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75941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1 1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速机,其结构紧凑并且安装简单。该减速机以规定的转速比变换转速的方式传递来自马达的驱动力。该减速机包括:减速机主体,其具有用于实现所述转速比的齿轮系;输入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输入侧,来自马达的驱动力经由该输入单元传递到所述减速机主体的所述齿轮系;以及输出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输出侧,经所述齿轮系变换转速后的驱动力经由该输出单元输出到外部。所述输入单元设有输入连接部,该输入连接部用于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速机。
技术介绍
公知有一种在原动机和工作机或执行机构之间起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的减速机,详细而言,其利用齿轮系的传动比对速度进行变换,将马达、内燃机或其它动力源的高速运转的动力减速到所需的转速,并获得较大的转矩。作为一例,以往存在利用联轴器将马达的输出轴与减速机的输入轴相连接,从而将马达的动力向减速机传递的方式。另外,在以往的减速机-马达机构中,减速机和马达分别具有法兰,通过法兰之间的连接而将马达与减速机连接起来。在以往的减速机-马达机构中,因为使用了联轴器和法兰,导致减速机-马达机构整体的长度变长了,整体结构变得较大,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并且,在将马达安装于减速机时,需要安装的零件较多,安装作业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即是鉴于以上情况为背景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并且安装简单的减速机。本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减速机,其以规定的转速比变换转速的方式传递来自马达的驱动力,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机主体,其具有用于实现所述转速比的齿轮系;输入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输入侧,来自马达的驱动力经由该输入单元传递到所述减速机主体的所述齿轮系;以及输出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输出侧,经所述齿轮系变换转速后的驱动力经由该输出单元输出到外部,所述输入单元设有输入连接部,该输入连接部用于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连接。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输入单元设有输入连接部,该输入连接部用于与马达的输出轴连接。由此,省去了减速机的法兰等零件,减小了减速机-马达机构的轴向长度,实现了结构的紧凑化。并且,在安装作业时,将马达的输出轴与输入连接部连接起来即可,安装简单。本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的减速机的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单元具有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所述齿轮系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连接部为联轴器,能够通过该联轴器将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入轴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连接起来,所述减速机在其中央部不存在沿减速机主体中心轴线贯通的通孔。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对于传统的平行直接输入型减速机而言,将作为输入连接部的联轴器置于输入单元内,与以往将联轴器作为附件的情况相比,安装简单,并且结构紧凑。本技术的第3技术方案的减速机的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单元具有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所述齿轮系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连接部为联轴器,能够通过该联轴器将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入轴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连接起来,所述减速机在其中央部设有沿减速机主体中心轴线贯通的能够供线缆通过的贯通孔。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在第2技术方案的减速机的基础上,减速机在其中央部设有沿减速机主体中心轴线贯通的能够供线缆通过的贯通孔,由此,除具有与第2技术方案的减速机相同的效果之外,还具有方便线缆布线的效果。本技术的第4技术方案的减速机的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单元具有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所述齿轮系的旋转轴线垂直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连接部为联轴器,能够通过该联轴器将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入轴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连接起来,经由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入轴输入的驱动力借助方向转换部传递到所述减速机主体的所述齿轮系,所述减速机在其中央部不存在沿减速机主体中心轴线贯通的通孔。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采用了正交直接输入型减速机,与传统的平行直接输入型减速机相比,大幅减少了减速机-马达机构的轴向尺寸,能够设置在狭窄的场所。并且,将作为输入连接部的联轴器置于输入单元内,与以往将联轴器作为附件相比,安装简单,并且结构紧凑。本技术的第5技术方案的减速机的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单元具有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所述齿轮系的旋转轴线垂直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连接部为联轴器,能够通过该联轴器将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入轴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连接起来,经由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入轴输入的驱动力借助方向转换部传递到所述减速机主体的所述齿轮系,所述减速机主体在其中央部设有沿减速机主体中心轴线贯通的能够供线缆通过的通孔。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在第4技术方案的减速机的基础上,减速机在其中央部设有沿减速机主体中心轴线贯通的能够供线缆通过的贯通孔,由此,除具有与第4技术方案的减速机相同的效果之外,还具有方便线缆布线的效果。本技术的第6技术方案的减速机的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单元具有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所述齿轮系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连接部为形成在所述输入轴的皮带轮连接部,所述减速机在其中央部不存在沿减速机主体中心轴线贯通的通孔。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采用了传动输入型减速机,马达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变高。并且,在输入单元的输入轴的端部形成有皮带轮连接部,因此,在安装作业时,能够容易地利用同步带、皮带轮将马达的输出轴与输入单元的输入轴连接起来,安装简单。本技术的第7技术方案的减速机的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单元具有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所述齿轮系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连接部为形成在所述输入轴的皮带轮连接部,所述减速机在其中央部设有沿减速机主体中心轴线贯通的能够供线缆通过的通孔。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在第6技术方案的减速机的基础上,减速机在其中央部设有沿减速机主体中心轴线贯通的能够供线缆通过的贯通孔,由此,除具有与第6技术方案的减速机相同的效果之外,还具有方便线缆布线的效果。本技术的第8技术方案的减速机的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借助法兰和套筒安装于所述联轴器。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借助法兰和套筒将马达安装于联轴器,由此,借助相应规格法兰和套筒能够将输出轴轴径不同的马达安装于减速机,能够应对各种规格的马达。本技术的第9技术方案~第10技术方案的减速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减速机主体内填充有润滑脂。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能够利用润滑脂进行润滑,确保减速机各部件正常工作。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作为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减速机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表示作为本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减速机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表示作为本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的减速机3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表示作为本技术的第4实施方式的减速机4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表示作为本技术的第5实施方式的减速机5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表示作为本技术的第6实施方式的减速机6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2、3、4、5、6、减速机;7、马达;8、法兰;9、轴套;10、同步带;11、21、31、41、51、61、减速机主体;12、22、32、42、52、62、输入单元;13、23、33、43、53、63、输出单元;14、24、34、44、联轴器(输入连接部);54、64、皮带轮连接部(输入连接部);25、45、65、通孔;56、66、输入轴;17、皮带轮;71、输出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减速机进行说明。在图1中,示出了作为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平行直接输入型的减速机1。如图1所示,减速机1具有减速机主体11、输入单元12和输出单元13。减速机主体11在内部具有用于实现规定转速比的齿轮系(省略图示)。输入单元12设置于减速机主体11的输入侧,来自马达7的驱动力经由该输入单元12传递到减速机主体11的齿轮系。输出单元13设置于减速机主体11的输出侧,经减速机主体11的齿轮系变换转速后的驱动力经由该输出单元13输出到外部。在这里,平行直接输入型是指,马达7的输出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速机,其以规定的转速比变换转速的方式传递来自马达的驱动力,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机主体,其具有用于实现所述转速比的齿轮系;输入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输入侧,来自马达的驱动力经由该输入单元传递到所述减速机主体的所述齿轮系;以及输出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输出侧,经所述齿轮系变换转速后的驱动力经由该输出单元输出到外部,所述输入单元设有输入连接部,该输入连接部用于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速机,其以规定的转速比变换转速的方式传递来自马达的驱动力,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机主体,其具有用于实现所述转速比的齿轮系;输入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输入侧,来自马达的驱动力经由该输入单元传递到所述减速机主体的所述齿轮系;以及输出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输出侧,经所述齿轮系变换转速后的驱动力经由该输出单元输出到外部,所述输入单元设有输入连接部,该输入连接部用于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单元具有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所述齿轮系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连接部为联轴器,能够通过该联轴器将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入轴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连接起来,所述减速机在其中央部不存在沿减速机主体中心轴线贯通的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单元具有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所述齿轮系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连接部为联轴器,能够通过该联轴器将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入轴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连接起来,所述减速机在其中央部设有沿减速机主体中心轴线贯通的能够供线缆通过的贯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单元具有与所述减速机主体的所述齿轮系的旋转轴线垂直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连接部为联轴器,能够通过该联轴器将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入轴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连接起来,经由所述输入单元的输入轴输入的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俊介高桥昌宏岛田英史永原康平四十薰佐藤正隆
申请(专利权)人: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