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悬置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96042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6 15: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效率良好地吸收从发动机输入的振动的发动机悬置构造。发动机悬置构造包括前侧悬置装置(20),所述前侧悬置装置(20)与发动机(1)及副框架(10)连结而抑制从发动机(1)侧向副框架(10)侧的振动传递。与副框架(10)连结而抑制副框架(10)的振动的动态减振器(26)配置在孔部(11b)内,所述孔部(11b)开口形成在位于前侧悬置装置(20)下侧的前侧副框架构件部件(11)的上表面部(11a)中。

Engine mounting structur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n engine suspension structure capable of efficiently absorbing vibration from an engine input. The engine mount structure includes a front suspension (20) that is connected with the engine (1) and the subframe (10) to suppress vibration transmission from the engine (1) side subframe (10) side (20). With the sub frame (10) connected to suppress side frame (10) of the dynamic damper vibration (26) configuration in the hole (11b), the hole portion (11b) opening is formed in the front suspension device (20) at the front side of the auxiliary frame component (11) on the surface of (11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悬置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悬置(enginemount)构造。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发动机悬置构造,已知有设置了发动机悬置的发动机悬置构造,所述发动机悬置将发动机安装于车体。在所述发动机悬置的上表面侧可装卸地安装质量部件,从而能够对共振频率进行调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725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例如若将主动动态减振器(activedynamicdamper)设置在副框架(subframe)的上表面等相对偏离发动机悬置的位置,则从发动机振动的输入点到主动动态减振器为止存在距离,有可能无法产生充分的防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效率良好地吸收从发动机输入的振动的发动机悬置构造。[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包括发动机悬置构造,所述发动机悬置构造是包括悬置装置的发动机悬置构造,所述悬置装置与发动机及副框架连结而抑制从发动机侧向副框架侧的振动传递,与副框架连结而抑制副框架的振动的动态减振器配置在悬置装置的下侧。根据此种结构,配置在悬置装置下侧的动态减振器位于发动机振动的输入点。因此,动态减振器的振动吸收效率良好。另外,副框架包括孔部,悬置装置以位于孔部的上侧的方式与副框架连结。而且,动态减振器插入至孔部。根据此种结构,能够使插入至孔部的动态减振器与悬置装置正下方的振动的输入点一致。另外,孔部设置于副框架的上表面部,动态减振器包括第一安装部件与外壳,第一安装部件与上表面部连结,并且外壳插入至孔部。根据此种结构,动态减振器的第一安装部件连结于副框架的上表面部。因此,动态减振器能够效率良好地吸收副框架的振动。另外,副框架在与上表面部相向的位置包括下表面部,外壳与下表面部隔开地配置。因此,外壳的用以抑制振动的移动不会受到妨碍。另外,副框架与悬置装置的连结位置设定在比副框架与动态减振器的连结位置更远离动态减振器的位置。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分散振动。而且,副框架与悬置装置经由橡胶衬套(rubberbush)而弹性连结,另一方面,副框架与动态减振器被刚性紧固。因此,施加至悬置装置的来自发动机的振动输入由橡胶衬套吸收,并且副框架的振动会直接传递至动态减振器,从而能够提高振动的衰减效率。进而,悬置装置与动态减振器的弹性变形方向在垂直方向上一致。因此,施加至悬置装置的垂直方向的发动机振动由动态减振器效率良好地吸收。[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效率良好地吸收从发动机输入的振动的发动机悬置构造。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构造的表示整体概要的副框架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构造的表示整体概要的副框架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构造的从图2中的箭头III看到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构造的从图2中的箭头IV看到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构造的沿着图1中的V-V线的位置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构造中的动态减振器位于副框架内的情况的模式性剖视图。图7是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构造的从图2中的箭头VII看到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8是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构造的在图7中的箭头VIII方向上拆除防振部件等后的悬置部的立体图。图9是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构造的沿着图8中的IX-IX线的位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发动机悬置的概略结构]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构造的表示整体概要的副框架的俯视图。另外,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构造的表示整体概要的副框架的立体图。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构造中,设置有作为发动机舱(engineroom)内的骨架部件的车体框架。如图1所示,在所述车体框架上安装有支撑发动机1的副框架10。所述副框架10包括前侧副框架构件部件11、后侧第一构件部件12、后侧第二构件部件13、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一对副框架侧构件部件14、副框架侧构件部件15。而且,这些前侧副框架构件部件11、后侧第一构件部件12、后侧第二构件部件13一体地连结于在车辆前后方向Y上沿着长边方向隔开配置的副框架侧构件部件14、副框架侧构件部件15。由此,副框架10以在俯视时呈大致井字状的方式构成。前侧悬置装置20、后侧悬置装置30及左侧悬置装置40分别通过螺栓部件50而紧固安装于所述副框架10。而且,通过这些前侧悬置装置20、后侧悬置装置30及左侧悬置装置40来支撑发动机1。由此,发动机1侧的振动以经由前侧悬置装置20、后侧悬置装置30及左侧悬置装置40传递至副框架10侧的方式构成。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构造的从图2中的箭头III看到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另外,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构造的从图2中的箭头IV看到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再者,在图3、图4中,为了便于理解,省略地表示了防振装置22的下侧覆盖部件24的一部分等。[前侧悬置装置]前侧悬置装置20主要包括:发动机悬置支架部21,固定发动机1;防振装置22,抑制从发动机1侧传递至副框架10侧的振动;吊钟形的上侧覆盖部件23,覆盖所述防振装置22;以及大致圆筒形状的下侧覆盖部件24。另外,将防振装置22的上端部予以覆盖的顶部覆盖部件19通过螺栓部件82而安装于所述前侧悬置装置20。来自支撑着发动机1的发动机悬置支架部21的振动输入至所述防振装置22后,利用内置的液体等缓冲材料的缓冲来使振动衰减,以使所述振动不会传递至副框架10侧。再者,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表示说明了内置有液体的构造的防振装置,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只要进行缓冲,则也可以是像橡胶悬置装置之类的防振装置。所述实施方式的前侧悬置装置20还包括与副框架10连结而抑制副框架10的振动的动态减振器26。所述动态减振器26配置在前侧悬置装置20的脚部件25的下侧。设置于前侧悬置装置20的下侧覆盖部件24通过多个螺栓部件81而固定于所述脚部件25的上表面部。动态减振器26主要包括:作为外壳的收容部28,收容质量部件27;以及凸缘状的固定部29,以悬吊于前侧副框架构件部件11的内部的状态来支撑所述收容部28。另外,在前侧副框架构件部件11的上表面部11a中开口形成有孔部11b。在所述孔部11b的周缘,鼓出形成有支承面部11c。而且,固定部29通过螺栓部件(未图示)或通过焊接而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承面部11c。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悬置构造的沿着图1中的V-V线的位置的剖视图。在作为比较而由双点划线表示的A部分,动态减振器126经由安装支架129而安装于前侧副框架构件部件11的上表面部11a。所述动态减振器126的质量部件127由具有规定的弹性系数的弹簧部件128支撑。在此种结构的发动机悬置构造中,相对于前侧悬置装置20的通过车宽方中央的来自发动机的振动的输入点F,动态减振器位于在车宽方向上向车外侧偏移了尺寸W1的位置。因此,导致振动吸收效率下降。再者,施加至振动的输入点F的发动机振动具有约数十Hz~200Hz左右的区域的频率范围。另外,动态减振器126位于偏离与振动的输入点F同样的前侧副框架构件部件11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位置的位置。在此方面,因为在前侧副框架构件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悬置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悬置构造,其是包括悬置装置的发动机悬置构造,所述悬置装置与发动机及副框架连结而抑制从发动机侧向副框架侧的振动传递,所述发动机悬置构造的特征在于:与所述副框架连结而抑制所述副框架的振动的动态减振器配置在所述悬置装置的下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3.16 JP 2016-0522191.一种发动机悬置构造,其是包括悬置装置的发动机悬置构造,所述悬置装置与发动机及副框架连结而抑制从发动机侧向副框架侧的振动传递,所述发动机悬置构造的特征在于:与所述副框架连结而抑制所述副框架的振动的动态减振器配置在所述悬置装置的下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悬置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框架包括孔部,所述悬置装置以位于所述孔部的上侧的方式与所述副框架连结,所述动态减振器插入至所述孔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悬置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部设置于所述副框架的上表面部,所述动态减振器包括第一安装部件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髙桥俊也小林康统志水崇晃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