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33627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6 1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发生后方碰撞时配置于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的横梁脱落的车辆后部构造。该车辆后部构造位于座椅靠背与行李厢空间之间,其中,该车辆后部构造包括:第1横梁,其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并向斜后上方倾斜;以及固定用构件;固定用构件具有:接合部,其接合于第1横梁的端部;第1板,其从接合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弯曲并向后方延伸;以及第2板,其从第1板的后端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固定于车身;从穿过向车身固定第2板的固定部位的直线与第2板的上边之间的第1交点经由第1板的上边到达接合部的第1路径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从直线与第2板的下边之间的第2交点经由第1板的下边到达接合部的第2路径的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位于车辆的座椅靠背与座椅靠背后侧的行李厢空间之间的车辆后部构造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车辆中,行李厢空间、即车上行李空间(luggagespace)例如位于后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后侧。在这种车辆中,在发生后方碰撞时,行李厢空间的行李向车辆前侧移动,而存在与座椅靠背接触,并对座椅靠背施加较大的载荷的可能性。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在车辆的座椅靠背与座椅靠背后侧的行李厢空间之间配置了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安全区(日文:安全ブロック)的车辆后部构造。安全区包括在整个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和从突出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向下方弯曲的侧端部。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利用螺栓等将安全区的侧端部的下部结合在形成车辆地板面的后地板的上表面上,从而形成了包括安全区和后地板的闭合截面。另外,在后地板的下表面上,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时安全区所重叠的位置设置有朝向下方突出的辅助加强材料。在专利文献1中,即使在发生后方碰撞时等行李向车辆前侧移动,也能利用安全区的突出部防止行李滑入车厢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5298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造中,在发生后方碰撞时等,根据行李的尺寸,也可能有行李越过安全区的突出部滑入车厢内的情况。因此,作为一例,考虑有在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且是后地板的上方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横梁的构造。在此,横梁与座椅靠背相面对地朝向斜后上方倾斜配置。但是,在该构造中,为了经受住来自行李的冲击载荷,需要借助设于车身的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大型的托架将横梁安装在车身上。因此,在该构造中,需要大型的托架,存在车身的重量、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另外,也考虑有在座椅靠背的后侧使横跨车辆宽度方向的管等构件交叉地安装于车身的结构或提高座椅靠背自身的强度的结构,但是无论哪一种结构都增加了车身的重量、成本。因此,考虑有不使用托架、而是将横梁直接接合于车身的结构。但是,在该情况下,若在发生后方碰撞时等行李厢空间的行李向车辆前侧移动,则行李最初接触向斜后上方倾斜的横梁的上缘。于是,载荷集中于横梁的上缘,在横梁与车身之间的接合部位中的接合部位的上部产生焊接剥离,存在横梁脱落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鉴于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发生后方碰撞时配置于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的横梁脱落的车辆后部构造。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构造的代表性的结构如下: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车辆后部构造位于车辆的座椅靠背与座椅靠背后侧的行李厢空间之间,该车辆后部构造包括:第1横梁,其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并向斜后上方倾斜;以及固定用构件,其分别接合于第1横梁的两端部,并固定于车身;固定用构件具有:接合部,其重叠接合于第1横梁的端部;第1板,其从接合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弯曲并向后方延伸;以及第2板,其从第1板的后端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固定于车身;第2板与第1横梁不平行,穿过将第2板固定于车身的固定部位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直线与第2板的上边相交形成第1交点且从该第1交点经过第1板的上边到接合部为第1路径,以及直线与第2板的下边相交形成第2交点且从该第2交点经过第1板的下边到接合部为第2路径,第1路径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2路径的长度。在此,若在发生车辆的后方碰撞时,行李厢空间的行李向车辆前侧移动,则行李最初接触向斜后上方倾斜的第1横梁的上缘。因此,载荷集中于第1横梁的上缘,载荷输入到固定用构件的接合部。在上述结构中,在固定用构件中,从第2板的上边的第1交点到接合部为第1路径,从第2板的下边的第2交点到接合部为第2路径,第1路径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2路径的长度。因此,在载荷输入到接合部,固定用构件发生变形的情况下,固定用构件的上部的伸长量大于或等于下部的伸长量。因而,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向接合部输入的输入载荷不仅向接合部的上部分散也向下部分散来吸收冲击,因此能够防止第1横梁与固定用构件之间的接合部脱落。较佳的是,上述固定用构件的板厚大于第1横梁的板厚。由此,仅接合于第1横梁的端部的固定用构件的板厚较大,因此能够减少第1横梁的重量。较佳的是,上述固定部位包括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固定点,上侧的固定点位于比下侧的固定点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由此,固定用构件的上部的第1路径的长度比下部的第2路径的长度大。因此,易于改变第1板和第2板的形状,易于与座椅靠背相面对地倾斜配置第1横梁。较佳的是,上述车辆后部构造还包括:两个纵构件,两个纵构件分别在固定部位被固定到固定用构件;以及第2横梁,其接合于形成车辆地板面的后地板的下侧,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第1横梁与两个纵构件和第2横梁一起形成框形状。由此,利用包括第1横梁、两个纵构件以及第2横梁的框形状,能够充分地支承装载于行李厢空间内的行李的载荷。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发生后方碰撞时配置于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的横梁脱落的车辆后部构造。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图。图2是图1的(b)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意性表示图2的车辆后部构造的一部分的图。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车辆后部构造;102…后地板;104…座椅靠背;106…后地板中央板;108…后地板前板;110…后地板后板;112…行李;114…行李厢空间;116…第1横梁;118…第2横梁;120;122…固定用构件;124…纵构件;130…接合部;132…第1板;134…第2板;140…固定部位;144…分区板;146…分区侧板;148…车轮罩内板;150…后支柱内前加强件;152…车轮罩内下角撑板;154、156…上边;158a、158b、158c…孔部;160、162…下边;164…上缘;B…直线;C…第1交点;E…第2交点;La…第1路径;Lb…第2路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添加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不过是用于容易理解专利技术的例示,除了特别事先说明的情况以外,并不是限定本专利技术。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的部件,通过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而且与本专利技术没有直接关系的部件省略了图示。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图。图1的(a)是以省略了车辆的后座椅的状态从斜前方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后部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车辆后部构造位于车辆的座椅靠背与座椅靠背后侧的行李厢空间之间,该车辆后部构造包括:第1横梁,其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并向斜后上方倾斜;以及固定用构件,其分别接合于第1横梁的两端部,并固定于车身;所述固定用构件具有:接合部,其重叠接合于第1横梁的端部;第1板,其从所述接合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弯曲并向后方延伸;以及第2板,其从第1板的后端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固定于车身;第2板与第1横梁不平行,穿过将第2板固定于车身的固定部位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直线与第2板的上边相交形成第1交点且从该第1交点经过第1板的上边到所述接合部为第1路径,以及所述直线与第2板的下边相交形成第2交点且从该第2交点经过第1板的下边到所述接合部为第2路径,所述第1路径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2路径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9.26 JP 2014-1959741.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后部构造位于车辆的座椅靠背与座椅靠背后侧的行李厢空间之
间,
该车辆后部构造包括:
第1横梁,其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并向斜后上方倾斜;以及
固定用构件,其分别接合于第1横梁的两端部,并固定于车身;
所述固定用构件具有:
接合部,其重叠接合于第1横梁的端部;
第1板,其从所述接合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弯曲并向后方延伸;以

第2板,其从第1板的后端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固定于车
身;
第2板与第1横梁不平行,
穿过将第2板固定于车身的固定部位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直线与第2
板的上边相交形成第1交点且从该第1交点经过第1板的上边到所述接合部为
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田宗信进藤大介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