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633208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1 11:55
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后悬架系统包括后轴节总成、后下摆臂总成、后减震器总成、后上摆臂总成、后纵臂总成及后前束调节杆总成,后减震器总的下端与后轴节总成相连,后减震器总成的上端与车辆的车身纵梁相连,后悬架系统安装于车辆上时,后减震器总成与后轴节总成的安装位置相比于后下摆臂总成与后轴节总成的安装位置更靠近车辆的前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后减震器总成的安装位置设置于后下摆臂总成的安装位置的前方,可以在设计后下摆臂总成时不再为后减震器总成的布设预留空间,减少了后悬架系统对空间的需求,增大了乘员舱的空间,在保持后悬架系统操作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的后悬架系统是底盘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悬架系统不但影响底盘操作的稳定性及平顺性,同时也影响车身布置设计及人机布置设计。对于一些布设有第三排座椅的 SUV(Sport Utility Vehicle,运动型多用途汽车)或 MPV(mult1-Purpose Vehicles,多用途汽车)而言,第三排座椅的布设会对第三排的人机空间提出较高的设计要求,而后悬架系统由于其位置在车辆的X方向(即车辆的长度方向)上与第三排座椅的位置基本相同,因此后悬架系统的布设同样会受到第三排座椅的影响。增加第三排座椅时,人机空间的高要求会限制后悬架在Y向(即车辆的宽度方向)及Z向(即车辆的高度方向)的空间。图1为现有技术中扭梁式后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麦弗逊式后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SUV及MPV上的后悬架多采用扭梁式或麦弗逊式悬架系统,在上述的系统中为了满足后悬架系统上减震器总成的布设,追求较高的后悬架性能,后悬架系统在车辆的Y向及Z向上需要较大的空间,这就影响了 SUV及MPV等车辆上第三排乘员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该后悬架系统可以减少对布设空间的需求,增加乘员舱的空间,在保持后悬架系统操作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乘员的舒适性。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包括后轴节总成、后下摆臂总成、后减震器总成、后上摆臂总成、后纵臂总成及后前束调节杆总成;所述后下摆臂总成、所述后上摆臂总成及所述后前束调节杆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相连,另一端与车辆的副车架相连;所述后纵臂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相连,另一端与车辆的车身纵梁相连;所述后减震器总成的下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相连,所述后减震器总成的上端与车辆的车身纵梁相连,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后减震器总成位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的前方。进一步地,所述后减震器总成的下端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相连,所述后减震器总成的上端通过第二螺栓与车身纵梁相连,所述后减震器总成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的安装点低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的上表面。进一步地,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后减震器总成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的安装点位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的安装点及所述后前束调节杆总成与所述后轴节总成的安装点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后悬架系统还包括后弹簧总成,所述后弹簧总成与所述后减震器总成分离,所述后弹簧总成安装在所述后下摆臂总成上。进一步地,所述后下摆臂总成上对应于所述后弹簧总成的区域的厚度大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靠近车辆的副车架一端的厚度。进一步地,所述后悬架系统还包括后稳定杆总成,所述后稳定杆总成包括转动球销、稳定杆拉杆及后稳定杆,所述稳定杆拉杆通过所述转动球销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相连,所述后稳定杆通过轴套与所述稳定杆拉杆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后减震器总成为普通减震器或自调节减震器。 进一步地,所述后减震器总成为普通减震器或自增力减震器。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具有后悬架系统,所述后悬架系统为本技术提供的任意一项后悬架系统。进一步地,上述车辆为SUV或MPV。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将后减震器总成的安装位置设置于后下摆臂总成的安装位置的前方,可以在设计后下摆臂总成时不再为后减震器总成的布设预留空间,减少了后悬架系统对布设空间的需求,增大了乘员舱的空间,在保持后悬架系统操作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乘员的舒适性。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扭梁式后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麦弗逊式后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后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后悬架系统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的后悬架系统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下。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车辆后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后悬架系统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的后悬架系统的俯视图,如图3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车辆后悬架系统能够减少自身对布设空间的需求,增加乘员舱的空间。该后悬架系统包括后轴节总成10、后下摆臂总成20、后减震器总成30、后上摆臂总成40、后纵臂总成50及后前束调节杆总成60。上述的后下摆臂总成20、后上摆臂总成40及后前束调节杆总成60上靠近后轴节总成10的一端通过衬套71与后轴节总成10相连,远离后轴节总成10的另一端通过另一衬套71与车辆的副车架(图未示)相连。后纵臂总成50上靠近后轴节总成10的一端通过螺栓(图未示)与后轴节总成10相连,远离后轴节总成10的另一端通过衬套71与车辆的车身纵梁(图未示)相连,后减震器总成30的下端与后轴节总成10相连,后减震器总成30的上端与车辆的车身纵梁相连。如图5所示,当后悬架系统安装于车辆上时,在车辆的长度方向(X方向)上,后减震器总成30位于后下摆臂总成20的前方。换句话说,假定后下摆臂总成20与后轴节总成10的安装点为A,后减震器总成30与后轴节总成10的安装点为B,则安装点B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位于安装点A的前方,即安装点B比安装点A更靠近车辆的前方(图5中X方向即车辆的长度方向)。在本技术中,后减震器总成30不再是安装在后下摆臂总成20上,而是安装在后轴节总成10上,且后减震器总成30在后轴节总成10上的安装位置(安装点B)相比于后下摆臂总成20在后轴节总成10上的安装位置(安装点A)更靠近车辆的前方,故在设计后下摆臂总成20时不用再为后减震器总成30的布设及安装预留空间,减少了后悬架系统在车辆的Y方向上(即车辆的宽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而后下摆臂总成20在靠向车辆的副车架一侧由于不需预留安装后减震器总成30的空间,节省下的空间可以用来扩容乘员舱,因此就可以增大乘员舱的空间,在保持后悬架系统操作稳定性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轴节总成(10)、后下摆臂总成(20)、后减震器总成(30)、后上摆臂总成(40)、后纵臂总成(50)及后前束调节杆总成(60);所述后下摆臂总成(20)、所述后上摆臂总成(40)及所述后前束调节杆总成(60)的一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10)相连,另一端与车辆的副车架相连;所述后纵臂总成(50)的一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10)相连,另一端与车辆的车身纵梁相连;所述后减震器总成(30)的下端与所述后轴节总成(10)相连,所述后减震器总成(30)的上端与车辆的车身纵梁相连,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后减震器总成(30)位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20)的前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弓振鹏郭超王彧王黎明郑作民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