵舱壁4将船舶沿其长度方向分隔为第一货油舱和第二货油舱。通过将船舶的底板设置为内凹结构,可有效的减少船舶的排水量和浮力,使得船舶在空载航行时能够具有更低的船舶重心高度,以及可使得船舶能够处于合适的吃水量。此外在船舶航行时空气将会与海水混合进入到船舶底板的内凹区域,在船舶的底部形成气膜,减小船舶的航行阻力。同时由于船舶的底板为内凹结构使得船舶的甲板到底板之间的距离降低,可有效的减少船舶中纵舱壁4的结构尺寸,节省物料成本和人力成本。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分段12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倾斜分段和第二倾斜分段,以及位于第一倾斜分段和第二倾斜分段之间的圆弧分段。优选的,第一倾斜分段和第二倾斜分段对称设置于圆弧分段的两侧。通过采用倾斜分段与圆弧分段搭建的方式制作第二分段12,可简化底板的建造过程,降低内凹结构的底板建造难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双层结构的舷侧2、舭部3和底板的内板和外板之间形成有临时压载舱5。进一步的,船舶两侧的舷侧2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分别形成第一压载舱和第二压载舱,舭部3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分别形成第三压载舱和第四压载舱,第一分段11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形成的第五压载舱,第三分段13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形成的第六压载舱,第二分段12的外板和内板之间由最高的两侧分别形成的第七压载舱和第八压载舱,第一压载舱、第二压载舱、第三压载舱、第四压载舱、第五压载舱、第六压载舱、第七压载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舶结构,包括底板和舷侧,所述舷侧通过舭部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舷侧、所述舭部和所述底板为双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沿船舶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分段、第二分段和第三分段,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三分段为平直分段,所述第二分段朝向所述船舶的内部凸设,所述第二分段的最高点设置有与所述船舶的甲板连接的中纵舱壁,所述中纵舱壁将所述船舶沿其长度方向分隔为第一货油舱和第二货油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结构,包括底板和舷侧,所述舷侧通过舭部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舷侧、所述舭部和所述底板为双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沿船舶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分段、第二分段和第三分段,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三分段为平直分段,所述第二分段朝向所述船舶的内部凸设,所述第二分段的最高点设置有与所述船舶的甲板连接的中纵舱壁,所述中纵舱壁将所述船舶沿其长度方向分隔为第一货油舱和第二货油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段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倾斜分段和第二倾斜分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倾斜分段和所述第二倾斜分段之间的圆弧分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分段和所述第二倾斜分段对称设置于所述圆弧分段的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结构,其特征在于,双层结构的所述舷侧、所述舭部和所述底板的内板和外板之间形成有临时压载舱。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两侧的所述舷侧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分别形成第一压载舱和第二压载舱,所述舭部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分别形成第三压载舱和第四压载舱,所述第一分段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形成的第五压载舱,所述第三分段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形成的第六压载舱,所述第二分段的外板和内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茆海
申请(专利权)人: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