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17129 阅读:2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其解决在动力传递装置中产生了共振的情况下,不变更车辆的行驶状态便无法使动力传递装置的共振衰减的问题。被配置于原动机与驱动轮(W)之间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具备:液体联轴节(40);能够对该液体联轴节(40)的输入轴(41)侧和输出轴(42)侧进行直接连接的卡合装置(FC);取得与动力传递装置(TM)的振动相关的信息的单元(S6);对所取得的动力传递装置(TM)的振动是否处于其共振区域内进行判断的单元(31);用于对卡合装置(FC)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O、35),当判断为动力传递装置(TM)处于其共振区域内时,用于对卡合装置(FC)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使卡合装置(FC)滑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被配置于原动机与驱动轮之间,并且包括液力联轴节、能够对该液力联轴节的输入轴侧与输出轴侧进行直接连接的卡合装置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在车辆穿过路面的凹凸较为剧烈的波浪状道路等的情况下,随着车轮的上下振动,用于将驱动力从发动机或电动机等原动机向驱动轮进行传递的动力传递装置也进行振动。而且,根据路面的凹凸的状态和车辆的行驶速度,在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定部位处会产生共振。在这种情况下,在动力传递装置包括使用液压的摩擦卡合元件时,利用液压而处于卡合状态的摩擦卡合元件有可能因随着振动而产生的传递扭矩的变动而进行滑动,从而其耐久性降低。因此,在专利文献1等中提出了如下技术,即,在具有用于实施变速的摩擦卡合元件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产生了共振时,使向处于卡合状态的摩擦卡合元件供给的液压进一步提升,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摩擦卡合元件的卡合力。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2035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根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方法,随着动力传递装置的共振而在处于卡合状态的摩擦卡合元件中产生的滑动被阻止,从而能够抑制摩擦卡合元件的耐久性的降低。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只要驾驶员未有意地改变加速器开度,那么本质上是无法使所产生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共振本身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衰减的。因此,存在处于共振状态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定部位的机械强度因反复的弯曲应力而降低,或者受到损伤等的可能性。此外,上述这种摩擦卡合元件的耐久性的降低是在如过大的传递扭矩持续地负载于摩擦卡合元件这样的车辆的运转状态下也会发生的现象,从而期待有所应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定部位处产生了共振的情况下,也能够迅速地使该共振衰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为,被配置于原动机与驱动轮之间并具备液力联轴节和能够对该液力联轴节的输入轴侧与输出轴侧进行直接连接的卡合装置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取得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相关的信息的单元;对所取得的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是否处于其共振区域内进行判断的单元;用于对所述卡合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用于对原动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当判断为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处于其共振区域内时,用于对所述卡合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使所述卡合装置滑动,用于对原动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所述单元使原动机的转速上升。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动力传递装置位于其共振区域内的情况下,通过使处于锁止状态的卡合装置进行滑动,从而介于卡合装置以及液力联轴节之间的流体作为对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进行缓冲的减震器而发挥作用。其结果为,动力传递装置的共振带偏移,从而其共振状态平息。此外,此时,为了使驾驶员或搭乘者不具有由卡合装置的滑动造成的不适感,用于对卡合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使原动机的转速上升,从而使车辆的行驶状态不发生变化。在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中,与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相关的信息能够包括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定部位的机械振动、输出扭矩的变动或转速的变动。用于对卡合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能够以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越大卡合装置的滑动量越多的方式进行控制。在判断为动力传递装置未处于其共振区域内时,用于对卡合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能够以使卡合装置的滑动量成为零的方式进行控制。卡合装置的滑动量能够包括与卡合装置的完全释放的状态相对应的滑动量。原动机可以包括一个内燃机和两个旋转电机。在该情况下,动力传递装置可以为如下的装置,即,还包括被组装在内燃机与第一旋转电机之间的行星齿轮系,该行星齿轮系以及第二旋转电机相对于液力联轴节的输入轴而并联连接,该液力联轴节的输出轴连接于驱动轮侧。或者,也可以为如下的装置,即,液力联轴节的输入轴与第二旋转电机连接,行星齿轮系以及液力联轴节的输出轴相对于驱动轮侧而并联连接。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在动力传递装置处于其共振区域内的情况下,通过使卡合装置进行滑动,从而能够使介于卡合装置以及液力联轴节之间的流体作为对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进行缓冲的动态减震器而发挥功能。其结果为,能够迅速地使动力传递装置的共振衰减,通过使随着卡合装置的滑动而产生的热量散逸,从而也能够抑制动力传递装置的耐久性的降低。此外,在动力传递装置位于其共振区域内的情况下,用于对卡合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使原动机的转速上升,从而使车辆的行驶状态不发生变化,由此能够使驾驶员或搭乘者不具有由卡合装置的滑动造成的不适感。在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中,在与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相关的信息包括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定部位的机械振动、输出扭矩的变动或转速的变动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掌握动力传递装置的共振的有无。通过用于对卡合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以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越大卡合装置的滑动量越多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能够更迅速地使在动力传递装置中产生的共振衰减。通过在判断为动力传递装置未处于其共振区域时,用于对卡合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以使卡合装置的滑动量成为零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能够消除经由液力联轴节的动力传递损失。在卡合装置的滑动量包括卡合装置的完全释放的状态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液力联轴节的减震器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将本专利技术应用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齿轮系的模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主要部分的控制框图。图3为模式化地表示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共振振幅与摩擦离合器的目标滑动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4为模式化地表示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摩擦离合器的目标滑动量、相对于摩擦离合器的供给液压与相对于液力联轴节的输入轴的输入扭矩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5为模式化地表示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频率与其振幅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6为模式化地表示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相对于摩擦离合器的供给液压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图7为模式化表示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随着在发动机与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定部位处产生的振动而产生的输出扭矩的变化、相对于摩擦离合器的供给液压、第一旋转电机的旋转扭矩、第一旋转电机的转子的转速、第二旋转电机的旋转扭矩与第二旋转电机的转子的转速之间的关系的时序图。图8为表示将本专利技术应用到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齿轮系的模式图。图9为表示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各个行驶模式与各个摩擦卡合元件的动作状态之间的关系的动作卡合表。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9,对将本专利技术应用到前置发动机、前驱动方式的混合动力车中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仅限于这种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应用于将包括液力联轴节和能够对该液力联轴节的输入轴侧和输出轴侧进行直接连接的卡合装置的动力传递装置配置于原动机与驱动轮之间的所有的车辆中。在图1中模式化地图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动力车的齿轮系,在图2中图示了其主要部分的控制块。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混合动力车中,作为原动机而包括一个内燃机即发动机E和第一以及第二旋转电机10、20,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即使是原动机由一个发动机和一个旋转电机构成的混合动力车,也能够应用本专利技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车载的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30根据车辆的运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其为被配置于原动机与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液力联轴节;卡合装置,其能够对该液力联轴节的输入轴侧与输出轴侧进行直接连接;取得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相关的信息的单元;对所取得的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是否处于其共振区域内进行判断的单元;用于对所述卡合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用于对原动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当判断为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处于其共振区域内时,用于对所述卡合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所述单元使所述卡合装置滑动,用于对所述原动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所述单元使所述原动机的转速上升。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0.20 JP 2015-206527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其为被配置于原动机与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液力联轴节;卡合装置,其能够对该液力联轴节的输入轴侧与输出轴侧进行直接连接;取得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相关的信息的单元;对所取得的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是否处于其共振区域内进行判断的单元;用于对所述卡合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用于对原动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单元,当判断为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处于其共振区域内时,用于对所述卡合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所述单元使所述卡合装置滑动,用于对所述原动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所述单元使所述原动机的转速上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村达也田端淳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