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线路联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9220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4 0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联络线布置领域,并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线路联络结构,第一线路、第二线路、第一站台、第一停车线、第二站台、联络线和第二停车线,第一线路包括第一左线和第一右线,所述第一停车线路包括第一左停车线和第一右停车线;所述第二线路包括第二左线和第二右线,所述第二停车线路包括第二左停车线和第二右停车线;所述第一右停车线远离第一站台的一端设置联络线,通过道岔与第二左线和第二右线实现连接,实现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的联络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上下叠岛式换乘站,两线各自需要设置停车线条件下的轨道交通车辆线路联络结构,适用于复杂条件下的联络线线布置方式,实现交通网络的资源共享。

A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rail vehicle 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线路联络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联络线布置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线路联络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轨道交通网络日趋复杂,地铁线路平面、纵断面设计条件受限,造成配线设置困难;同时线路间相互影响逐渐增大,网络的资源共享需要在线路相交处实现。本研究针对的是两条线路换乘车站,各线分别需要设置停车线,同时两线路之间增设联络线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功能。目前常见的车站布置型式,第一线路设置于道路北侧,站后设置停车线;第二线路设置于道路南侧,站后设置停车线;同时两条线路之间设置单渡线,实现联络线功能;该方案结构宽度一般需约55m。然而城市老城区既有道路宽度较窄,周边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人流、车流复杂时,车站开挖宽度太大,会造成施工期间交通疏解困难、道路两侧拆迁量过大、施工风险过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线路联络结构,其采用上下叠岛式换乘站,适用于复杂条件下的联络线线布置方式,实现交通网络的资源共享。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线路联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线路、第二线路、第一站台、第一停车线、第二站台、联络线和第二停车线,其中,所述第一线路位于地下二层,该第一线路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左线和第一右线,所述第一站台和所述第一停车线均位于所述第一左线和第一右线之间,所述第一停车线路包括第一左停车线和第一右停车线,所述第一左停车线通过多个道岔分别与第一左线和第一右线实现连接,所述第一右停车线也通过多个道岔分别与第一左线和第一右线实现连接;所述第二线路位于地下三层,该第二线路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二左线和第二右线,所述第二站台和所述第二停车线均位于所述第二左线和第二右线之间,所述第二停车线路包括第二左停车线和第二右停车线,所述第二左停车线通过多个道岔分别与第二左线和第二右线实现连接,所述第二右停车线也通过多个道岔分别与第二左线和第二右线实现连接;所述第一右停车线远离所述第一站台的一端设置一根联络线,该联络线通过道岔分别与第二左线和第二右线实现连接。优选地,所述联络线具有第一倾斜段并且该第一倾斜段的长度为150m~250m。优选地,所述第一倾斜段的坡度为30‰~35‰。优选地,所述联络线具有第二倾斜段并且该第二倾斜段的坡度为3‰,所述第二倾斜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倾斜段相接而另一端靠近第二线路。优选地,所述第二倾斜段的长度为40m~100m。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上下叠岛式换乘站,两线各自需要设置停车线条件下的轨道交通车辆线路联络结构,联络线与两条线路的左线和右线都能联通,运用灵活,突破了常规联络线的平、纵断面的线型,适用于复杂条件下的联络线线布置方式,实现交通网络的资源共享。附图说明图1是上下叠岛式换乘站的联络线布置形式;图2是第一站台的平面布置形式;图3是第二站台的平面布置形式;图4是联络线的平面布置形式。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参照图1~图4,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线路联络结构,包括第一线路1、第二线路2、第一站台10、第一停车线、第二站台20、联络线5和第二停车线,其中,所述第一线路1位于地下二层,该第一线路1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左线11和第一右线12,所述第一站台10和所述第一停车线均位于所述第一左线11和第一右线12之间,所述第一停车线路包括第一左停车线31和第一右停车线32,所述第一左停车线31通过多个道岔分别与第一左线11和第一右线12实现连接,所述第一右停车线32也通过多个道岔分别与第一左线11和第一右线12实现连接;所述第二线路2位于地下三层,该第二线路2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二左线21和第二右线22,所述第二站台20和所述第二停车线均位于所述第二左线21和第二右线22之间,所述第二停车线路包括第二左停车线41和第二右停车线42,所述第二左停车线41通过多个道岔分别与第二左线21和第二右线22实现连接,所述第二右停车线42也通过多个道岔分别与第二左线21和第二右线22实现连接;所述第一右停车线32的远离所述第一站台的一端设置一根联络线5,该联络线5通过道岔分别与第二左线21和第二右线22实现连接。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上下叠岛式换乘的特殊联络线5设计详见图2。该联络线5利用上层车站的停车线,大坡度下降后,和下层站在区间接轨,实现交通网络的资源共享。本线路节点是两条地铁线路上下叠岛式通道换乘节点,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是在两线具备设置停车线功能的前提下,设置第一线路1、第二线路2的联络线5,实现车辆临时调度、运送大架修车辆等功能。第一线路1利用第一左停车线31进行故障车待避和临时折返功能;一般情况下,第一右停车线32配合联络线5使用,不进行故障车车待避和临时折返功能;但是在第一左停车线31故障或者被占用的特殊情况下,因为第一右停车线设计时考虑了一度停车的条件,可利用第一右停车线32进行故障车待避和临时折返;第二线路2利用第二左停车线41、第二右停车线42进行故障车待避和临时折返;第一右停车线32和联络线5共同使用,使用第一线路1和第二线路2的联络功能。本实施例的第一右停车线32可以优选采用长度为250m,2‰的下坡,具备一度停车条件,因为没有配置车档并且在安全线距离之后,所述联络线具有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并且该第一倾斜段的长度为150m~250m,第一倾斜段的坡度为30‰~35‰,该第二倾斜段的坡度为3‰,所述第二倾斜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倾斜段相接而另一端靠近第二线路,第二倾斜段的长度为40m~100m,因此不具备夜间临时停放车辆的功能。本专利技术针对两条线路换乘站双岛四线平行站厅换乘占地宽度大的缺点,提出一种上下叠岛式换乘站,两线各自需要设置停车线条件下的联络线5平面、纵断面进行设计,突破了常规联络线的平、纵断面的线型,适用于复杂条件下的联络线5线布置方式,能实现交通网络的资源共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线路联络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线路联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线路、第二线路、第一站台、第一停车线、第二站台、联络线和第二停车线,其中,所述第一线路位于地下二层,该第一线路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左线和第一右线,所述第一站台和所述第一停车线均位于所述第一左线和第一右线之间,所述第一停车线路包括第一左停车线和第一右停车线,所述第一左停车线通过多个道岔分别与第一左线和第一右线实现连接,所述第一右停车线也通过多个道岔分别与第一左线和第一右线实现连接;所述第二线路位于地下三层,该第二线路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二左线和第二右线,所述第二站台和所述第二停车线均位于所述第二左线和第二右线之间,所述第二停车线路包括第二左停车线和第二右停车线,所述第二左停车线通过多个道岔分别与第二左线和第二右线实现连接,所述第二右停车线也通过多个道岔分别与第二左线和第二右线实现连接;所述第一右停车线远离所述第一站台的一端设置一根联络线,该联络线通过道岔分别与第二左线和第二右线实现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线路联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线路、第二线路、第一站台、第一停车线、第二站台、联络线和第二停车线,其中,所述第一线路位于地下二层,该第一线路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左线和第一右线,所述第一站台和所述第一停车线均位于所述第一左线和第一右线之间,所述第一停车线路包括第一左停车线和第一右停车线,所述第一左停车线通过多个道岔分别与第一左线和第一右线实现连接,所述第一右停车线也通过多个道岔分别与第一左线和第一右线实现连接;所述第二线路位于地下三层,该第二线路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二左线和第二右线,所述第二站台和所述第二停车线均位于所述第二左线和第二右线之间,所述第二停车线路包括第二左停车线和第二右停车线,所述第二左停车线通过多个道岔分别与第二左线和第二右线实现连接,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朝辉徐瑰麟赵强朱婕陈剑伟王洪刚罗聪朱鹏唐勋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