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6392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5 0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门。该车门包括:车门本体,所述车门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滑轨;车门外把手,所述车门外把手设置在所述车门本体上,且所述车门外把手上设置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构造成:在所述车门外把手被拉动时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配合。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门,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一滑轨滑动配合,可以有效防止车门外把手出现脱离现象,从而提升了操作体验。

Car do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门。
技术介绍
一般地,车门外把手是车门上重要的外观部件,此件操作是否可靠将直接影响客户的用车体验。一般在汽车生产总装线上,在未安装外把手后罩盖的情况下,安装工人需要经常拉动车门外把手来解锁车门进入车内,但是有时候操作不当,会导致车门外把手脱离正确安装位置,而卡到车门钣金和外把手支架之间无法开启车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车门,解决了车门外把手的脱离现象。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包括:车门本体,所述车门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滑轨;车门外把手,所述车门外把手设置在所述车门本体上,且所述车门外把手上设置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构造成:在所述车门外把手被拉动时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配合。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一滑轨滑动配合,可以有效防止车门外把手出现脱离现象,从而提升了操作体验。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门外把手包括:把手本体、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把手本体的两端,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部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构造为楔形结构,楔形结构包括:限位平面和滑动头;所述第一滑轨构造为圆弧形,所述第一滑轨包括:滑动侧面和止推侧面,所述滑动头与所述滑动侧面限位配合,所述限位平面与所述止推侧面限位配合。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部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适于与所述车门本体上的第二滑轨滑动配合。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结构构造为半球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门本体上设置有把手安装部,所述把手安装部内设置有外把手支架,所述车门外把手设置在所述外把手支架上。进一步地,所述外把手支架上设置有外把手平衡块,所述外把手平衡块上设置有所述第一滑轨。进一步地,所述外把手平衡块与所述外把手支架卡接固定。可选地,所述外把手支架为塑料件。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门还包括: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的受力臂压抵所述第一限位部,且所述回位弹簧用于驱动所述车门外把手回到初始位置。附图说明图1是车门本体与车门外把手的示意图;图2是车门外把手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外把手支架的示意图;图6是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车门本体1、车门外把手2、把手本体21、第一限位部22、第一限位结构221、限位平面2211、滑动头2212、第二限位部23、第二限位结构231、第一滑轨3、滑动侧面31、止推侧面32、外把手支架4、外把手平衡块5、回位弹簧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下面结合图1-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可以包括车门本体1和车门外把手2。结合图6所示,车门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滑轨3,车门外把手2设置在车门本体1上,且车门外把手2上设置第一限位结构221,第一限位结构221构造成:在车门外把手2被拉动时,第一限位结构221与第一滑轨3滑动配合。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滑轨3可以是固定不动的,当操作者向上拉动车门外把手2时,第一限位结构221随之向上运动,第一限位结构221的运动轨迹与第一滑轨3的轮廓相吻合,由此使得第一限位结构221不易从第一滑轨3内脱离,从而可以有效防止车门外把手2出现脱离现象。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第一限位结构221与第一滑轨3滑动配合,可以有效防止车门外把手2出现脱离现象,从而提升了操作体验。参照图2所示,车门外把手2可以包括把手本体21、第一限位部22和第二限位部23。其中,第一限位部22和第二限位部23分别设置在把手本体21的两端,例如,第一限位部22设置在把手本体21的左端,第二限位部23设置在把手本体21的右端。进一步地,第一限位结构221设置在第一限位部22上。具体如图3所示,第一限位结构221设置在第一限位部22的自由端,且第一限位结构221构造为楔形结构,即下端大、上端小的结构。具体地,楔形结构可以包括限位平面2211和滑动头2212。结合图6所示,第一滑轨3构造为圆弧形,第一滑轨3可以包括滑动侧面31和止推侧面32,止推侧面32可以竖直设置,滑动侧面31呈圆弧形。在拉动把手本体21的过程中,滑动头2212与滑动侧面31限位配合,由此限制了第一限位结构221在竖直方向的运动,限位平面2211与止推侧面32限位配合,由此限制了第一限位结构221在水平方向的运动,第一限位结构221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的运动均被限制,从而可以有效防止第一限位结构221从第一滑轨3内脱离,进而提高了开门动作的可靠性。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23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231,类似地,第二限位结构231适于与车门本体1上的第二滑轨(图中未示出)滑动配合,由此可以进一步防止车门外把手2的脱离。可选地,第二限位结构231构造为半球结构,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半球形的第二限位结构231可以与第二限位部23一体成型,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限位结构231也可以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二限位部23上的半球形槽内。在图5所示的具体示例中,车门本体1上设置有把手安装部,把手安装部内设置有外把手支架4,车门外把手2设置在外把手支架4上。可选地,外把手支架4为塑料件,外把手支架4与把手安装部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相固定。塑料件可以显著减轻外把手支架4的重量,从而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进而有利于节省能耗。同时,外把手支架4通过注塑成型,对于大批量生产规模来讲,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外把手支架4上设置有外把手平衡块5,第一滑轨3设置在外把手平衡块5上。在具体实施例中,外把手平衡块5与外把手支架4之间可以通过卡接方式相固定。当然,外把手平衡块5与外把手支架4之间的连接形式不限于此,还可以是螺接、焊接等。在图6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车门还可以包括回位弹簧6,回位弹簧6的受力臂压抵第一限位部22,且回位弹簧6用于驱动车门外把手2回到初始位置,由此可保证车门外把手2正常工作,进而保证车门的正常开启与关闭操作。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门本体,所述车门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滑轨;车门外把手,所述车门外把手设置在所述车门本体上,且所述车门外把手上设置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构造成:在所述车门外把手被拉动时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门本体,所述车门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滑轨;车门外把手,所述车门外把手设置在所述车门本体上,且所述车门外把手上设置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构造成:在所述车门外把手被拉动时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外把手包括:把手本体、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把手本体的两端,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部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构造为楔形结构,楔形结构包括:限位平面和滑动头;所述第一滑轨构造为圆弧形,所述第一滑轨包括:滑动侧面和止推侧面,所述滑动头与所述滑动侧面限位配合,所述限位平面与所述止推侧面限位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初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