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扶手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51498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6 1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门扶手结构及汽车,包括具有第一空腔的第一扶手以及具有第二空腔的第二扶手;第一扶手的第一空腔内设置有多个第一筒状连接部;第二扶手的第二空腔延伸出多个第二筒状连接部;在正常状态时,第二筒状连接部一端套入第一筒状连接部中,使得第一扶手的第一空腔与第二扶手的第二空腔对接,在被压缩时,第二筒状连接部完全伸入第一筒状连接部中,使得第二扶手嵌入第一扶手的空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门扶手结构在乘员受到挤压时,随着挤压力的变大,第二筒状连接部逐渐伸入第一筒状连接部中,使得第二扶手嵌入第一扶手的第一空腔内。一方面为乘员与车门挤压增大了缓冲空间,另一方面避免了乘员肋骨与车门扶手发生刚性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防撞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门扶手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从而带来的汽车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碰撞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侧面角度碰撞,侧面柱状碰撞,侧面全碰撞等工况的侧面碰撞形式造成的乘员损伤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深入研宄,其中在侧面碰撞过程中,很多情况是由于车门扶手与乘员胸部肋骨的直接碰撞导致乘员胸部的损伤,因此一种可以在侧面碰撞时,可以进行压缩的车门扶手迫待研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门扶手及汽车,解决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目前的车门扶手无法伸缩导致与乘员胸部肋骨的直接碰撞导致乘员胸部损伤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依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门扶手结构,包括:具有第一空腔的第一扶手以及具有第二空腔的第二扶手;其中,所述第一扶手的第一空腔内设置有多个第一筒状连接部;所述第二扶手的第二空腔延伸出多个第二筒状连接部;在正常状态时,所述第二筒状连接部一端套入第一筒状连接部中,使得所述第一扶手的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扶手的第二空腔对接,在被压缩时,第二筒状连接部完全伸入第一筒状连接部中,使得所述第二扶手嵌入所述第一扶手的空腔内。可选地,所述第一筒状连接部的底部连接有一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从第一筒状连接部中伸到与所述第二筒状连接部的顶端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筒状连接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空腔的深度。可选地,所述第一扶手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扶手的开口宽度,所述第一扶手的开口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扶手的开口长度。可选地,所述弹性装置的长度是所述第一筒状连接部长度的2/3。可选地,所述弹性装置为一弹簧。可选地,所述第一扶手与所述第二扶手均为塑性材料。可选地,所述第一筒状连接部与第二筒状连接部的数量均为4个。依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门内饰板,所述汽车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车门扶手结构,所述车门扶手结构固定在所述车门内饰板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车门扶手结构在未发生碰撞的正常状态时,所述第二筒状连接部一端套入第一筒状连接部中,使得所述第一扶手的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扶手的第二空腔对接,作为车门的扶手,在发生碰撞乘员受到挤压时,随着挤压力的逐渐变大,第二筒状连接部逐渐伸入第一筒状连接部中,使得所述第二扶手嵌入所述第一扶手的第一空腔内。一方面为乘员与车门挤压增大了缓冲空间,另一方面避免了乘员肋骨与车门扶手发生刚性接触。【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门扶手在正常状态时的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门扶手在被压缩状态时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门扶手在正常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门扶手在正常状态时内部配合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门扶手在被压缩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的车门扶手在被压缩状态时内部配合示意图。【附图说明】如下:1、第一扶手;101、第一筒状连接部;2、第二扶手;201、第二筒状连接部;3、弹性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I所示,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车门扶手结构,包括:具有第一空腔的第一扶手I以及具有第二空腔的第二扶手2 ;其中,所述第一扶手I的第一空腔内设置有多个第一筒状连接部101 ;所述第二扶手2的第二空腔延伸出多个第二筒状连接部201 ;在正常状态时,所述第二筒状连接部201 —端套入第一筒状连接部101中,使得所述第一扶手I的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扶手2的第二空腔对接,在被压缩时,第二筒状连接部201完全伸入第一筒状连接部101中,使得所述第二扶手2嵌入所述第一扶手I的空腔内。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扶手I呈口字形槽状结构,内置第一空腔,第一空腔的内侧纵面上设置有第一筒状连接部101,第二扶手2为拱形结构,内置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内侧纵面上设置有第二筒状连接部201,通过将第二筒状连接部201伸入第一筒状连接部101中,第一扶手I与第二扶手2连接,当发生碰撞时,第二筒状连接部201被挤压到第一筒状连接部101中,从而引起第二扶手2向第一空腔内侵入,对乘员起到缓冲并且赢得更多的碰撞空间的作用。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筒状连接部101的底部连接有一弹性装置3,所述弹性装置3从第一筒状连接部101中伸到与所述第二筒状连接部201的顶端连接。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弹性装置3的实现形式为一弹簧,在未发生碰撞时,弹簧处于既不拉伸也不压缩的自由状态,当在受到乘员挤压时,当挤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弹簧开始被压缩,可以通过刚性弹簧第一筒形连接部可以挤压到第二筒形连接部内,这里刚性弹簧可以用来连接第一筒形连接部和第二筒形连接部,使第二筒形连接部更容易伸入第一筒形连接部中。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筒状连接部10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空腔的深度。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筒状连接部101的长度小于第一空腔的深度时,使得第二筒状连接部201能够完全伸入第一空腔内。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扶手I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扶手2的开口宽度,所述第一扶手I的开口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扶手2的开口长度。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扶手I的的开口宽度和开口长度均对应大于第一扶手I的开口宽度和开口长度时,才能使得在发生碰撞时,第二扶手2伸入第一空腔内。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装置3的长度是所述第一筒状连接部101的2/3ο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并不具体限定弹性装置3的长度与第一筒状连接部101之间的具体关系,第一弹性装置3的长度只要满足小于第一筒状连接部101即可,若选取弹性装置3的长度是第一筒状连接部101的2/3时,在未发生碰撞时,弹簧处于正常状态时,第一筒状连接部101的1/3供第二筒状连接部201伸入。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装置3为一弹簧。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并不具体限定弹性装置3的具体实现形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扶手I与所述第二扶手2均为塑性材料。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筒状连接部101与第二筒状连接部201的数量均为4个。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并不具体限定第一筒状连接部101与第二筒状连接部201的具体数量,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筒状连接部101与第二筒状连接部201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一扶手I和第二扶手2的长度来具体设置。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门内饰板,所述汽车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车门扶手结构,所述车门扶手结构固定在所述车门内饰板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筒状连接部101的直径可以小于第二筒状连接部201的直径,此时可以使得第一筒状连接部101伸入第二筒状连接部201中,形成支撑连接第一扶手I和第二扶手2的作用。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一空腔的第一扶手(1)以及具有第二空腔的第二扶手(2);其中,所述第一扶手(1)的第一空腔内设置有多个第一筒状连接部(101);所述第二扶手(2)的第二空腔延伸出多个第二筒状连接部(201);在正常状态时,所述第二筒状连接部(201)一端套入第一筒状连接部(101)中,使得所述第一扶手(1)的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扶手(2)的第二空腔对接,在被压缩时,第二筒状连接部(201)完全伸入第一筒状连接部(101)中,使得所述第二扶手(2)嵌入所述第一扶手(1)的空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成崔宁宁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