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460594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4 1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使作用在具备8个传递单元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输入轴的轴承上的偏载荷降低或完全抵消。在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8个传递单元中,第1单元(A)和第1逆单元(A′)之间的轴向距离、第4单元(D)和第4逆单元(D′)之间的轴向距离都是p,第2单元(B)和第2逆单元(B′)之间的轴向距离、第3单元(C)和第3逆单元(C′)之间的轴向距离都是q,距离p和距离q满足1<q/p<(2sin67.5゜-sin22.5゜)/sin22.5゜的关系,因此,通过各传递单元(14)使得作用在第1、第2轴承(22、21)上的偏载荷相互抵消,从而能够降低振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将与驱动源连接的输入轴的旋转传递至与驱动轮连接的输出轴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具备沿轴向并排配置的8个传递单元。
技术介绍
在具备沿轴向并排配置的多个传递单元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中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偏心盘在输入轴的周围以互不相同的相位进行偏心旋转,因此周期性的偏载荷会施加于对输入轴的两端部进行支承的轴承,成为振动的原因。从多个传递单元作用在对输入轴的两端部进行支承的轴承上的总的偏载荷对应于轴承与各传递单元之间的距离、和各传递单元的偏心盘的相位而发生变化,因此,如果对应于多个传递单元在轴向上的位置适当地确定偏心盘的相位,则可以认为还存在降低作用在轴承上的总的偏载荷的余地。因此,本申请人已经通过下述专利文献1、2提出了这样的方案:在沿轴向等间隔地并排配置有相位分别相差60°的6个传递单元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中,通过沿输入轴的轴向以规定的顺序配置6个传递单元,使从各传递单元作用在对输入轴的轴向两端部进行支承的轴承上的偏载荷完全抵消,从而降低振动。专利文献1:WO2014042018专利文献2:WO2014084067可是,在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沿轴向等间隔地具备相位分别相差45°的8个传递单元的情况下,根据专利文献1、2记载的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无法使作用在输入轴的轴承上的偏载荷完全抵消。但是,本申请人发现:在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相位分别相差45°的8个传递单元的情况下,通过沿轴向以规定的顺序配置8个传递单元,并且将8个传递单元的轴向间隔设定为规定的间隔,能够使作用在输入轴的轴承上的偏载荷降低或完全抵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作用在具备8个传递单元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输入轴的轴承上的偏载荷降低或完全抵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将与驱动源连接的输入轴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轴的8个传递单元并排配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之间,所述输入轴的轴向一端侧由第1轴承支承,所述输入轴的轴向另一端侧由第2轴承支承,所述传递单元分别具备:输入侧支点,其与所述输入轴一起进行偏心旋转;单向离合器,其与所述输出轴连接;输出侧支点,其被设置在所述单向离合器的外部件上;以及连杆,其两端与所述输入侧支点和所述输出侧支点连接,并进行往复运动,所述8个传递单元的所述8个输入侧支点相对于所述输入轴的轴线的偏心量相同,所述8个输入侧支点以45°的相位差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8个传递单元由下述单元构成:第1单元;第1逆单元,其被配置在比所述第1单元靠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且相位与该第1单元相反;第2单元;第2逆单元,其被配置在比所述第2单元靠所述一端侧的位置,且相位与该第2单元相反;第3单元;第3逆单元,其被配置在比所述第3单元靠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且相位与该第3单元相反;第4单元;以及第4逆单元,其被配置在比所述第4单元靠所述一端侧的位置,且相位与该第4单元相反,所述第1单元与所述第1逆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和所述第4单元与所述第4逆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都是p,所述第2单元与所述第2逆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和所述第3单元与所述第3逆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都是q,所述距离p和所述距离q满足1<q/p<(2sin67.5゜-sin22.5゜)/sin22.5゜的关系。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距离p和所述距离q满足q/p=sin67.5゜/sin22.5゜的关系。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在将所述8个传递单元从轴向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依次作为#1单元、#2单元、#3单元、#4单元、#5单元、#6单元、#7单元、#8单元时,所述第1单元相当于所述#1单元,所述第2单元相当于所述#6单元,所述第3单元相当于所述#3单元,所述第4单元相当于所述#8单元,所述第1逆单元相当于所述#2单元,所述第2逆单元相当于所述#4单元,所述第3逆单元相当于所述#5单元,所述第4逆单元相当于所述#7单元,所述#2单元和所述#3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所述#3单元和所述#4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所述#5单元和所述#6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以及所述#6单元和所述#7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与所述距离p一致。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在将所述8个传递单元从轴向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依次作为#1单元、#2单元、#3单元、#4单元、#5单元、#6单元、#7单元、#8单元时,所述第1单元相当于所述#1单元,所述第2单元相当于所述#5单元,所述第3单元相当于所述#4单元,所述第4单元相当于所述#8单元,所述第1逆单元相当于所述#2单元,所述第2逆单元相当于所述#3单元,所述第3逆单元相当于所述#6单元,所述第4逆单元相当于所述#7单元,所述#2单元和所述#3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所述#3单元和所述#4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所述#5单元和所述#6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以及所述#6单元和所述#7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与所述距离p一致。并且,实施方式的偏心盘19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输入侧支点,实施方式的销37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输出侧支点,实施方式的发动机P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驱动源。根据技术方案1的结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8个传递单元的8个输入侧支点相对于输入轴的轴线的偏心量相同,并且,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8个传递单元的8个输入侧支点以45°的相位差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8个传递单元中,第1单元和第1逆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第4单元和第4逆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都是p,第2单元和第2逆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第3单元和第3逆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都是q,距离p和距离q满足1<q/p<(2sin67.5゜-sin22.5゜)/sin22.5゜的关系,因此,通过各传递单元使得作用在第1、第2轴承上的偏载荷相互抵消,从而能够降低振动。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结构,距离p和距离q满足q/p=sin67.5゜/sin22.5゜的关系,因此,通过各传递单元使得作用在第1轴承和第2轴承上的偏载荷完全抵消,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振动。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结构,为了使在第1轴承和第2轴承上产生的偏载荷完全抵消,需要使#1单元和#2单元之间的轴向距离、#7单元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将与驱动源(P)连接的输入轴(12)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轴(13)的8个传递单元(14)并排配置在所述输入轴(12)和所述输出轴(13)之间,所述输入轴(12)的轴向一端侧由第1轴承(22)支承,所述输入轴(12)的轴向另一端侧由第2轴承(21)支承,所述传递单元(14)分别具备:输入侧支点(19),其与所述输入轴(12)一起进行偏心旋转;单向离合器(36),其与所述输出轴(13)连接;输出侧支点(37),其被设置在所述单向离合器(36)的外部件(38)上;以及连杆(33),其两端与所述输入侧支点(19)和所述输出侧支点(37)连接,并进行往复运动,所述8个传递单元(14)的所述8个输入侧支点(19)相对于所述输入轴(12)的轴线(L)的偏心量(ε)相同,所述8个输入侧支点(19)以45°的相位差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8个传递单元(14)由下述单元构成:第1单元(A);第1逆单元(A′),其被配置在比所述第1单元(A)靠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且相位与该第1单元(A)相反;第2单元(B);第2逆单元(B′),其被配置在比所述第2单元(B)靠所述一端侧的位置,且相位与该第2单元(B)相反;第3单元(C);第3逆单元(C′),其被配置在比所述第3单元(C)靠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且相位与该第3单元(C)相反;第4单元(D);以及第4逆单元(D′),其被配置在比所述第4单元(D)靠所述一端侧的位置,且相位与该第4单元(D)相反,所述第1单元(A)与所述第1逆单元(A′)之间的轴向距离、和所述第4单元(D)与所述第4逆单元(D′)之间的轴向距离都是p,所述第2单元(B)与所述第2逆单元(B′)之间的轴向距离、和所述第3单元(C)与所述第3逆单元(C′)之间的轴向距离都是q,所述距离p和所述距离q满足1<q/p<(2sin67.5゜‑sin22.5゜)/sin22.5゜的关系。...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1.28 JP 2015-0139831.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将与驱动源(P)连接的输入轴(12)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轴(13)的8个传递单
元(14)并排配置在所述输入轴(12)和所述输出轴(13)之间,
所述输入轴(12)的轴向一端侧由第1轴承(22)支承,所述输入轴(12)的轴
向另一端侧由第2轴承(21)支承,
所述传递单元(14)分别具备:
输入侧支点(19),其与所述输入轴(12)一起进行偏心旋转;
单向离合器(36),其与所述输出轴(13)连接;
输出侧支点(37),其被设置在所述单向离合器(36)的外部件(38)上;以及
连杆(33),其两端与所述输入侧支点(19)和所述输出侧支点(37)连接,并
进行往复运动,
所述8个传递单元(14)的所述8个输入侧支点(19)相对于所述输入轴(12)
的轴线(L)的偏心量(ε)相同,所述8个输入侧支点(19)以45°的相位差沿周向
等间隔地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8个传递单元(14)由下述单元构成:
第1单元(A);
第1逆单元(A′),其被配置在比所述第1单元(A)靠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
且相位与该第1单元(A)相反;
第2单元(B);
第2逆单元(B′),其被配置在比所述第2单元(B)靠所述一端侧的位置,且相
位与该第2单元(B)相反;
第3单元(C);
第3逆单元(C′),其被配置在比所述第3单元(C)靠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且
相位与该第3单元(C)相反;
第4单元(D);以及
第4逆单元(D′),其被配置在比所述第4单元(D)靠所述一端侧的位置,且
相位与该第4单元(D)相反,
所述第1单元(A)与所述第1逆单元(A′)之间的轴向距离、和所述第4单元
(D)与所述第4逆单元(D′)之间的轴向距离都是p,所述第2单元(B)与所述第
2逆单元(B′)之间的轴向距离、和所述第3单元(C)与所述第3逆单元(C′)之
间的轴向距离都是q...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村优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