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39409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3 13:22
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能够提高头管周围的刚性且实现小型化、轻量化及成本的削减,另外,能够简化利用车座导轨对部件进行支承时的支承结构。车座导轨(24)从侧面看向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其前端在比主框架(22)靠近上方的位置与头管(21)连接,并且主框架(22)从头管(21)朝向枢轴板(23)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左右一对后框架(26)从枢轴板(23)向车座导轨(24)直线状地延伸,后框架(26)的后端在设置于车座(62)的脚部(89)所抵接的车座导轨(24)的车座支承位置附近与车座导轨(24)连接,由主框架(22)、车座导轨(24)及后框架(26)围成的空间(63)从侧面看是大致倒三角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构成车体框架的框架部件的接合部进行改良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公知使车座导轨从主框架的中途向斜后上方延伸的车体框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685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体框架中,例如,负荷从路面经由前轮及前叉传递到头管,因此需要提高头管周围的刚性。但是,如果仅仅为了提高车体框架的刚性而增大头管、主框架的外形、壁厚,则车体框架会变大,重量也会增加。另外,也伴随着车体框架的成本上升。另外,在车座导轨向后上方倾斜,利用车座导轨支承燃料箱、收纳箱、车座的情况下,在车座导轨的前侧和后侧设置该支承部时,需要在前侧的支承部和后侧的支承部使高度不同,或者,需要在所支承的燃料箱、收纳箱、车座的前后使高度不同,结构变得复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能够提高头管周围的刚性且实现小型化、轻量化及成本的削减,另外,能够简化利用车座导轨对部件进行支承时的支承结构。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具备:主框架(22),其从头管(21)向后下方延伸;枢轴板(23),其从该主框架(22)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后框架(26),其从该枢轴板(23)的上部向后上方延伸;左右一对车座导轨(24),其支承车座(62);该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车座导轨(24)从侧面看向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其前端在比所述主框架(22)靠近上方的位置与所述头管(21)连接,所述主框架(22)从所述头管(21)朝向所述枢轴板(23)直线状地延伸,并且,所述左右一对后框架(26)从所述枢轴板(23)向所述车座导轨(24)直线状地延伸,所述后框架(26)的后端在设置于所述车座(62)的脚部(89)所抵接的所述车座导轨(24)的车座支承位置(24h)附近与所述车座导轨(24)连接,由所述主框架(22)、所述车座导轨(24)及所述后框架(26)围成的空间(63)从侧面看是大致倒三角形状。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所述车座导轨(24)的前端设有与所述车座导轨(24)和所述头管(21)分别接合的加强部件(84)。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所述加强部件(84)具备燃料箱支承部(84e),所述车座导轨(24)支承燃料箱(61)。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所述主框架(22)的前端设有与所述头管(21)和所述主框架(22)分别接合的第一角板(81)。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所述车座导轨(24)的所述车座支承位置(24h)附近设有与所述车座导轨(24)和所述后框架(26)分别接合的第二角板(94)。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所述第二角板(94)安装有对后缓冲单元(69)进行支承的横梁构件(68)。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所述横梁构件(68)在中央部为中空的筒状,两端部为实心,在所述两端部,对所述后缓冲单元(69)进行支承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枢轴板(23)与所述后框架(26)的连接部的附近,可以具备与所述主框架(22)后端和所述后框架(26)分别接合的第三角板(93)。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所述车座导轨(24)由从所述头管(21)向后下方与所述主框架(22)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前直线部(24a)、从该前直线部(24a)的后端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的中间直线部(24b)、从该中间直线部(24a)的后端在所述后框架(26)的大致延长线上向后上方延伸的后直线部(24c)构成。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所述枢轴板(23)经由枢轴(52)能够摆动地支承摇臂(16),所述摇臂(16)在后端对后轮(17)进行支承。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所述主框架(22)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14),所述发动机(14)支承于所述主框架(22)和所述枢轴板(23)。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具备:主框架(242),其从头管(241)向后下方延伸;枢轴板(243),其从该主框架(242)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后框架(246),其从该枢轴板(243)的上部向后上方延伸;左右一对车座导轨(244),其支承车座(62);该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车座导轨(244)从侧面看向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其前端与所述主框架(242)连接,所述主框架(242)从所述头管(241)朝向所述枢轴板(243)直线状地延伸,并且,所述左右一对后框架(246)从所述枢轴板(243)向所述车座导轨(244)直线状地延伸,所述后框架(246)的后端在设置于所述车座(62)的脚部(89)所抵接的所述车座导轨(244)的车座支承位置(244h)附近与所述车座导轨(244)连接,由所述主框架(242)、所述车座导轨(244)及所述后框架(246)围成的空间(248)从侧面看是大致倒三角形状。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车座导轨从侧面看向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其前端在比主框架靠近上方的位置与头管连接,主框架从头管朝向枢轴板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左右一对后框架从枢轴板向车座导轨直线状地延伸,后框架的后端在设置于车座的脚部所抵接的车座导轨的车座支承位置附近与车座导轨连接,由主框架、车座导轨及后框架围成的空间从侧面看是大致倒三角形状,因此除了主框架之外也将车座导轨连接于头管,能够提高头管周围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头管、主框架、车座导轨的外形、壁厚,实现车体框架的小型化、轻量化。另外,通过使主框架、车座导轨及后框架分别为直线状,能够制成直线部尽可能多的车体框架结构。因此,能够实现简单的车体框架结构,抑制弯折加工的成本,制成廉价的车体框架。此外,通过将车座导轨的前端连接于头管,与以往相比能够更为水平地配置车座导轨。因此,在车座导轨中,能够使对燃料箱、车座进行支承的支承结构简化,能够削减成本。此外,从头管的正后方形成有大的大致倒三角形状的空间,因此能够将更多的部件、大型部件收纳在空间内,并且利用车体框架保护收纳部品。另外,车座导轨的前端设有与车座导轨和头管分别接合的加强部件,因此利用加强部件能够提高头管与车座导轨的连接部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头管及车座导轨的外形、壁厚,实现车体框架的小型化、轻量化。另外,加强部件具备燃料箱支承部,车座导轨对燃料箱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具备:主框架(22),其从头管(21)向后下方延伸;枢轴板(23),其从该主框架(22)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后框架(26),其从该枢轴板(23)的上部向后上方延伸;左右一对车座导轨(24),其支承车座(62);该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车座导轨(24)从侧面看向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其前端在比所述主框架(22)靠近上方的位置与所述头管(21)连接,所述主框架(22)从所述头管(21)朝向所述枢轴板(23)直线状地延伸,并且,所述左右一对后框架(26)从所述枢轴板(23)向所述车座导轨(24)直线状地延伸,所述后框架(26)的后端在设置于所述车座(62)的脚部(89)所抵接的所述车座导轨(24)的车座支承位置(24h)附近与所述车座导轨(24)连接,由所述主框架(22)、所述车座导轨(24)及所述后框架(26)围成的空间(63)从侧面看是大致倒三角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具备:
主框架(22),其从头管(21)向后下方延伸;枢轴板(23),其从该主
框架(22)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后框架(26),其从该枢轴板(23)
的上部向后上方延伸;左右一对车座导轨(24),其支承车座(62);
该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车座导轨(24)从侧面看向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其前端在比所
述主框架(22)靠近上方的位置与所述头管(21)连接,所述主框架(22)
从所述头管(21)朝向所述枢轴板(23)直线状地延伸,并且,所述左右一
对后框架(26)从所述枢轴板(23)向所述车座导轨(24)直线状地延伸,
所述后框架(26)的后端在设置于所述车座(62)的脚部(89)所抵接的所
述车座导轨(24)的车座支承位置(24h)附近与所述车座导轨(24)连接,
由所述主框架(22)、所述车座导轨(24)及所述后框架(26)围成的空间
(63)从侧面看是大致倒三角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座导轨(24)的前端设有与所述车座导轨(24)和所述头管(21)
分别接合的加强部件(8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84)具备燃料箱支承部(84e),所述车座导轨(24)支
承燃料箱(6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22)的前端设有与所述头管(21)和所述主框架(22)分
别接合的第一角板(8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座导轨(24)的所述车座支承位置(24h)附近设有与所述车
座导轨(24)和所述后框架(26)分别接合的第二角板(9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角板(94)安装有对后缓冲单元(69)进行支承的横梁构件(6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构件(68)在中央部为中空的筒状,两端部为实心,在所述两
端部,对所述后缓冲单元(69)进行支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田英喜箕轮和也P纳瓦庞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