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罩铰链结构及行人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601013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5 1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罩铰链结构及行人保护装置,该发动机罩铰链结构包括发动机罩、铰链、预紧弹簧、挡块、连杆、动力装置和基座,所述铰链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的下表面,所述预紧弹簧设置在所述铰链上形成的弧形凹槽中,所述挡块置于所述弧形凹槽的槽底端并支撑所述预紧弹簧的下端,所述预紧弹簧的上端抵顶在所述弧形凹槽的槽顶端,所述连杆的中部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挡块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固定在车身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罩铰链结构,在行人接触冲击发动机罩压溃时,压缩的预紧弹簧能够吸收行人的冲击强度,进一步减小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罩
,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罩铰链结构及行人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申请号为CN201220656269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行人保护的自动复原式发动机罩弹升系统,其中抬升发动机罩的抬升机构包括发动机罩、抬升器、发动机罩铰链、铰链转轴、锁扣导杆及锁扣本体。抬升器两端分别铰接到车身和发动机罩铰链上,同时发动机罩铰链可以在铰链转轴的引导下做圆弧运动,锁扣导杆可以沿着锁扣本体滑动,因此在抬升器推动下,发动机罩可以向后上方升起;同样发动机罩也可以在抬升器拉动下向下方降低,实现复位。申请号为CN201210049371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有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弹起装置,采用双摇杆式发动机罩弹起机构,包括基座、储能套筒、摇杆、连杆、上铰链、扭力弹簧、触发机构和预压力机构;基座安装在发动机舱侧围上,上铰链与发动机罩相连。参见CN201210049371的说明书附图,正常情况时,摇杆绕基座的旋转中心(第一转轴)、储能套筒绕基座的旋转中心(第二转轴)、摇杆和储能套筒的销三者共面,扭力弹簧、储能套筒都处于储能状态;当碰撞不可避免时,摇杆在扭力弹簧、储能套筒恢复自由状态的过程中绕第一转轴旋转,通过连杆、上铰链带动发动机罩绕前端锁扣旋转,从而实现发动机卓后端的弹起。CN201220656269中的自动复原式发动机罩弹升系统,需要与发动机罩锁扣联合作用达到抬升效果,抬升器与发动机罩铰链一端需要固结,结构复杂,可靠性差。CN201210049371中的有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弹起装置,发动机罩在抬升初期,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储能套筒的销三者共面,存在死点,储能套筒可能无法顺利伸展,同时发动机罩抬升后,位置固定,与行人碰撞接触冲击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发动机罩铰链结构,在发动机罩抬升后,位置固定,与行人碰撞接触冲击较大的缺陷,提供一种发动机罩铰链结构。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发动机罩铰链结构,包括发动机罩、铰链、预紧弹簧、挡块、连杆、动力装置和基座,所述铰链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的下表面,所述预紧弹簧设置在所述铰链上形成的弧形凹槽中,所述挡块置于所述弧形凹槽的槽底端并支撑所述预紧弹簧的下端,所述预紧弹簧的上端抵顶在所述弧形凹槽的槽顶端,所述连杆的中部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挡块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固定在车身上。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的中部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挡块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基座的安装面呈一锐角。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装置为气体发生器。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尾端通过第一销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推杆通过第二销与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在初始状态下抵靠在所述连杆上侧的止挡块。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底板平行于所述基座的安装面设置,所述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垂直于所述底板,所述止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上。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的中部与所述基座的第一侧板转动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固定在所述基座的第二侧板上,所述基座的底板固定在车身上。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罩铰链结构还包括用于将所述预紧弹簧限制在所述弧形凹槽中的限位结构。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弧形凹槽一侧的两个止挡凸起以及设置在所述弧形凹槽另一侧且与所述铰链可分离的两个挡板,所述两个止挡凸起之间的距离及两个挡板之间的距离均小于所述预紧弹簧的直径。根据本技术的发动机罩铰链结构,正常使用时,通过预紧弹簧的预紧力限制挡在弧形凹槽内的滑动,当发生行人碰撞时,动力装置推动连杆使其绕基座旋转带动滑块在弧形凹槽内向上滑动并压缩预紧弹簧,预紧弹簧的上端抵顶弧形凹槽的槽顶端,使得铰链抬升,进而使得与铰链固定的发动机罩后端绕发动机罩前端锁扣旋转,最终达到抬升发动机罩的目的,抬升的发动机罩能够提供碰撞缓冲空间;并且,在行人接触冲击发动机罩压溃时,压缩的预紧弹簧能够吸收行人的冲击强度(因为弹簧具有减震储能的特点),进一步减小伤害。同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铰链轴与发动机罩固定连接并通过其他连杆推动、顶起的结构,该发动机罩铰链结构其更为简单、灵活,后期维护也更加简单。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行人保护装置,其包括设置在车辆前保险杠上的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行人保护气囊、用于给所述行人保护气囊充气的气体发生装置及上述的发动机罩铰链结构,所述行人保护气囊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所述传感器、气体发生装置及所述发动机罩铰链结构的动力装置分别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铰链结构前侧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铰链结构后侧立体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是图3中沿A-A方向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铰链结构正常开启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铰链结构正常关闭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铰链结构其发动机罩抬升状态示意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发动机罩;2、铰链;21、弧形凹槽;3、预紧弹簧;4、挡板;5、挡块;6、连杆;7、气体发生器;8、基座;81、底板;82、第一侧板;83、第二侧板;84、止挡块;6_8、第一转轴;2_6、第二转轴;7-8、第一销;6-7、第二销;9、止挡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铰链结构,包括发动机罩1、铰链2、预紧弹簧3、挡块5、连杆6、动力装置和基座8,所述铰链2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I的下表面,所述预紧弹簧3设置在所述铰链2上形成的弧形凹槽21中,所述挡块5置于所述弧形凹槽21的槽底端并支撑所述预紧弹簧3的下端,所述预紧弹簧3的上端抵顶在所述弧形凹槽21的槽顶端,所述连杆6的中部与所述基座8转动连接,所述连杆6的一端与所述挡块5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固定在所述基座8上,所述基座8固定在车身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连杆6的中部通过第一转轴6-8与所述基座8转动连接,所述连杆6的一端通过第二转轴2-6与所述挡块5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6-8与第二转轴2-6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基座8的安装面呈一锐角,以防止连杆6的一端(或挡块5)在铰链2的弧形滑槽21中滑动时卡死。此处,基座8的安装面是指,车身上供基座8安装的一平面。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动力装置为气体发生器7。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罩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罩、铰链、预紧弹簧、挡块、连杆、动力装置和基座,所述铰链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的下表面,所述预紧弹簧设置在所述铰链上形成的弧形凹槽中,所述挡块置于所述弧形凹槽的槽底端并支撑所述预紧弹簧的下端,所述预紧弹簧的上端抵顶在所述弧形凹槽的槽顶端,所述连杆的中部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挡块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固定在车身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国才王美松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