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避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919104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31 14:45
一种自行车避震装置,包含一个第一套件、一个第二套件、一个弹性件及一个缓冲组件。该第一套件与该第二套件沿一条轴线互相套接,且能沿该轴线相对滑动,该弹性件沿该轴线设置且安装于该第一套件与该第二套件内部,该缓冲组件安装于该第一套件与该第二套件内部,该第一套件与该第二套件互相卡制定位时,该弹性件具有一个对应于该轴线的原始长度,该缓冲组件具有一个小于原始长度的最大长度。利用该弹性件与该缓冲组件的配合,能避免该弹性件容易弹性疲乏,且自行车产生震动时较为舒适。

Bicycle shock absorber

A bicycle shock absorber consisting of a first suite, a second kit, an elastic piece, and a buffer component. The first suite and the second suite along an axis sleeved with each other, and can slide relatively along the axis, the elastic member is arranged along the axis and the installation on the first suite and the second suite, the buffer component is installed on the first suite and the second suite, the first suite and the second suite of each other clip position, the original length of the elastic piece is provided with a corresponding to the axis, the buffer component has a less than the original length of the maximum length.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lastic component and the buffer component, the elastic part can be avoided easily elastic fatigue, and the bicycle is more comfortable when the vibration is produc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避震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的配件,特别是涉及一种自行车避震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具有前避震功能的自行车,是将至少一个前避震装置安装于一个呈倒Y字型的前叉上,以使一个前轮因路面颠簸而产生震动时,透过该前避震装置能达到前轮避震及缓冲的目的(例如中国台湾证书号数第M526977、525317、522173号等专利案)。另外,如图1所示,现有一种具有前避震功能的自行车,该自行车包含一个主车架1、一个枢接于主车架1的前叉单元2及一个安装于该前叉单元2的前避震装置3,该主车架1包括一支车首管101,该前叉单元2包括一支轴设于该车首管101的上管201、一支连接于该上管201底部的下叉件202及一支枢接于该下叉件202前方且呈倒L型的连杆件203,该连杆件203安装有一个前轮4。且该前避震装置3连接于该下叉件202与该连杆件203顶部之间,主要是利用一个弹簧301产生缓冲作用。当该前轮4因为路面颠簸而产生震动时,会连动该连杆件203相对于该下叉件202产生枢转,且使得该连杆件203的顶端相对于该下叉件202的顶端产生趋近,此时,利用该弹簧301的弹力能达到缓冲作用。当震动力消除时,又能利用该弹簧301的弹力而使该连杆件203相对于该下叉件202产生反向枢转。虽然这种前避震装置3能产生缓冲避震的功能,但是只利用该弹簧301的弹力产生避震缓冲,若采用弹性系数大的弹簧,在震动产生时,骑乘者感受会较不舒适,若为了考虑舒适性而采用弹性系数较小的弹簧,又可能无法产生较佳的缓冲避震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产生较佳避震缓冲效果及舒适性的自行车避震装置。本技术自行车避震装置,包含一个第一套件、一个第二套件、一个弹性件及一个缓冲组件,该第一套件呈中空管状且沿一条轴线延伸,并具有一个第一内侧端、一个沿该轴线相反于该第一内侧端的第一外侧端,以及一个由该第一内侧端朝该第一外侧端延伸的第一内孔,该第二套件呈中空管状且沿该轴线套接于该第一套件一侧,并具有一个能与该第一内侧端互相卡制定位的第二内侧端、一个沿该轴线相反于该第二内侧端的第二外侧端,以及一个由该第二内侧端朝该第二外侧端延伸的第二内孔,该第一套件与该第二套件能沿该轴线相对滑动,该弹性件沿该轴线设置且安装于该第一内孔与该第二内孔中,该弹性件的弹力恒使该第一内侧端与该第二内侧端保持卡制的趋势,该第一内侧端与该第二内侧端互相卡制时,该弹性件具有一个对应于该轴线的原始长度,该缓冲组件沿该轴线延伸且呈柱状,且安装于该第一内孔与该第二内孔中,该第一内侧端与该第二内侧端互相卡制时,该缓冲组件具有一个对应于该轴线的最大长度,该最大长度小于该弹性件的原始长度。本技术自行车避震装置,该缓冲组件呈实心圆柱状且采用优力胶材质,且穿设于该弹性件内部。本技术自行车避震装置,该弹性件的弹性系数大于该缓冲组件的弹性系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该弹性件与该缓冲组件的配合,以及该第一内侧端与该第二内侧端互相卡制时,该缓冲组件的最大长度小于该弹性件的原始长度,则当有震动产生时,利用该弹性件与该缓冲组件先后吸收震动力,除了能避免该弹性件容易产生弹性疲乏外,还能达到舒适的缓冲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一种具有前避震功能的自行车一个平面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自行车避震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一个不完整的安装示意图;图3是该实施例的一个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该实施例的一个避震状态动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2与图3,本技术自行车避震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该自行车还包含一个主车架100及一个枢接于主车架100的前叉单元200,该主车架100包括一支车首管110,该前叉单元200包括一支轴设于该车首管110的上管210、一支连接于该上管210的下叉件220及一支枢接于该下叉件220的连杆件230,且一个前轮300安装于该连杆件230。该避震装置安装于该下叉件220与该连杆件230之间,该避震装置包含一个第一套件10、一个第二套件20、一个弹性件30及一个缓冲组件40。该第一套件10呈中空管状且沿一条轴线L延伸,并具有一个第一主体11、一个螺接于该第一主体11的端套12、一个设置于该端套12的第一内侧端13、一个沿该轴线L相反于该第一内侧端13且设置于该第一主体11的第一外侧端14,以及一个由该第一内侧端13朝该第一外侧端14延伸的第一内孔15。设于该端套12的第一内侧端13相对于该第一主体11沿垂直于该轴线L的一个径向朝外扩大,该第一外侧端14枢接于该下叉件220顶部。该第一外侧端14具有一个相邻于该第一内孔15的肩部141。该第二套件20呈中空管状且沿该轴线L套接于该第一套件10一侧,并具有一个套设于该第一主体11与该端套12外部的第二主体21、一个螺接于该第二主体21的端盖22、一个设置于该第二主体21且能与该第一内侧端13互相卡制定位的第二内侧端23、一个沿该轴线L相反于该第二内侧端23且对应于该端盖22的第二外侧端24,以及一个由该第二内侧端23朝该第二外侧端24延伸的第二内孔25,该第一套件10与该第二套件20能沿该轴线L相对滑动。该端盖22具有一个相邻于该第二内孔25且呈阶级状的凸座221。该弹性件30采用压缩弹簧,且沿该轴线L设置并安装于该第一内孔15与该第二内孔25中,该弹性件30的弹力恒使该第一内侧端13与该第二内侧端23保持卡制的趋势。该弹性件30具有一个弹抵于该肩部141的第一定位部31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一定位部31且弹抵于该凸座221的第二定位部32。该缓冲组件40沿该轴线L延伸且呈柱状,且安装于该第一内孔15与该第二内孔25中,并具有一个相对于该肩部141的第一端41及一个相对于该凸座221的第二端42。本实施例的缓冲组件40呈实心圆柱状且采用优力胶材质,且穿设于该弹性件30内部。该弹性件30的弹性系数大于该缓冲组件40的弹性系数。再如图2与图3所示,当自行车避震装置整体组装完成,且该第一外侧端14与该端盖22分别枢接于该下叉件220顶端与该连杆件230顶端之间时,该第一内侧端13与该第二内侧端23互相卡制,该弹性件30的第一定位部31弹抵于该肩部141,该第二定位部32弹抵于该凸座221,该弹性件30具有一个原始长度L1。而该缓冲组件40的第二端42抵靠于该凸座221上,该第一端41与该肩部141之间留有一个间隙,此时,该缓冲组件40具有一个对应于该轴线L的最大长度L2,该最大长度L2小于该弹性件30的原始长度L1。如图4所示,且配合参图2,当该前轮300因为路面颠簸而产生震动时,会连动该连杆件230相对于该下叉件220产生旋摆,且使得该连杆件230的顶端相对于该下叉件220的顶端产生趋近,该下叉件220与该连杆件230顶端之间的距离变小,该第二套件20相对于该第一套件10产生缩合,该弹性件30的第二定位部32受到该凸座221的挤压,会使该弹性件30对应该轴线L的长度缩短,且震动力会先被该弹性件30所吸收。接着,利用该缓冲组件40的第二端42受到该凸座221的推动,以及该第一端41抵止于该肩部141的作用(原本存在于该第一端41与该肩部141之间的间隙会消失),震动力会再继续被该缓冲组件40所吸收,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自行车避震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避震装置,包含一个第一套件、一个第二套件、一个弹性件及一个缓冲组件,该避震装置的特征在于:该第一套件,呈中空管状且沿一条轴线延伸,并具有一个第一内侧端、一个沿该轴线相反于该第一内侧端的第一外侧端,以及一个由该第一内侧端朝该第一外侧端延伸的第一内孔;该第二套件,呈中空管状且沿该轴线套接于该第一套件一侧,并具有一个能与该第一内侧端互相卡制定位的第二内侧端、一个沿该轴线相反于该第二内侧端的第二外侧端,以及一个由该第二内侧端朝该第二外侧端延伸的第二内孔,该第一套件与该第二套件能沿该轴线相对滑动;该弹性件,沿该轴线设置且安装于该第一内孔与该第二内孔中,该弹性件的弹力恒使该第一内侧端与该第二内侧端保持卡制的趋势,该第一内侧端与该第二内侧端互相卡制时,该弹性件具有一个对应于该轴线的原始长度;该缓冲组件,沿该轴线延伸且呈柱状,且安装于该第一内孔与该第二内孔中,该第一内侧端与该第二内侧端互相卡制时,该缓冲组件具有一个对应于该轴线的最大长度,该最大长度小于该弹性件的原始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4.07 TW 1062047871.一种自行车避震装置,包含一个第一套件、一个第二套件、一个弹性件及一个缓冲组件,该避震装置的特征在于:该第一套件,呈中空管状且沿一条轴线延伸,并具有一个第一内侧端、一个沿该轴线相反于该第一内侧端的第一外侧端,以及一个由该第一内侧端朝该第一外侧端延伸的第一内孔;该第二套件,呈中空管状且沿该轴线套接于该第一套件一侧,并具有一个能与该第一内侧端互相卡制定位的第二内侧端、一个沿该轴线相反于该第二内侧端的第二外侧端,以及一个由该第二内侧端朝该第二外侧端延伸的第二内孔,该第一套件与该第二套件能沿该轴线相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鸣皋邱益顺赖嵘榤施永宽
申请(专利权)人:太平洋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