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33150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5 0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速器,包括减速器箱体、输入轴和传动轴,所述输入轴位于减速器箱体内部的一端设有输入锥齿,所述传动轴位于减速器箱体内部的一端设有传动锥齿,所述输入锥齿与传动锥齿啮合,所述输入轴的轴干上设置第一输入轴承,第一输入轴承固定于减速器箱体内,所述传动轴的轴干上设置第一传动轴承,第一传动轴承固定于减速器箱体内,所述输入锥齿的端面与减速器箱体之间设置第二输入轴承和/或所述传动锥齿的端面与减速器箱体之间设置第二传动轴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锥齿直交行星减速器中存在受力点集中,整体尺寸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速器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的锥齿直交行星减速器设计有一级锥齿轮转向(减速)段及二级行星减速段。锥齿分为小锥齿和大锥齿,小锥齿端与输入轴连接,大锥齿端与二级行星减速段连接。在加工此工件时,由于传动轴上安装大锥齿和太阳轮两段的直径尺寸相差较大,导致热处理后传动轴的太阳轮部分变弯,使两者不同心,虽然可以加以控制,但是产品的一致性受到影响,产品合格率也难以控制,对产品精度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此方案实施例装机多次测试结果显示,背隙波形图出现明显的较大值的波峰,直接体现传动轴上太阳轮段变弯的负面影响,同时增大了热处理加工的难度。另一方面,在现有的锥齿直交行星减速器中,输入轴和传动轴的锥齿轮副传动是侧面受力,而输入轴和传动轴均通过单个轴承支撑,受力点集中,锥齿处于悬臂状态,传动的稳定性差,传动轴的受力点集中在太阳轮上,连续工作状态下必定会影响到零件的寿命和精度;轴承作为唯一支点支撑锥齿轮,属于悬臂梁结构,若要保持传动的稳定性,就必须将轴承宽度加大,尽可能的加宽受力区域以减小负面影响,这样减速器整体轴向尺寸就增大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锥齿直交行星减速器中存在受力点集中,整体尺寸较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速器,该减速器对输入轴和传动轴的轴承进行设计,能有效提高产品精度,传动的稳定性,减小产品尺寸。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减速器,包括减速器箱体、输入轴和传动轴,所述输入轴位于减速器箱体内部的一端设有输入锥齿,所述传动轴位于减速器箱体内部的一端设有传动锥齿,所述输入锥齿与传动锥齿啮合,所述输入轴的轴干上设置第一输入轴承,第一输入轴承固定于减速器箱体内,所述传动轴的轴干上设置第一传动轴承,第一传动轴承固定于减速器箱体内,所述输入锥齿的端面与减速器箱体之间设置第二输入轴承和/或所述传动锥齿的端面与减速器箱体之间设置第二传动轴承,所述第二输入轴承连接减速器箱体和输入轴,所述第二传动轴承连接减速器箱体和传动轴。进一步的,所述传动轴包括锥齿段和太阳轮段,所述锥齿段直径大于太阳轮段,所述锥齿段的中心轴线上开有第一轴孔。进一步的,所述输入轴的中心轴线上开有第二轴孔。进一步的,所述输入锥齿的端面上设置第一支撑轴,所述减速器箱体上设置第一沉孔,所述第一支撑轴和第一沉孔均位于输入轴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一支撑轴设置于第二输入轴承的内圈,所述第二输入轴承的外圈安装于第一沉孔中。进一步的,所述输入锥齿的端面上设置第一沉孔,所述减速器箱体上设置第一支撑轴,所述第一支撑轴和第一沉孔均位于输入轴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一支撑轴设置于第二输入轴承的内圈,所述第二输入轴承的外圈安装于第一沉孔中。进一步的,所述传动锥齿的端面上设置第二支撑轴,所述减速器箱体上设置第二沉孔,所述第二支撑轴和第二沉孔均位于传动轴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支撑轴与第二传动轴承的内圈配合,所述第二传动轴承的外圈安装于第二沉孔中。进一步的,所述传动锥齿的端面上设置第二沉孔,所述减速器箱体上设置第二支撑轴,所述第二支撑轴和第二沉孔均位于传动轴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支撑轴与第二传动轴承的内圈配合,所述第二传动轴承的外圈安装于第二沉孔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入轴承的外部设置输入轴承端盖,所述输入轴承端盖与减速器箱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承外部设置传动轴承端盖,所述传动轴承端盖与减速器箱体螺纹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输入轴与输入锥齿连接的位置设置第一轴肩,所述第一输入轴承抵靠在第一轴肩上,所述传动轴与传动锥齿连接的位置设置第二轴肩,所述第一传动轴承抵靠在第二轴肩上。进一步的,所述减速器还包括行星减速段和输出轴,所述传动轴与输出轴通过行星减速段连接,所述行星减速段包括太阳轮、行星轮和输出盘,所述传动轴连接太阳轮,所述行星轮与太阳轮相互啮合,所述行星轮通过设置滚柱与输出盘连接,所述输出轴连接输出盘的轴线位置。本技术中,将输入轴和传动轴的单轴承的悬臂梁结构改为双轴承配合的简支梁结构,使得输入锥齿的两端和传动锥齿的两端均有轴承支承,形成2个支点,能够有效吸收由锥齿轮副传动产生的应力,改善受力区域,避免该应力对传动轴的太阳轮运行造成影响,增加了减速器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了传动精度,延长使用寿命;同时,由于双轴承的支撑作用,降低了对轴承的压力,可相应减小轴承宽度,从而减小减速器的轴向尺寸,有利于减速器的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减速器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减速器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优选的一种减速器的剖面示意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减速器箱体;11、第一沉孔;12、第二支撑轴;2、输入轴;21、输入锥齿;22、第一支撑轴;23、第二轴孔;24、开槽;25、第一轴肩;3、传动轴承;31、传动锥齿;32、第二沉孔;33、第一轴孔;34、第二轴肩;35、锥齿段;36、太阳轮段;41、第一传动轴承;42、第二传动轴承;43、传动轴承端盖;51、第一输入轴承;52、第二输入轴承;53、输入轴承端盖;6、行星减速段;61、太阳轮;62、行星轮;63、滚柱;64、输出轴承;65、滚针;66、输出端盖;67、内齿轮箱;68、输出盘;7、输出轴;8、输入法兰;9、固定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见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速器,包括减速器箱体1、输入轴2和传动轴3,所述输入轴2位于减速器箱体1内部的一端设有输入锥齿21,所述传动轴3位于减速器箱体1内部的一端设有传动锥齿31,所述输入锥齿21与传动锥齿31啮合,所述输入锥齿21和传动锥齿31均为伞状齿轮,所述输入锥齿21为小齿轮,传动锥齿31为大齿轮,输入锥齿21和传动锥齿31形成一个锥齿轮副,由输入轴2带动传动轴3进行旋转,具有减速和力矩转向的作用。所述输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器箱体、输入轴和传动轴,所述输入轴位于减速器箱体内部的一端设有输入锥齿,所述传动轴位于减速器箱体内部的一端设有传动锥齿,所述输入锥齿与传动锥齿啮合,所述输入轴的轴干上设置第一输入轴承,第一输入轴承固定于减速器箱体内,所述传动轴的轴干上设置第一传动轴承,第一传动轴承固定于减速器箱体内,所述输入锥齿的端面与减速器箱体之间设置第二输入轴承和/或所述传动锥齿的端面与减速器箱体之间设置第二传动轴承,所述第二输入轴承连接减速器箱体和输入轴,所述第二传动轴承连接减速器箱体和传动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器箱体、输入轴和传动轴,所述输
入轴位于减速器箱体内部的一端设有输入锥齿,所述传动轴位于减速器箱体内
部的一端设有传动锥齿,所述输入锥齿与传动锥齿啮合,所述输入轴的轴干上
设置第一输入轴承,第一输入轴承固定于减速器箱体内,所述传动轴的轴干上
设置第一传动轴承,第一传动轴承固定于减速器箱体内,所述输入锥齿的端面
与减速器箱体之间设置第二输入轴承和/或所述传动锥齿的端面与减速器箱体之
间设置第二传动轴承,所述第二输入轴承连接减速器箱体和输入轴,所述第二
传动轴承连接减速器箱体和传动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包括锥齿
段和太阳轮段,所述锥齿段直径大于太阳轮段,所述锥齿段的中心轴线上开有
第一轴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的中心轴
线上开有第二轴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锥齿的端面
上设置第一支撑轴,所述减速器箱体上设置第一沉孔,所述第一支撑轴和第一
沉孔均位于输入轴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一支撑轴设置于第二输入轴承的内圈,
所述第二输入轴承的外圈安装于第一沉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锥齿的端面
上设置第一沉孔,所述减速器箱体上设置第一支撑轴,所述第一支撑轴和第一
沉孔均位于输入轴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一支撑轴设置于第二输入轴承的内圈,
所述第二输入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晓龙汤海舰蒋琼艳陈慧玲谢卫周虎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