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行健专利>正文

一种培养花菇的方法及培养基技术

技术编号:1782234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09: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培养花菇的方法及培养基,该方法以木屑、麸皮、石膏粉、硅藻土、壳聚糖、氨基聚膦腈微球和2-氨基丙酸为培养基料,经灭菌、接种、发菌转色、催蕾、成菇等步骤制备出高等级出菇率高而且重金属镉的含量较低的花菇。

A method and culture mediu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Lentinus edode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thod and culture mediu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Lentinus edodes. The method is made of wood chips, bran, gypsum powder, diatomite, chitosan, aminophosphonitrile microspheres and 2 aminopropionic acid as medium. The high grade and heavy metal cadmium content is prepared by sterilization, inoculation, hair conversion, buds and mushroom. Lower Lentinus edod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培养花菇的方法及培养基所属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培养花菇的方法及培养基。
技术介绍
香菇(学名:Lentinusedodes),是一种食用真菌。一般食用的部份为香菇子实体,鲜香菇脱水即成干香菇,便于运输保存,是一宗重要的南北货。干鲜香菇在中国菜中广泛使用。烹饪时需将干香菇先行泡水发制。素三鲜中,香菇往往作为其中的一鲜出现。香菇是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糖、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的菌类食物。香菇多糖可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还可促进T淋巴细胞的产生,并提高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香菇的水提取物对过氧化氢有清除作用,对体内的过氧化氢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可以延缓衰老。香菇菌盖部分含有双链结构的核糖核酸,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具有抗癌作用的干扰素,具有防癌抗癌功能。香菇中含有嘌呤、胆碱、酪氨酸、氧化酶以及某些核酸物质,能起到降血压、降胆固醇、降血脂的作用,又可预防动脉硬化、肝硬化等疾病。香菇还对糖尿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神经炎等起治疗作用,又可用于消化不良、便秘等。目前,香菇大多采用袋料栽培。香菇袋料栽培是指在香菇的人工栽培中,以原料来源较广的木屑、棉壳、麸皮等配比以及其它原料作为培养基,代替段木来培植香菇的一种技术。袋料栽培技术具有原料来源广泛、生产周期短、产量高、收益大等优点,成为目前香菇栽培的主要方式。但目前培养的香菇均存在香菇多糖含量较低的不足。花菇是菌中之星,香菇中的上品。素有“山珍”之称,花菇的顶面呈现淡黑色,菇纹开暴花,白色,菇底呈淡黄色,形如菊花瓣,故又称菊花菇。。花菇因顶面有花纹而得名。花菇肉厚、细嫩、鲜美,食之有爽口感。它以朵大、菇厚、含水量低、保存期长而享誉海内外。花菇按照菌盖直径大小不同粗分为一级(4.6~6cm)、二级(3.6~4.5cm)、三(2.5~3.5cm)级和普级(小于2.5cm)四个等级。现有花菇的培育方法,高等级(二级以上)的产率(出菇率)较低,而且重金属如镉的含量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培养花菇的方法及培养基,该方法及培养基培养的花菇高等级(二级以上)的产率(出菇率)较高,而且重金属镉的含量较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培养花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培养基:取木屑、麸皮、石膏粉、硅藻土、壳聚糖、氨基聚膦腈微球和2-氨基丙酸混合均匀,然后加水充分拌匀,并翻堆3~4遍配制成PH值为7~7.5,含水率55%~65%的培养基,其中木屑、麸皮、石膏粉、硅藻土、壳聚糖、氨基聚膦腈微球和2-氨基丙酸的用量质量比为:78—79:16.5-17.5:1.6-1.8:1.5-1.7:0.5-0.8:0.7-0.9:0.2-0.3;优选78:17:1.7:1.5:0.6:0.9:0.3。(2)将直径15-16厘米的聚乙烯塑料筒膜截成50-55厘米长的筒段,然后把筒段的一端用棉线扎紧,把培养料装入袋内,装好后用棉线把筒段的另一端扎口;将装好的料袋装锅灭菌,灭菌时,使锅内温度在4~6小时内达到100℃后,保持温度36小时;(3)接种;(4)发菌转色:接种后前6天,于26-28℃、相对湿度60-70%条件下发菌;第7天翻堆,并在第7~14天,保持室温24~27℃,每天通风2~3次,每次0.5~1小时;第15天翻堆,第15~19天,保持室温23~25℃,每天通风2~3次,每次1~2小时;第20天,在已生长的菌丝周围的袋上刺3~4个直径为0.05-0.1厘米的小孔,孔深1厘米;第21~29天,保持室温在22~24℃之间,相对湿度在60-68%,并保持通风状态;第30天,在小孔周围的袋上刺5~6个直径为0.2-0.3厘米、深2厘米的中孔,并及时翻堆散热;第40天,在中孔周围的袋上刺直径为0.2-0.3厘米的大孔8-12个;第50~60天,当袋面有瘤状凸起时,及时排出袋内积水,使菌袋表面逐渐转色;(5)将已转色的菌袋移入菇棚,盖膜增温,使棚内温度在18~22℃之间,空气湿度在85%~95%之间保持8-10小时;然后使棚内温度下降至6~8℃保持8-10小时,完成一次催蕾;如此连续催蕾3~4次,再将棚内温度控制在15℃±3℃范围内,当菇蕾直径达0.5~1厘米,将菌袋微微顶起时,在菌袋上割口让菇蕾从割口自由长出;当菇蕾长到直径2厘米时,揭膜通风,促使花菇形成。一种培养花菇用培养基,由下法得到:取木屑、麸皮、石膏粉、硅藻土、壳聚糖、氨基聚膦腈微球和2-氨基丙酸混合均匀,然后加水充分拌匀,并翻堆3~4遍配制成pH值为7~7.5,含水率55%~65%的培养基,其中木屑、麸皮、石膏粉、硅藻土、壳聚糖、氨基聚膦腈微球和2-氨基丙酸的用量质量比为:78—79:16.5-17.5:1.6-1.8:1.5-1.7:0.5-0.8:0.7-0.9:0.2-0.3;优选78:17:1.7:1.5:0.6:0.9:0.3。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方法可以培养的花菇高等级(二级以上)的产率(出菇率)较高,而且重金属镉的含量较低。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1)制备培养基:取木屑、麸皮、石膏粉、硅藻土、壳聚糖、氨基聚膦腈微球和2-氨基丙酸混合均匀,然后加水充分拌匀,并翻堆3遍配制成pH值为7.2,含水率60%的培养基,其中木屑、麸皮、石膏粉、硅藻土、壳聚糖、氨基聚膦腈微球和2-氨基丙酸的用量质量比为:78:17:1.7:1.5:0.6:0.9:0.3;氨基聚膦腈微球由下法制得:在250毫升的烧瓶中,将0.32克六氯环三膦腈(HCCP)溶于160毫升乙腈溶剂中,再将0.6克4,4′-二氨基二苯醚(ODA)以及4毫升缚酸剂三乙胺(TEA)加入上述溶液中,在40℃条件下,150瓦超声作用下,反应8小时。反应结束后,粗产品经过滤,丙酮,水各洗涤2-3次并将产物于真空烘箱干燥7-8小时后,即可制目标氨基聚膦腈微球。(2)将直径15厘米的聚乙烯塑料筒膜截成长50厘米的筒段,然后把筒段的一端用棉线扎紧,把培养料装入袋内,装好后用棉线把筒段的另一端扎口;将装好的料袋装锅灭菌,灭菌时,使锅内温度在5小时内达到100℃后,保持温度36小时;停火后打开锅,待料温降至70℃时出锅,运到接种室。(3)接种;菌种选用随州三里岗的久香4号。接种室需事先消毒,待袋温降至30℃以下时接种。(4)发菌转色:接种后前6天,于27℃、相对湿度60-70%条件下发菌;第7天翻堆,并在第7~14天,保持室温24~27℃,每天通风2~3次,每次0.5~1小时;第15天翻堆,第15~19天,保持室温23~25℃,每天通风2~3次,每次1~2小时;第20天,在已生长的菌丝周围的袋上刺3~4个直径为0.05-0.1厘米的小孔,孔深1厘米;第21~29天,保持室温在22~24℃之间,相对湿度在60-68%,并保持通风状态;第30天,在小孔周围的袋上刺5~6个直径为0.2-0.3厘米、深2厘米的中孔,并及时翻堆散热;第40天,在中孔周围的袋上刺直径为0.2-0.3厘米的大孔8-12个;第50~60天,当袋面有瘤状凸起时,及时排出袋内积水,使菌袋表面逐渐转色;(5)将已转色的菌袋移入菇棚,盖膜增温,使棚内温度在18~22℃之间,空气湿度在85%~95%之间保持8-10小时;然后使棚内温度下降至6~8℃保持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培养花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培养基:取木屑、麸皮、石膏粉、硅藻土、壳聚糖、氨基聚膦腈微球和 2-氨基丙酸混合均匀,然后加水充分拌匀,并翻堆3~4遍配制成PH值为7~7.5,含水率55%~65%的培养基,其中木屑、麸皮、石膏粉、硅藻土、壳聚糖、氨基聚膦腈微球和2-氨基丙酸的用量质量比为:78—79:16.5‑17.5:1.6‑1.8:1.5‑1.7:0.5‑0.8:0.7‑0.9:0.2‑0.3;(2)将直径15‑16厘米的聚乙烯塑料筒膜截成50‑55厘米长的筒段,然后把筒段的一端用棉线扎紧,把培养料装入袋内,装好后用棉线把筒段的另一端扎口;将装好的料袋装锅灭菌,灭菌时,使锅内温度在4~6小时内达到100℃后,保持温度36小时;(3)接种;(4)发菌转色:接种后前6天,于26‑28℃、相对湿度60‑70%条件下发菌;第7天翻堆,并在第7~14天,保持室温24~27℃,每天通风2~3次,每次0.5~1小时;第15天翻堆,第15~19天,保持室温23~25℃,每天通风2~3次,每次1~2小时;第20天,在已生长的菌丝周围的袋上刺3~4个直径为0.05‑0.1厘米的小孔,孔深1厘米;第21~29天,保持室温在22~24℃之间,相对湿度在60‑68%,并保持通风状态;第30天,在小孔周围的袋上刺5~6个直径为0.2‑0.3厘米、深2厘米的中孔,并及时翻堆散热;第40天,在中孔周围的袋上刺直径为0.2‑0.3厘米的大孔8‑12个;第50~60天,当袋面有瘤状凸起时,及时排出袋内积水,使菌袋表面逐渐转色;(5)将已转色的菌袋移入菇棚,盖膜增温,使棚内温度在18~22℃之间,空气湿度在85%~95%之间保持8‑10小时;然后使棚内温度下降至6~8℃保持8‑10小时,完成一次催蕾;如此连续催蕾3~4次,再将棚内温度控制在15℃±3℃范围内,当菇蕾直径达0.5~1厘米,将菌袋微微顶起时,在菌袋上割口让菇蕾从割口自由长出;当菇蕾长到直径2厘米时,揭膜通风,促使花菇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培养花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培养基:取木屑、麸皮、石膏粉、硅藻土、壳聚糖、氨基聚膦腈微球和2-氨基丙酸混合均匀,然后加水充分拌匀,并翻堆3~4遍配制成PH值为7~7.5,含水率55%~65%的培养基,其中木屑、麸皮、石膏粉、硅藻土、壳聚糖、氨基聚膦腈微球和2-氨基丙酸的用量质量比为:78—79:16.5-17.5:1.6-1.8:1.5-1.7:0.5-0.8:0.7-0.9:0.2-0.3;(2)将直径15-16厘米的聚乙烯塑料筒膜截成50-55厘米长的筒段,然后把筒段的一端用棉线扎紧,把培养料装入袋内,装好后用棉线把筒段的另一端扎口;将装好的料袋装锅灭菌,灭菌时,使锅内温度在4~6小时内达到100℃后,保持温度36小时;(3)接种;(4)发菌转色:接种后前6天,于26-28℃、相对湿度60-70%条件下发菌;第7天翻堆,并在第7~14天,保持室温24~27℃,每天通风2~3次,每次0.5~1小时;第15天翻堆,第15~19天,保持室温23~25℃,每天通风2~3次,每次1~2小时;第20天,在已生长的菌丝周围的袋上刺3~4个直径为0.05-0.1厘米的小孔,孔深1厘米;第21~29天,保持室温在22~24℃之间,相对湿度在60-68%,并保持通风状态;第30天,在小孔周围的袋上刺5~6个直径为0.2-0.3厘米、深2厘米的中孔,并及时翻堆散热;第40天,在中孔周围的袋上刺直径为0.2-0.3厘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行健
申请(专利权)人:马行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