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2134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1 14: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在将缸体和侧板一体形成的叶片型压缩机中实现既抑制叶片的倾斜又容易加工的简单构造。底壁部(13a)和缸体部(14)一体形成。后侧板(15)固定于缸体部(14)的开放端部(14e)。形成有连通吸入通路和压缩室的第1吸入孔(23)和第2吸入孔(27)。第1吸入孔(23)在离开底壁部(13a)的后方面(13s)的位置处贯通缸体部(14)。第2吸入孔(27)相对于第1吸入孔(23)设置在底壁部(13a)的相反侧,并由缸体部(14)的开放端部(14e)和后侧板(15)划分出。

Compressor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ompressor. A simple structure that can suppress blade inclination and easy machining is realized in the vane compressor which integrates the cylinder body and the side plate. The bottom wall (13a) and the cylinder body part (14) are integrally formed. The rear side plate (15) is fixed at the open end (14e) of the cylinder block (14). A first suction hole (23) and a second suction hole (27) are formed with a connecting suction passage and a compression chamber. The first suction hole (23) passes through the cylinder body part (14) at the rear (13s) position of the bottom wall (13a). The second suction hole (27) is set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bottom wall (13a) relative to the first suction hole (23), and is divided by the open end (14e) of the cylinder block (14) and the rear side plate (1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
技术介绍
以往,关于叶片型压缩机,公开了如下结构:在缸体在轴向贯通设置有吸入通路,吸入通路经由在缸体内周面开口的吸入口而连通于压缩室,吸入室内的制冷剂气体经过吸入通路而被吸入压缩室、从而制冷剂气体被压缩(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2-161193号公报(专利文献1))。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16119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叶片型压缩机中,在固定于旋转轴的转子的外周面设有槽,通过槽内的背压而将叶片向外周方向推出,由缸体、侧板、转子和叶片划分出压缩室。叶片在旋转轴的轴向(长度方向)延伸,通过叶片与缸体的内周壁的抵接,在轴向(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叶片被支撑于缸体的内周壁。当叶片由于背压的变动等而倾斜时,存在制冷剂从压缩室泄漏,性能恶化之虞。因此,存在想通过加长将叶片的两端部由缸体的内周壁支撑的两支点间的距离来抑制叶片的倾斜这样的要求。另一方面,存在想将叶片型压缩机的外壳构造简单化而容易加工这样的制造上的要求。通过一体形成缸体和侧板的一方而将外壳构造简单化,能削减制造工序,但在此情况下,从设置将制冷剂从吸入空间吸入压缩室的吸入孔的方面来看,在吸入孔的配置和加工方法等会产生制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将缸体和侧板一体形成的叶片型压缩机中实现既抑制叶片的倾斜又容易加工的简单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压缩机具有第1外壳、侧板、转子、叶片、压缩室、以及吸入通路。第1外壳具有筒状的缸体部和与缸体部一体形成的底壁部,是有底筒状。侧板固定于缸体部的开放的端部,与第1外壳一起划分出缸体室。转子可旋转地设置于缸体室内,并在外周形成有槽。叶片被插入到在转子的外周形成的槽中。压缩室由缸体部、底壁部、转子、侧板和叶片划分出。吸入通路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室。形成有连通吸入通路和压缩室的第1吸入孔和第2吸入孔。第1吸入孔在离开底壁部的位置处贯通缸体部。第2吸入孔相对于第1吸入孔设置在底壁部的相反侧,并由形成于缸体部的开放的端部的缺口和侧板划分出。上述的压缩机还具有收纳缸体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外壳。相对于压缩室在转子的径向外侧,形成有由第2外壳和缸体部划分出来的吸入空间。第1吸入孔在转子的径向贯通缸体部而形成,并在吸入空间开口。在上述的压缩机中,吸入空间形成为环状,包围压缩室的整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一体形成了缸体和侧板的叶片型压缩机中能够实现既抑制叶片的倾斜又容易加工的简单构造。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按照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剖视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压缩机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压缩机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1中的IV-IV线的压缩机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1中的V-V线的压缩机的剖视图。图6是构成图1所示的压缩机的缸体部的立体图。图7是示意地表示叶片的支撑构造的图。图8是表示形成有参考例的吸入孔的前外壳的示意图。标号说明10压缩机、11外壳、12后外壳、12a周壁、13前外壳、13a底壁部、13s后方面、14缸体部、14a,14b凹部、14c内周面、14d缸体室、14e开放端部、15后侧板、15s前方面、16旋转轴、18转子、18a叶片槽、19叶片、20吸入空间、21压缩室、22吸入端口、23,27吸入孔、24,38接头部、25吸入配管、26吸入通路、30排出室、31排出口、32排出阀、34排出端口、35排出区域、141b延伸面、142b安装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相同的部件和相当部件赋予相同的参照标号,有时不反复进行重复的说明。[压缩机10的构成]图1是表示按照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的剖视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压缩机10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压缩机10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1中的IV-IV线的压缩机10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1中的V-V线的压缩机的剖视图。压缩机10是叶片型压缩机。压缩机10搭载于车辆,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所示的压缩机10的图中左方向称为前方,将图1所示的压缩机10的图中右方向称为后方。以下的说明中的轴向、径向和周向表示的是作为旋转体的旋转轴16和转子18的轴向、径向和周向。如图1所示,压缩机10的外壳11由有底圆筒状的后外壳12(壳体)、以及结合于后外壳12的前端面的前外壳13形成。后外壳12具有周壁12a(也参照图2~图5)。前外壳13具有筒状的缸体部14和封闭缸体部14的内部空间的底壁部13a。前外壳13形成为有底圆筒状。缸体部14被收纳于后外壳12内。底壁部13a和缸体部14形成为一体。后外壳12和前外壳13的材质例如是金属。筒状的缸体部14从底壁部13a延伸。缸体部14具有开放端部14e,该开放端部14e是向与底壁部13a相反侧开放的端部。与缸体部14的开放端部14e相对向地配置着后侧板15。利用未图示的螺栓将后侧板15固定于缸体部14的开放端部14e。前外壳13和后侧板15将旋转轴16可旋转地支撑。旋转轴16贯通于缸体部14内。在旋转轴16和前外壳13之间,设有唇型密封的轴封装置17a。轴封装置17a防止制冷剂气体沿着旋转轴16的周面泄漏。由筒状的缸体部14、底壁部13a和后侧板15划分出缸体室14d。在缸体室14d内设有具有圆筒状的形状的转子18。转子18可与旋转轴16一体旋转地安装于旋转轴16。转子18的前端面与底壁部13a的后方面13s相对向。转子18的后端面与后侧板15的前方面15s相对向。如图2~图5所示,缸体部14的内周面14c形成为椭圆状。在缸体室14d内可旋转地设有转子18。在转子18的外周面呈放射状延伸地形成多个叶片槽18a。在多个叶片槽18a分别可出没地收纳着叶片19。向多个叶片槽18a分别供给后述的排出区域35内的润滑油。随着旋转轴16的旋转,转子18旋转,多个叶片19中的几个被向叶片槽18a的外部推出。当叶片19的顶端面接触到缸体部14的内周面14c时,在转子18的外周面、缸体部14的内周面14c、相邻的一对叶片19、底壁部13a的后方面13s(图1)、以及后侧板15的前方面15s(图1)之间,划分出多个压缩室21。关于转子18的旋转方向,压缩室21扩大容积的行程成为吸入行程,压缩室21减小容积的行程成为压缩行程。转子18的外周面形成压缩室21的内周侧的壁面。缸体部14的内周面14c形成压缩室21的外周侧的壁面。底壁部13a的后方面13s形成压缩室21的前方侧的壁面。后侧板15的前方面15s形成压缩室21的后方侧的壁面。压缩室21形成于缸体室14d内。如图1~图3所示,在后外壳12形成有贯通周壁12a的吸入端口22。在吸入端口22的外周部分连接着接头部24。在接头部24连接着吸入配管25。制冷剂气体经由吸入配管25流入吸入端口22内。吸入端口22形成供制冷剂通过的制冷剂通路。在吸入端口22内设有防止制冷剂的逆流的未图示的止回阀。在缸体部14的外周面,遍及缸体部14的周向的整周形成有凹部14a。由凹部14a和后外壳12的内周面划分出吸入空间20。吸入空间20连通于吸入端口22。缸体部14与后外壳12的内周面协作地在后外壳12(壳体)内划分出吸入空间20。吸入空间20形成在旋转轴16的径向上的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压缩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缩机,具有:有底筒状的第1外壳,该第1外壳具有筒状的缸体部和与所述缸体部一体形成的底壁部;侧板,该侧板固定于所述缸体部的开放的端部,与所述第1外壳一起划分出缸体室;转子,该转子能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缸体室,并在外周形成有槽;叶片,该叶片被插入所述槽中;压缩室,该压缩室由所述缸体部、所述底壁部、所述转子、所述侧板和所述叶片划分出;以及吸入通路,该吸入通路将制冷剂吸入所述压缩室;形成有连通所述吸入通路和所述压缩室的第1吸入孔和第2吸入孔;所述第1吸入孔在离开所述底壁部的位置处贯通所述缸体部;所述第2吸入孔相对于所述第1吸入孔设置在所述底壁部的相反侧,并由形成于所述缸体部的所述开放的端部的缺口和所述侧板划分出。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3.31 JP 2016-0714701.一种压缩机,具有:有底筒状的第1外壳,该第1外壳具有筒状的缸体部和与所述缸体部一体形成的底壁部;侧板,该侧板固定于所述缸体部的开放的端部,与所述第1外壳一起划分出缸体室;转子,该转子能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缸体室,并在外周形成有槽;叶片,该叶片被插入所述槽中;压缩室,该压缩室由所述缸体部、所述底壁部、所述转子、所述侧板和所述叶片划分出;以及吸入通路,该吸入通路将制冷剂吸入所述压缩室;形成有连通所述吸入通路和所述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粟俊治出户纪一稻垣雅洋佐藤真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