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转向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184826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7 16: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提供一种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转向系统及车辆,所述转向油管包括油管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油管本体的端部的油管接头,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连接基座上的基座接头和用于将所述油管接头固定至所述基座接头上的紧固件,所述油管接头和所述基座接头上分别形成有彼此对应的轴向配合结构,所述油管接头能够轴向安装为使得所述轴向配合结构彼此对应地配合,并通过配合的所述轴向配合结构至少限定所述油管接头与所述基座接头的周向相对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能够避免转向油管在拧紧紧固件时随之转动,以保证装配完成的转向油管走向准确,满足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在此基础上,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所述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的转向系统及具有该转向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在设有液压式动力转向系统的车辆中,当驾驶员转动转向盘时,转向器带动转向控制阀转动,使转向动力缸产生液压作用力,从而能够在较小的输入力矩下实现车辆的转向操作。其中,作为动力传递介质的液压油通常由转向油管输送,例如,液压油可以通过转向高压油管从转向液压泵输送至转向控制阀及转向动力缸,以在该转向动力缸内产生液压作用力,辅助驾驶员的转向操作。如图1所示为传统技术中一种典型的液压油管的连接结构。其中,转向油管包括油管本体1和一体形成于该油管本体1的端部的油管接头2。转向液压泵5上设置有形成为双头螺柱的基座接头3,用于连接所述油管接头2,以能够将液压油通过图示箭头方向泵送至油管本体1中。在该连接结构中,油管接头2套设在双头螺柱上,并在该双头螺柱的自由端连接形成为锁紧螺帽的紧固件4,以通过该紧固件4将转向油管紧固连接至转向液压泵5。然而,上述现有技术存在多种缺陷。一方面,在拧紧作为紧固件4的锁紧螺帽时,该锁紧螺帽的端面对转向油管的油管接头2产生摩擦力,导致转向油管随其转动,在装配完成后难以保证转向油管的走向准确。由此,转向油管可能与周边零件间隙过小甚至接触,容易发生磨损而缩短使用寿命,甚至引发安全性问题。另一方面,在车辆工作过程中,锁紧螺帽会由于振动而松动,导致转向油管与转向液压泵5的连接部位漏油,并由此导致转向系统的助力效果不可靠。为此,可以在转向油管的油管接头处焊接定位片(块),并相应地在转向液压泵的壳体上设置与该定位片(块)配合的定位凸台,由此止挡转向油管随紧固件转动。但在油管接头上进行焊接具有较高的工艺难度,容易发生焊接失效(尤其是在紧固件具有较大的拧紧力矩时),并增加制造成本,且额外设置在转向液压泵上的定位凸台增加了车辆重量,不利于轻量化发展要求。另外,仅依赖锁紧螺帽的防松功能难以满足振动带来的防松要求。因此,有必要对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部分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以能够对转向油管进行良好的定位并使之走向符合设计要求,并便于避免由此带来的焊接工艺性和制造成本增加等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所述转向油管包括油管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油管本体的端部的油管接头,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连接基座上的基座接头和用于将所述油管接头固定至所述基座接头上的紧固件,所述油管接头和所述基座接头上分别形成有彼此对应的轴向配合结构,所述油管接头能够轴向安装为使得所述轴向配合结构彼此对应地配合,并通过配合的所述轴向配合结构至少限定所述油管接头与所述基座接头的周向相对位置。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基座为转向液压泵。进一步的,所述紧固件为穿过所述油管接头延伸并螺接至所述基座接头上的空心螺栓,该空心螺栓具有轴向延伸的空腔并在周壁上形成有连通孔,所述油管本体通过所述连通孔和所述空腔连通至所述连接基座。进一步的,所述轴向配合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油管接头和所述基座接头的彼此相对的端部的轴向凸起和轴向凹槽,所述轴向凸起对应插装于所述轴向凹槽内并在两侧相互接触以限定所述油管接头与所述基座接头的周向相对位置。进一步的,所述轴向凸起和轴向凹槽分别沿所述油管接头和所述基座接头的外周缘均匀布置,并在所述轴向凸起的径向内侧设置有夹设于所述油管接头与所述基座接头之间的密封垫圈。进一步的,所述轴向凸起形成为沿朝向自由端的方向渐缩的梯形结构。进一步的,在安装状态下,所述轴向凸起的根部两侧与所述轴向凹槽形成为过盈配合。进一步的,所述轴向凸起形成为等腰梯形结构,所述轴向凹槽形成为具有恒定槽宽的矩形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通过使得油管接头和基座接头上分别形成有彼此配合的轴向配合结构,以限定二者的周向相对位置,从而能够避免转向油管在拧紧紧固件时随之转动,以保证装配完成的转向油管走向准确,满足设计要求。(2)本技术所述的轴向配合结构可以包括轴向凸起和轴向凹槽,并使该轴向凸起的根部两侧与轴向凹槽过盈配合,从而增加基座接头与油管接头之间的作用力,并利用过盈配合对油管接头产生轴向摩擦力,以有效改善防松效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转向系统,以使转向油管在安装时便于准确定位。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转向系统,该转向系统设置有本技术提供的上述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另外,本技术还提供具有该转向系统的车辆。所述转向系统和车辆与上述转向系统的连接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传统技术中一种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沿图2中A-A线截得的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油管本体,2-油管接头,21-轴向凸起,3-基座接头,31-轴向凹槽,4-紧固件,4a-空腔,4b-连通孔,5-转向液压泵,6-密封垫圈。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尽管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主要以转向液压泵作为转向油管的连接基座为例进行说明,但本技术的转向油管还可以与其他部件(如转向控制阀)连接形成连接结构,这同样落入本技术的构思范围。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结合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可以用于将转向油管连接至例如为转向液压泵5的连接基座上。其中,转向油管包括油管本体1和设置在该油管本体1的端部的油管接头2。通常地,油管接头2形成为具有与油管本体1连通的中空通道,以使随后所述的作为紧固件4的空心螺栓或如传统技术中的作为基座接头3的双头螺柱穿过该中空通道而实现连接。在例如为转向液压泵5的连接基座上,可以设置用于连接转向油管的基座接头3,由此,当转向油管通过油管接头2连接在该基座接头3上后,可以通过紧固件4(如锁紧螺帽、空心螺栓等)与基座接头3的配合而固定。重要地,在本技术的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中,油管接头2和基座接头3上分别形成有彼此对应的轴向配合结构,所述油管接头2能够轴向安装为使得该轴向配合接头彼此对应地配合,并通过该配合的轴向配合结构而至少限定油管接头2与基座接头3的周向相对位置。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定位转向油管的走向,轴向配合结构用于限定油管接头2与基座接头3之间的周向相对位置,因此本技术所述的轴向配合结构不仅限于在轴向延伸,而可以是具有轴向配合(投影)面的任意适当结构。例如,可以在油管接头2与基座接头3相互接触的表面上分别形成相互配合的锯齿面,由于该锯齿面具有轴向投影面,因而能够产生相互作用的周向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转向系统及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所述转向油管包括油管本体(1)和设置于所述油管本体(1)的端部的油管接头(2),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连接基座上的基座接头(3)和用于将所述油管接头(2)固定至所述基座接头(3)上的紧固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接头(2)和所述基座接头(3)上分别形成有彼此对应的轴向配合结构,所述油管接头(2)能够轴向安装为使得所述轴向配合结构彼此对应地配合,并通过配合的所述轴向配合结构至少限定所述油管接头(2)与所述基座接头(3)的周向相对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所述转向油管包括油管本体(1)和设置于所述油管本体(1)的端部的油管接头(2),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连接基座上的基座接头(3)和用于将所述油管接头(2)固定至所述基座接头(3)上的紧固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接头(2)和所述基座接头(3)上分别形成有彼此对应的轴向配合结构,所述油管接头(2)能够轴向安装为使得所述轴向配合结构彼此对应地配合,并通过配合的所述轴向配合结构至少限定所述油管接头(2)与所述基座接头(3)的周向相对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基座为转向液压泵(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4)为穿过所述油管接头(2)延伸并螺接至所述基座接头(3)上的空心螺栓,该空心螺栓具有轴向延伸的空腔(4a)并在周壁上形成有连通孔(4b),所述油管本体(1)通过所述连通孔(4b)和所述空腔(4a)连通至所述连接基座。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油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配合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油管接头(2)和所述基座接头(3)的彼此相对的端部的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伟朱瑞廷冯伟王轶群王云飞彭雷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