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杆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75434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8 0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稳定杆以及车辆,稳定杆包括:稳定杆杆体;刚度提升装置,所述刚度提升装置包括多个轴向分布的限位件,所述刚度提升装置设置成在所述稳定杆杆体的扭转角达到预定值时通过所述限位件限制所述扭转角,且随着所述扭转角的增大与所述稳定杆杆体配合的所述限位件的数量递增,以提升所述稳定杆的刚度。由此,通过设置刚度提升装置,这样随着稳定杆杆体的扭转角的增大,可以逐渐增大稳定杆的整体刚度,从而稳定杆刚度可以按特定的规律,特定曲线实现无级变化,进而能够更好地兼顾车辆的舒适性和车辆的侧倾稳定性,并能够有效防止侧翻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Stabilizer bar and vehicl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tabilizer bar and vehicle stabilizer bar include: the stability of rod body; stiffness lifting device, stiffness of the lifting device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axial distribution of limit element, stiffness of the lifting device is arranged to reverse the stable rod when the angle reaches the preset value by the stopper limits the twist angle,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orsion angle and the number of stable rod matched with the limiting parts increas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rod rigidity. Thus, by setting the stiffness of the lifting device, such as the increase of torsion angle stable rod of the whole can increase gradually stable rod rigidity, thereby stabilizing bar stiffness ca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rule, specific curve to realize stepless change, and to better take into account the roll stability of the comfort of the vehicle and the vehicle, and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rollover accid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稳定杆以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稳定杆以及具有该稳定杆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存在的稳定杆结构,其刚度一般是固定值,其作用倾向呈线性变化,但是此种稳定杆结构不能兼顾车辆的舒适性和车辆的侧倾稳定性。另外,市场上还存在一些刚度可变的稳定杆结构,即两级变刚度的稳定杆结构,其结构主要是在传统稳定杆扭转段外部,套装了一段空心扭杆,稳定杆本身刚度较小,在稳定杆扭转角较小时,空心扭杆不起作用,当扭转角大于某一设定值时,空心扭杆通过花键连接而开始共同起作用,此时稳性杆的刚度增大,即实现了稳定杆结构刚度的两级变化。但是,两级变刚度的稳定杆结构,只能使刚度呈折线式两级变化,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兼顾车辆的舒适性和车辆的侧倾稳定性,但局限性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稳定杆,该稳定杆的刚度可以实现无极变化。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稳定杆,包括:稳定杆杆体;刚度提升装置,所述刚度提升装置包括多个轴向分布的限位件,所述刚度提升装置设置成在所述稳定杆杆体的扭转角达到预定值时通过所述限位件限制所述扭转角,且随着所述扭转角的增大与所述稳定杆杆体配合的所述限位件的数量递增,以提升所述稳定杆的刚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稳定杆,通过设置刚度提升装置,这样随着稳定杆杆体的扭转角的增大,可以逐渐增大稳定杆的整体刚度,从而稳定杆刚度可以按特定的规律,特定曲线实现无级变化,进而能够更好地兼顾车辆的舒适性和车辆的侧倾稳定性,并能够有效防止侧翻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稳定杆杆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多个限位件对应的多个配合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刚度提升装置包括:空心管,所述多个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空心管的内壁上且所述空心管套设在所述稳定杆杆体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多个限位件在所述空心管内按照螺旋线状分布。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稳定杆杆体包括:左稳定杆杆体和右稳定杆杆体,所述左稳定杆杆体和所述右稳定杆杆体对接配合且分别伸入所述空心管内,所述左稳定杆杆体和所述右稳定杆杆体上分别设置有多个所述配合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左稳定杆杆体上的多个所述配合件和所述右稳定杆杆体上的多个所述配合件按照螺旋线状、左右反对称顺序对应分布。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左稳定杆杆体和所述右稳定杆杆体中的一个设置有凸起部且另一个设置有凹槽,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槽配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配合件和所述限位件分别为凸起结构,对应的所述配合件和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稳定杆杆体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分布,或所述配合件和所述限位件中的一个为凸起结构且另一个为凹槽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可在所述凹槽结构内移动,直至止抵在所述凹槽结构的侧壁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稳定杆还包括:支座,所述支座固定在所述稳定杆杆体上,所述空心管套设在所述支座上且与所述支座过盈配合。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所述的稳定杆。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稳定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稳定杆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稳定杆的横截面图;图4和图5分别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稳定杆的局部剖视图。附图标记:稳定杆10;稳定杆杆体1;左稳定杆杆体1a;右稳定杆杆体1b;配合件11;凸起12;凹槽13;刚度提升装置2;限位件21;空心管22;支座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5详细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稳定杆10。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稳定杆10可以包括:稳定杆杆体1和刚度提升装置2,稳定杆杆体1包括扭转段,刚度提升装置2可以配合在扭转段上。刚度提升装置2包括多个轴向分布的限位件21,刚度提升装置2设置成在稳定杆杆体1的扭转角达到预定值时通过限位件21限制扭转角,可以理解的是,在稳定杆杆体1的扭转角未达到预定值时,刚度提升装置2并不起作用,也就是说,此时稳定杆10的刚度即稳定杆杆体1的刚度。但是当稳定杆杆体1的扭转角达到预定值时,刚度提升装置2的限位件21将会与稳定杆杆体1相配合,从而限制其继续扭转,而且由于限位件21的限制,设置该限位件21的刚度提升装置2的区域将与稳定杆杆体1共同作用,从而可以提升稳定杆10的整体刚度。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在达到预定值时,与稳定杆杆体1配合的限位件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两个,或者更多个,而且该预定值属于基础预定值,即扭转之达到该预定值之后刚度提升装置2才能够起作用。而且随着扭转角的增大,与稳定杆杆体1配合的限位件21的数量递增,以提升稳定杆10的刚度。可以理解的是,在基础预定值之后,刚度提升装置2可以设定多个进一步的预定值。例如,当扭转角增大到第二个预定值时,满足需求的限位件21将与稳定杆杆体1相接触,设置该限位件21的区域将与稳定杆杆体1共同作用,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稳定杆10的整体刚度。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依次指的是根据实际设定的多个预定值,达到一个级别的预定值时,增加一次限位件21与稳定杆杆体1接触配合的数量。其中,每次配合的限位件21的数量不做限定。由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稳定杆10,通过设置刚度提升装置2,这样随着稳定杆杆体1的扭转角的增大,可以逐渐增大稳定杆10的整体刚度,从而稳定杆10刚度可以按特定的规律,特定曲线实现无级变化,进而能够更好地兼顾车辆的舒适性和车辆的侧倾稳定性,并能够有效防止侧翻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其中,如图2-图4所示,稳定杆杆体1上设置有与多个限位件21对应的多个配合件11。这样在稳定杆杆体1的扭转角达到一个预定值时,会有一组对应的配合件11和限位件21进行配合,从而可以使得具有该限位件21的区域与稳定杆杆体1共同作用,进而可以提升稳定杆10的刚度。其中,通过设置配合件11,可以便于稳定杆杆体1和限位件21的对应配合,而且可以提升稳定杆杆体1和限位件21之间的配合可靠性。优选地,多个限位件21和多个配合件11一一对应配合。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刚度提升装置2可以包括:空心管22,多个限位件21设置在空心管22的内壁上。通过设置空心管22,一方面可以便于多个限位件21的整体布置,空心管22能够有效将多个限位件21连接在一个整体上,而且空心管22能够套设在稳定杆杆体1的扭转段上,这样可以节省稳定杆10的占用空间,可以使得稳定杆10整体配合可靠性较好。具体地,如图2-图4所示,多个限位件21在空心管22内按照螺旋线状分布。也就是说,多个限位件21在稳定杆杆体1的轴向方向(即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开设置,其中,通过控制间隔距离,可以有效调节刚度提升装置2所对应的每一个关于扭转角的预定值和刚度的提升度。而且多个限位件21在稳定杆杆体1的周向方向上也是间隔开设置,这样便于限位件21在达到一个扭转角预定值时与对应的配合件11接触配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2所示,稳定杆杆体1可以包括:左稳定杆杆体1a和右稳定杆杆体1b,左稳定杆杆体1a和右稳定杆杆体1b对接配合,而且左稳定杆杆体1a和右稳定杆杆体1b分别伸入空心管22内,左稳定杆杆体1a和右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稳定杆以及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稳定杆(10),其特征在于,包括:稳定杆杆体(1);刚度提升装置(2),所述刚度提升装置(2)包括多个轴向分布的限位件(21),所述刚度提升装置(2)设置成在所述稳定杆杆体(1)的扭转角达到预定值时通过所述限位件(21)限制所述扭转角,且随着所述扭转角的增大与所述稳定杆杆体(1)配合的所述限位件(21)的数量递增,以提升所述稳定杆(10)的刚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稳定杆(10),其特征在于,包括:稳定杆杆体(1);刚度提升装置(2),所述刚度提升装置(2)包括多个轴向分布的限位件(21),所述刚度提升装置(2)设置成在所述稳定杆杆体(1)的扭转角达到预定值时通过所述限位件(21)限制所述扭转角,且随着所述扭转角的增大与所述稳定杆杆体(1)配合的所述限位件(21)的数量递增,以提升所述稳定杆(10)的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10),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杆体(1)上设置有与所述多个限位件(21)对应的多个配合件(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定杆(10),其特征在于,所述刚度提升装置(2)包括:空心管(22),所述多个限位件(21)设置在所述空心管(22)的内壁上且所述空心管(22)套设在所述稳定杆杆体(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稳定杆(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限位件(21)在所述空心管(22)内按照螺旋线状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稳定杆(10),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杆体(1)包括:左稳定杆杆体(1a)和右稳定杆杆体(1b),所述左稳定杆杆体(1a)和所述右稳定杆杆体(1b)对接配合且分别伸入所述空心管(22),所述左稳定杆杆体(1a)和所述右稳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涛陈小华宋洋勇朱蕴卿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