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减振器下安装支架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32077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3 0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减振器下安装支架及汽车,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支撑板,为U型结构,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三侧板相对设置,第二侧板位于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之间;第二侧板的第一端的端面包括多个过渡圆弧;加强板,位于U型结构的开口处,与第二侧板相对设置;轴销螺栓,与减振器连接,轴销螺栓的第一端穿过第一通孔,焊接在加强板上,轴销螺栓的第二端外露于支撑板;垫片,垫片的中部开设有第二通孔,垫片通过第二通孔穿过轴销螺栓的第二端,焊接在第二侧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后减振器下安装支架,能够抵抗较大的侧向载荷,且能够有效避让后减振器在运动过程中和其产生的干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装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减振器下安装支架及汽车
技术介绍
对整体式后车桥而言,后减振器的下安装支架一般焊接在后车桥上,用于固定后减振器的下安装点。根据后减振器布置方式和下安装点结构的不同,可以将支架设计成多种形式。普遍采用的是开口型支架,由于后减振器衬套被限制在开口里,导致后减振器在承受侧向载荷时,衬套沿后减振器轴线的扭转角度变小,不能很好的通过橡胶衬套变形抵消侧向力,容易造成后减振器的损坏。且在后减振器下衬套产生过大变形时,容易产生减振器储油筒下部位和支架的干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后减振器下安装支架及汽车,能够抵抗较大的侧向载荷,且能够有效避让后减振器在运动过程中和安装支架产生的干涉。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依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后减振器下安装支架,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为U型结构,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之间,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弧形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的端面包括多个过渡圆弧;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结构的开口处,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加强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固定连接;轴销螺栓,与减振器连接,所述轴销螺栓的第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焊接在所述加强板上,所述轴销螺栓的第二端外露于所述支撑板;垫片,所述垫片的中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垫片通过所述第二通孔穿过所述轴销螺栓的第二端,焊接在所述第二侧板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端与后车桥连接,所述第二端的端面形状与所述后车桥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三侧板的第三端的与所述后车桥连接,所述第三端的端面形状与所述后车桥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三端同侧。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为冲压一体成型。进一步的,所述轴销螺栓的第二端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半径。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套设在后减振器的衬套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轴向长度与所述衬套的轴向长度相同。依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后减振器下安装支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后减振器下安装支架,通过将支撑板焊接在后车桥上,将后减振器的衬套安装在外露于支撑板外的轴销螺栓上,实现后减振器下安装点的固定。在后减振器承受侧向载荷时,衬套能够产生更大的扭转角度,从而提高了安装支架抵抗侧向载荷的能力,减少了后减振器的损坏。并且在充分考虑后减振器在各个使用情况下的运动轨迹,保证后减振器储油筒下端和支架的最小安全间隙的情况下,将第二侧板的第一端面设计为多个过渡圆弧,可以有效避免后减振器与安装支架的干涉问题。【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减振器下安装支架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的主视图。其中图中:1、支撑板;2、加强板;3、轴销螺栓;4、垫片;100、第一侧板;101、第二侧板;102、第三侧板;103、过渡圆弧;301、第一连接部;302、第二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依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后减振器下安装支架,适用于整体式后车桥的车辆,如图1所示,由支撑板1、加强板2、轴销螺栓3和垫片4焊接而成,其中:所述支撑板I为U型结构,包括第一侧板100、第二侧板101和第三侧板102。第一侧板100与第三侧板102相对设置,第二侧板101位于第一侧板100和第三侧板102之间,分别与第一侧板100和第三侧板102弧形连接,由此,由第一侧板100、第二侧板101和第三侧板102构成的支撑板I为一 U型结构。如图2所示,第二侧板10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侧板101的第一端的端面包括多个过渡圆弧103。当后减振器的下衬套产生过大变形时,容易产生后减振器储油筒下部位和安装支架的干涉问题,因此,为了避免产生干涉问题,将第一端的端面设计为多个过渡圆弧103,而多个过渡圆弧103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后减振器在各个使用情况下的运动轨迹,保证了后减振器储油筒下端和安装支架的最小安全间隙,而又不损害整个支架的刚度。另外,第一侧板100的第二端与后车桥连接,第二端的端面形状与后车桥的形状相匹配;第三侧板102的第三端的与后车桥连接,第三端的端面形状与后车桥的形状相匹配,其中,第二端与第三端同侧,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三端同侧。在将安装支架焊接在后车桥上时,只需要将第二端和第三端与后车桥进行焊接即可,焊接、定位方便,焊接工艺更易实现。加强板2位于支撑板IU型结构的开口处,与第二侧板101相对设置,加强板2分别与第一侧板100和第三侧板102固定连接,从而于支撑板I构成一方形结构,增加了安装支架的稳定性。轴销螺栓3与减振器连接,轴销螺栓3的第一端穿过第一通孔,焊接在加强板2上,轴销螺栓3的第二端外露于支撑板I。其中,轴销螺栓3的第二端包括第一连接部301和第二连接部302,所述第一连接部301远离第二侧板101,第二连接部302靠近第二侧板101,第一连接部301的半径小于第二连接部302的半径。垫片4的中部开设有第二通孔,垫片4通过第二通孔穿过轴销螺栓3的第二端,焊接在第二侧板101上。垫片4对支撑板I和销轴螺栓焊接起加强作用,同时,又可以将后减振器下安装硬点向外移动,便于布置后减振器。优选的,支撑板I为冲压一体成型,制造工艺简单。优选的,第二连接部302套设在所述后减振器的衬套中,第二连接部302的轴向长度与所述衬套的轴向长度相同,以使后减振器下安装点在装配螺母时,保证衬套不会出现严重变形。现有技术中,车轮在承受过大侧向载荷时,后车桥会沿着侧向力的方向运动,此时后减振器也会沿着其轴线方向摆动,如果是开口型的支架,侧向力过大时,衬套的扭转角度有限,只能让减振器承受过大侧向力,很容易造成减振器损坏。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减振器下安装支架,可通过衬套的变形抵消侧向力,当侧向力过大时,衬套会相对销轴螺栓摆动,从而使摆动的角度更大,不会使减振器在扭转角度过大而遭到损坏。本技术实施提供的后减振器下安装支架,结构简单,设计可靠,和后车桥的焊接工艺易实现,减振器的安装/拆卸方便,只需要将减振器下衬套穿进销轴螺栓,再放上垫片和打紧螺母即可实现装配(拆卸反之),布置的可操作空间大,既能够承受一定侧向力的能力,又能够有效避免和后减振器储油筒下部的干涉问题等。依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后减振器下安装支架。以上所述的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后减振器下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为U型结构,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减振器下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为U型结构,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之间,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弧形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的端面包括多个过渡圆弧;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结构的开口处,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加强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固定连接;轴销螺栓,与减振器连接,所述轴销螺栓的第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焊接在所述加强板上,所述轴销螺栓的第二端外露于所述支撑板;垫片,所述垫片的中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垫片通过所述第二通孔穿过所述轴销螺栓的第二端,焊接在所述第二侧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广川于慧曹广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