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客车后桥总成装配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023666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客车后桥总成装配的固定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底梁、固定在两个底梁下端两侧的四个支撑脚、固定在两个底梁上端两侧并呈矩形分布的四个第一支撑管以及固定在前后两个第一支撑管之间的两个横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原理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固定住不同型号的客车后桥总成,并非常简易的装配到客车的底盘上,通过将客车后桥总成固定在固定卡中,再使用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进行调节高度,能够根据不同底盘高度的客车,调节匹配后桥总成的高度,还能通过升降杆配合千斤顶进行使用,解决了客车后桥总成由于重量过重,装配操作繁琐和需要大量人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客车后桥总成装配的固定装置
本技术属于客车
,具体是一种用于客车后桥总成装配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后桥,就是指车辆动力传递的后驱动轴组成部分,它由两个半桥组成,可实施半桥差速运动,同时,它也是用来支撑车轮和连接后车轮的装置。如果是前桥驱动的车辆,那么后桥就仅仅是随动桥而已,只起到承载的作用。如果前桥不是驱动桥,那么后桥就是驱动桥,这时候除了承载作用外还起到驱动和减速还有差速的作用,如果是四轮驱动的,一般在后桥前面还配有一个分动器。后桥分为整体桥和半桥。目前,客车后桥在装配过程中,由于重量过重,安装繁琐,并使用过多的人力,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砸伤等工伤事故,而且对于不同型号的客车后桥,要使用不同的固定装置,目前针对不同底盘高度和不同角度的客车底盘,没有专门的装配装置,造成了后桥装配的局限性,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客车后桥总成装配的固定装置,通过将客车后桥总成固定在固定卡中,再使用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进行调节高度,解决了客车后桥总成由于重量过重,装配操作繁琐和需要大量人力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客车后桥总成装配的固定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底梁、固定在两个底梁下端两侧的四个支撑脚、固定在两个底梁上端两侧并呈矩形分布的四个第一支撑管以及固定在前后两个第一支撑管之间的两个横梁;所述底梁下端固定有升降杆,升降杆上端穿过底梁并插入到第一支撑管内,两侧的升降杆之间通过受力杆连接,受力杆下端设有矩形块;所述第一支撑管表面上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有第一弹性扣,第一支撑管内穿插有第二支撑管,第二支撑管下端与升降杆连接,第二支撑管表面上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有第二弹性扣;所述横梁的两端均固定有矩形套,矩形套上设有与第一弹性扣以及第二弹性扣相匹配的限位孔;所述横梁上表面通过铰链连接有两个固定卡,固定卡上端断开并固定有两个矩形片,两个矩形片通过螺杆固定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受力杆下端嵌在矩形块的条形槽内,矩形块下端固定有用于固定千斤顶的受力凸块。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脚下端装有万向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均为矩形管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扣的长度大于第一弹性扣的长度。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卡为半圆形结构,两个横梁上对应的固定卡平行设置并其圆心在同一轴线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设计原理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固定住不同型号的客车后桥总成,并非常简易的装配到客车的底盘上。2、通过横梁上设计固定卡,并使用螺杆进行固定,调节限位孔在不同弹性扣的位置,能使客车后桥总成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能够简便的将客车后桥总成固定在本装置上。3、通过设计第二支撑管,能够根据不同底盘高度的客车,调节后桥总成的高度匹配客车底盘的装配高度,还能通过升降杆配合千斤顶进行使用,解决了后桥总成过重难以装配的问题,节约了人力,简化了装配操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用于客车后桥总成装配的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下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侧视示意图。图4是图1仰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客车后桥总成装配的固定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底梁1、固定在两个底梁1下端两侧的四个支撑脚2、固定在两个底梁1上端两侧并呈矩形分布的四个第一支撑管3以及固定在前后两个第一支撑管3之间的两个横梁4。其中,底梁1下端固定有升降杆101,升降杆101上端穿过底梁1并插入到第一支撑管3内,两个升降杆101之间通过受力杆102连接,受力杆102下端设有矩形块103,受力杆102嵌在矩形块103的条形槽内,矩形块103下端固定有用于固定千斤顶的受力凸块104,通过在受力凸块104下放置千斤顶,实现升降杆101的升降功能,受力凸块104作为受力支点,保证了受力杆102在受力时,不会变形,延长使用寿命。其中,支撑脚2下端装有万向轮201,实现了对固定后的后桥总成进行运输的功能。其中,第一支撑管3为矩形管结构,第一支撑管3表面上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有第一弹性扣301,第一支撑管3内穿插有第二支撑管302,第二支撑管302为矩形管结构,第二支撑管302下端与升降杆101连接,第二支撑管302表面上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有第二弹性扣303,第二弹性扣303的长度大于第一弹性扣301的长度。其中,横梁4的两端均固定有矩形套401,矩形套401上设有与第一弹性扣301以及第二弹性扣303相匹配的限位孔402,通过第一弹性扣301以及第二弹性扣303卡在限位孔402内,使横梁4固定在第一支撑管3或第二支撑管302上,通过改变限位孔402在第一支撑管3和第二支撑管302上的位置,调节横梁4的高度,通过使用在凸块104下使用千斤顶,进一步的调节横梁4的高度。横梁4上表面通过铰链连接有两个固定卡403,固定卡403为半圆形结构,两个横梁4上对应的固定卡403平行设置并其圆心在同一轴线上,固定卡403上端断开并固定有两个矩形片404,两个矩形片404通过螺杆405固定连接在一起,通过将后桥总成放入到固定卡404内,扭紧螺杆405,将后桥总成固定横梁4上。本技术一种用于客车后桥总成装配的固定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当后桥总成装配的高度较低时,并根据实际装配要求的高度,通过限位孔402卡合在第一支撑管3不同位置的第一弹性扣301上,通过矩形套401将横梁4固定在第一支撑管3上;S2:当后桥总成装配的高度较高时,并根据实际装配要求的高度,通过限位孔402卡合在第二支撑管302不同位置的第二弹性扣303上,通过矩形套401将横梁4固定在第二支撑管302上,并在在受力凸块104下固定好千斤顶的顶头,按压千斤顶,进一步的提升横梁4的高度;S3:扭下固定卡404上的螺杆405,将后桥总成放入到固定卡404中,再将螺杆405扭紧,使后桥总成固定横梁4上;S4:将本装置通过万向轮推到客车下方,将后桥总成两端通过螺栓拧紧并固定在客车的底部,在装配过程中,在高度不合导致难以装配时,通过调整限位孔402的位置和利用千斤顶降低/提升第二支撑管302的高度,来调整后桥总成的高度,使装配更加轻松、精准。S5:松开固定卡上的螺杆405,将本装置从客车底部推走,则完成了后桥总成在客车上的装配工作。整个装配过程非常简便,非常节约人力和设备,能将同型号的后桥总成进行固定,并能将后桥总成装配在不同底盘高度的客车上,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技术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
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技术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用于客车后桥总成装配的固定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客车后桥总成装配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底梁(1)、固定在两个底梁(1)下端两侧的四个支撑脚(2)、固定在两个底梁(1)上端两侧并呈矩形分布的四个第一支撑管(3)以及固定在前后两个第一支撑管(3)之间的两个横梁(4);所述底梁(1)下端固定有升降杆(101),升降杆(101)上端穿过底梁(1)并插入到第一支撑管(3)内,两侧的升降杆(101)之间通过受力杆(102)连接,受力杆(102)下端设有矩形块(103);所述第一支撑管(3)表面上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有第一弹性扣(301),第一支撑管(3)内穿插有第二支撑管(302),第二支撑管(302)下端与升降杆(101)连接,第二支撑管(302)表面上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有第二弹性扣(303);所述横梁(4)的两端均固定有矩形套(401),矩形套(401)上设有与第一弹性扣(301)以及第二弹性扣(303)相匹配的限位孔(402);所述横梁(4)上表面通过铰链连接有两个固定卡(403),固定卡(403)上端断开并固定有两个矩形片(404),两个矩形片(404)通过螺杆(405)固定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客车后桥总成装配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底梁(1)、固定在两个底梁(1)下端两侧的四个支撑脚(2)、固定在两个底梁(1)上端两侧并呈矩形分布的四个第一支撑管(3)以及固定在前后两个第一支撑管(3)之间的两个横梁(4);所述底梁(1)下端固定有升降杆(101),升降杆(101)上端穿过底梁(1)并插入到第一支撑管(3)内,两侧的升降杆(101)之间通过受力杆(102)连接,受力杆(102)下端设有矩形块(103);所述第一支撑管(3)表面上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有第一弹性扣(301),第一支撑管(3)内穿插有第二支撑管(302),第二支撑管(302)下端与升降杆(101)连接,第二支撑管(302)表面上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有第二弹性扣(303);所述横梁(4)的两端均固定有矩形套(401),矩形套(401)上设有与第一弹性扣(301)以及第二弹性扣(303)相匹配的限位孔(402);所述横梁(4)上表面通过铰链连接有两个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叶明杨宏波吴明明张金武李敏汪俭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