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豆尧辉专利>正文

减震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84271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8 1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自行车,涉及自行车设计领域。包括自右向左依次设置的前车部、鞍座部和后车部,鞍座部包括用于支撑鞍座的鞍座支架,后车部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后支架,第一后支架的两端朝向上方分别连接有第二、第三后支架,第二后支架的上端延伸至与后座的一端相连接,后座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杆设置在第三后支架上,第一、第二后支架的连接端转动设置在鞍座支架上,第二后支架的另一端通过减震装置设置在鞍座支架上,且靠近鞍座的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减震自行车,保证使用者在颠簸或者震动较大的路况情况下使用自行车时,保证了后座的舒适性和减震缓冲效果,同时,配合本装置上的其他减震设计,满足自行车使用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减震自行车。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人们健康、绿色生活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自行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创新,自行车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为简单、最为实用和人们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尤其是自行车可以行走在小巷和较为狭窄的路面上,从而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而且由于自行车是一种以人力为主要动力的交通工具,因此自行车本身具有既环保又能够实现健身功能的优点,这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摩托车或者汽车而使用自行车。在自行车性能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行车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如山地车、公路车、特技车、死飞车等,自行车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文化而被更多的推广与接受。但是由于自行车的整体车架是一种框架结构,因此在骑行自行车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震动,而由震动所带来的不舒适感,极易造成使用者的疲劳,从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或者身体不适,所以常常在自行车的结构上做一些调整,从而实现减震的功效。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自行车,仅仅针对骑行者的感受进行了改进,并没有考虑自行车的整体减震效果,现在自行车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常常在后面安装一个后座椅,这样既可以携带一些需要使用的物品,也可以载人,例如儿童或者共同游玩的同伴等等,但是由于减震措施都安装在整体车架的前端,使得后座椅上的使用者的乘坐舒适性非常差,经常有大的颠簸或者震动,同样的,所携带的物品也极容易滑落,从而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此,现有技术中自行车的后端减震效果极差,急需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自行车,该减震自行车能够解决其后端减震效果差的问题,而且其结构简单,成本低,提高了自行车整体结构的减震缓冲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震自行车,包括自右向左依次设置的前车部、鞍座部和后车部,所述鞍座部包括用于支撑鞍座的鞍座支架。其中,所述后车部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后支架,所述第一后支架的两端朝向上方分别连接有第二、第三后支架,且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后支架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二后支架的上端延伸至与后座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后座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杆设置在所述第三后支架上,所述后座呈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第二后支架的连接端转动设置在所述鞍座支架上,所述第二后支架的另一端通过减震装置设置在所述鞍座支架上,且靠近所述鞍座的一端。更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采用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包括弹簧,和设置在所述弹簧内部且与所述弹簧的轴线方向相同的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后支架和所述鞍座支架上,所述弹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后支架和所述鞍座支架上。更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采用液压或者气压式减震器。更进一步地,前车部包括轴杆以及设置在所述轴杆的上端的车把,所述轴杆的下端设置有前车轮支架,且所述前车轮支架的下端设置有前车轮。更进一步地,所述鞍座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二、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二、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轴杆相连接,所述鞍座支架、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第三连接杆构成三角形结构。更进一步地,所述后车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第三后支架的连接端的后车轮,所述后车轮的内胎为橡胶实心结构,且其外表面上设有若干凹槽。更进一步地,所述前车轮的内胎为橡胶实心结构,且其外表面上设有若干凹槽。更进一步地,所述鞍座通过双卷弹簧设置在所述鞍座支架上,所述双卷弹簧包括自内而外布置的两组弹簧,且两组所述弹簧的旋转方向相反。更进一步地,所述鞍座支架的下端设有与所述后车轮相连接的脚踏板,所述脚踏板上设有若干凸起,所述凸起内部设置有弹簧。更进一步地,所述后座的外表面上包覆一层橡胶层。结合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减震自行车,保证使用者在颠簸或者震动较大的路况情况下使用自行车时,保证了后座的舒适性和减震缓冲效果,同时,配合本装置上的其他减震设计,满足自行车使用者的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轴测图;图3为本技术的后车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位本技术中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前车部200-鞍座部300-后车部1-鞍座2-鞍座支架3-第一后车架4-第二后车架5-第三后车架6-后座7-第一连接杆8-减震装置9-弹簧10-减震器11-轴杆12-车把13-车前轮支架14-车前轮15-第二连接杆16-第三连接杆17-后车轮18-脚踏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震自行车,包括自右向左依次设置的前车部100、鞍座部200和后车部300。结合图1和图2所示,其中,鞍座部200包括用于支撑鞍座1的鞍座支架2。结合图3所示,后车部300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后支架3,第一后支架3的两端朝向上方分别连接有第二后支架4和第三后支架5,且第一后支架3、第二后支架4和第三后支架5形成三角形结构,第二后支架4的上端延伸至与后座6的一端相连接,后座6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杆7设置在第三后支架5上,后座6呈水平设置,第一后支架3、第二后支架4的连接端转动设置在鞍座支架2上,第二后支架4的另一端通过减震装置8设置在鞍座支架2上,且靠近鞍座1的一端。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保证了第一后支架、第二后支架和第三后支架构成了三角形稳定结构,而且通过这个三角形稳定结构实现了后座的支撑作用,从而实现了后座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水平状态,另外,第一后支架、第二后支架的连接端转动设置在鞍座支架上,当遇到颠簸或者不平稳的状况时,通过设置在鞍座支架与第二后支架之间的减震装置实现对颠簸路况的减震缓冲,这时候,第一后支架、第二后支架与鞍座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减震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右向左依次设置的前车部、鞍座部和后车部,所述鞍座部包括用于支撑鞍座的鞍座支架,其中,所述后车部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后支架,所述第一后支架的两端朝向上方分别连接有第二、第三后支架,且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后支架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二后支架的上端延伸至与后座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后座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杆设置在所述第三后支架上,所述后座呈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第二后支架的连接端转动设置在所述鞍座支架上,所述第二后支架的另一端通过减震装置设置在所述鞍座支架上,且靠近所述鞍座的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减震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右向左依次设置的前车部、鞍座部和后车部,所述鞍座部包括用于支撑鞍座的鞍座支架,其中,所述后车部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后支架,所述第一后支架的两端朝向上方分别连接有第二、第三后支架,且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后支架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二后支架的上端延伸至与后座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后座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杆设置在所述第三后支架上,所述后座呈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第二后支架的连接端转动设置在所述鞍座支架上,所述第二后支架的另一端通过减震装置设置在所述鞍座支架上,且靠近所述鞍座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采用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包括弹簧,和设置在所述弹簧内部且与所述弹簧的轴线方向相同的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后支架和所述鞍座支架上,所述弹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后支架和所述鞍座支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采用液压或者气压式减震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前车部包括轴杆以及设置在所述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豆尧辉
申请(专利权)人:豆尧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