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车后桥段总成支撑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26199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9 1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客车后桥段总成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架以及安装在支撑架上的后轮支撑架、气囊上支架、驱动桥支架、后悬支架,支撑架底部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气囊下支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支撑架以及安装在支撑架上的后轮支撑架、气囊上支架、驱动桥支架、后悬支架,有效形成了对客车后桥段的有效支撑固定,不仅能够有效的吸收地面和发动机传递的振动,安全性能优异,制造成本低廉,并且管线布置方便,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A bus after the bridge assembly support mechanis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ar after the bridge assembly support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supporting frame and the rear wheel is mounted on the support bracket, the airbag bracket, drive axle bracket and the rear suspension bracket, at the bottom of the support frame at the left and right ends are symmetrically installed under the airbag bracket. The supporting frame and the rear wheel is mounted on the support bracket, airbag bracket, bracket, rear axle, and formed an effective support on the bus after the bridge is fixed, can not only absorb the ground vibration and engine transfer efficiency, excellent safety performance, low manufacturing cost, and convenient pipeline arrangement, with the common go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客车后桥段总成支撑机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客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客车后桥段总成支撑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使用的客车底架一般采用厚板槽型纵梁和槽形内外横梁焊接或铆接起来成为一个钢架,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和车身地板、左右侧围和前后围连接。其存在如下缺陷:一是由于底架结构整体刚性大,不能有效的吸收地面和发动机传递而来的振动,影响客车的NVH(Noise噪声、Vibration振动和Harshness声振粗糙度)性能,尤其在发生碰撞时,不能有效的吸收碰撞能量,被动安全性较差;二是由于采用厚槽钢,底架质量偏大,油耗和制造成本高,三是管线布置困难,不同长度车型之间缺乏通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客车后桥段总成支撑机构,通过单独固定的后桥段总成支撑机构,形成对客车后桥段总成的稳定支撑固定。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客车后桥段总成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架以及安装在支撑架上的后轮支撑架、气囊上支架、驱动桥支架、后悬支架,支撑架底部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气囊下支架;所述支撑架为左右对称结构,支撑架包括第一矩形框架,第一矩形框架包括左右分布两个第一纵梁与前后分布的两个第一横梁,两个第一纵梁之间固定有第二横梁,两个第一横梁之间对称固定有两个第二纵梁;第一纵梁表面从前往后依次垂直设有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二纵梁表面从前往后依次垂直设有第四立柱、第五立柱、第六立柱;第一立柱顶端与第四立柱之间通过第三横梁固定连接,第一立柱顶端与第二立柱之间通过第三纵梁固定连接,第二立柱顶端与第五立柱顶端之间通过第四横梁固定连接,第二立柱与第五立柱中间固定有限位横梁,第三立柱顶端与第六立柱顶端之间通过第五横梁固定连接,第四立柱、第五立柱、第六立柱顶端之间通过第四纵梁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立柱、限位横梁、第五立柱、第二横梁所围成的矩形空间内安装有后轮支撑架,后轮支撑架包括第二矩形框架,第二矩形框架中间固定有第六横梁,第二矩形框架顶端与第一矩形框架后侧的第一横梁之间通过加强柱固定相连。进一步地,所述气囊上支架包括垂直相连的第一槽钢和第一圆盘,第一槽钢与第三横梁焊接相连。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桥支架包括固定在第四纵梁前端的定位板,定位板底部水平焊接有横条,定位板与第四纵梁前之间固定有第一加强板,定位板与第三横梁之间通过斜撑杆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后悬支架包括垂直相连的第二槽钢和方形板,第二槽钢与第四立柱焊接相连。进一步地,所述气囊下支架包括垂直相连的支撑板和气囊罩,支撑板顶端分别与第一矩形框架、第二横梁焊接相连,气囊罩包括垂直相连的L型板和固定板,固定板中间垂直焊接有弧形板、第二加强板、第三加强板,弧形板和第二加强板前端固定有第二圆盘,第三加强板两侧分别与支撑板、弧形板焊接相连。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支撑架以及安装在支撑架上的后轮支撑架、气囊上支架、驱动桥支架、后悬支架,有效形成了对客车后桥段的有效支撑固定,不仅能够有效的吸收地面和发动机传递的振动,安全性能优异,制造成本低廉,并且管线布置方便,具有良好的通用性。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爆炸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爆炸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的一种客车后桥段总成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架1以及安装在支撑架1上的后轮支撑架2、气囊上支架3、驱动桥支架4、后悬支架5,支撑架1底部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气囊下支架6。如图2所示,支撑架1为左右对称结构,支撑架1包括第一矩形框架101,第一矩形框架101包括左右分布两个第一纵梁与前后分布的两个第一横梁,两个第一纵梁之间固定有第二横梁102,两个第一横梁之间对称固定有两个第二纵梁103;第一纵梁表面从前往后依次垂直设有第一立柱104、第二立柱105、第三立柱106,第二纵梁103表面从前往后依次垂直设有第四立柱107、第五立柱108、第六立柱109;第一立柱104顶端与第四立柱107之间通过第三横梁111固定连接,第一立柱104顶端与第二立柱105之间通过第三纵梁110固定连接,第二立柱105顶端与第五立柱108顶端之间通过第四横梁113固定连接,第二立柱105与第五立柱108中间固定有限位横梁115,第三立柱106顶端与第六立柱109顶端之间通过第五横梁114固定连接,第四立柱107、第五立柱108、第六立柱109顶端之间通过第四纵梁112相连。如图3所示,第二立柱105、限位横梁115、第五立柱108、第二横梁102所围成的矩形空间内安装有后轮支撑架2,后轮支撑架2包括第二矩形框架21,第二矩形框架21中间固定有第六横梁22,第二矩形框架21顶端与第一矩形框架101后侧的第一横梁之间通过加强柱23固定相连。如图4所示,气囊上支架3包括垂直相连的第一槽钢31和第一圆盘32,第一槽钢31与第三横梁111焊接相连。如图5所示,驱动桥支架4包括固定在第四纵梁112前端的定位板41,定位板41底部水平焊接有横条42,定位板41与第四纵梁112前之间固定有第一加强板44,定位板41与第三横梁111之间通过斜撑杆43相连。如图6所示,后悬支架5包括垂直相连的第二槽钢51和方形板52,第二槽钢51与第四立柱107焊接相连。如图7所示,气囊下支架6包括垂直相连的支撑板62和气囊罩61,支撑板62顶端分别与第一矩形框架101、第二横梁102焊接相连,气囊罩61包括垂直相连的L型板和固定板,固定板中间垂直焊接有弧形板63、第二加强板64、第三加强板66,弧形板63和第二加强板64前端固定有第二圆盘65,第三加强板66两侧分别与支撑板62、弧形板63焊接相连。本专利技术通过支撑架以及安装在支撑架上的后轮支撑架、气囊上支架、驱动桥支架、后悬支架,有效形成了对客车后桥段的有效支撑固定,不仅能够有效的吸收地面和发动机传递的振动,安全性能优异,制造成本低廉,并且管线布置方便,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客车后桥段总成支撑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客车后桥段总成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1)以及安装在支撑架(1)上的后轮支撑架(2)、气囊上支架(3)、驱动桥支架(4)、后悬支架(5),支撑架(1)底部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气囊下支架(6);所述支撑架(1)为左右对称结构,支撑架(1)包括第一矩形框架(101),第一矩形框架(101)包括左右分布两个第一纵梁与前后分布的两个第一横梁,两个第一纵梁之间固定有第二横梁(102),两个第一横梁之间对称固定有两个第二纵梁(103);第一纵梁表面从前往后依次垂直设有第一立柱(104)、第二立柱(105)、第三立柱(106),第二纵梁(103)表面从前往后依次垂直设有第四立柱(107)、第五立柱(108)、第六立柱(109);第一立柱(104)顶端与第四立柱(107)之间通过第三横梁(111)固定连接,第一立柱(104)顶端与第二立柱(105)之间通过第三纵梁(110)固定连接,第二立柱(105)顶端与第五立柱(108)顶端之间通过第四横梁(113)固定连接,第二立柱(105)与第五立柱(108)中间固定有限位横梁(115),第三立柱(106)顶端与第六立柱(109)顶端之间通过第五横梁(114)固定连接,第四立柱(107)、第五立柱(108)、第六立柱(109)顶端之间通过第四纵梁(112)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客车后桥段总成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1)以及安装在支撑架(1)上的后轮支撑架(2)、气囊上支架(3)、驱动桥支架(4)、后悬支架(5),支撑架(1)底部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气囊下支架(6);所述支撑架(1)为左右对称结构,支撑架(1)包括第一矩形框架(101),第一矩形框架(101)包括左右分布两个第一纵梁与前后分布的两个第一横梁,两个第一纵梁之间固定有第二横梁(102),两个第一横梁之间对称固定有两个第二纵梁(103);第一纵梁表面从前往后依次垂直设有第一立柱(104)、第二立柱(105)、第三立柱(106),第二纵梁(103)表面从前往后依次垂直设有第四立柱(107)、第五立柱(108)、第六立柱(109);第一立柱(104)顶端与第四立柱(107)之间通过第三横梁(111)固定连接,第一立柱(104)顶端与第二立柱(105)之间通过第三纵梁(110)固定连接,第二立柱(105)顶端与第五立柱(108)顶端之间通过第四横梁(113)固定连接,第二立柱(105)与第五立柱(108)中间固定有限位横梁(115),第三立柱(106)顶端与第六立柱(109)顶端之间通过第五横梁(114)固定连接,第四立柱(107)、第五立柱(108)、第六立柱(109)顶端之间通过第四纵梁(112)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后桥段总成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立柱(105)、限位横梁(115)、第五立柱(108)、第二横梁(102)所围成的矩形空间内安装有后轮支撑架(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叶明张志超吴芳芳王华李敏王少黎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