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94225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5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其能够使从车辆前方导入的空气沿着车身底罩的上下表面顺畅地流动、并使该空气气流在其整流未受到设置于与后部的车身之间进行安装的安装部的上下方向脚部妨碍的情况下向车辆后方流动、能够减小车辆行进时的空气阻力。车身底罩(3)的安装构造具有覆盖车身下侧的发动机室(E)的平面状的基本面部(31),并且在后缘部(3b)具有与前悬架(4)之间进行安装的安装部(D),在安装部(D)上设有在基本面部(31)的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上下方向脚部(32),其中,上下方向脚部(32)的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面的局部(32a)被沿车辆上下方向切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覆盖车身下侧的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作为车辆的地板下面的车身下部被设计得较平坦,由此,使在车辆行进时导入的地板下面的空气的流动加快,作为车辆谋求减小空气阻力。因此,一直以来,如图5?图7所示,在位于车辆前方侧的车身下部,覆盖发动机室的下侧地配置有形成为平板状的车身底罩51,利用该车身底罩51,减少导入到车身下部的空气A的乱流并对空气A流动进行整理,使车辆行进时的空气阻力减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另外,在图5?图7中,箭头F方向表示车辆前方。 因此,为了减少空气A的乱流,车身底罩51的前端部51a与前保险杠52连续地形成,并利用螺栓紧固结合于前保险杠52的后端部52a。另外,车身底罩51的后缘部51b利用螺栓53和螺母54稳定地安装于作为后部车身骨架的前悬架55。与此相伴,车身底罩51的后缘部51b具有多个用于与前悬架55之间进行安装的安装部,在这些安装部中,在平面状的基本面部56上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上下方向脚部57。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85310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车身底罩51的安装构造中,在基本面部56的下表面流动的与车速对应的较快地流动的空气Al和以下这样的空气A2合流,S卩,空气A2 —边接触未图示的散热器、冷凝器、排气系统等一边集聚于发动机室的下侧,其流量比在下表面流动的空气Al的流量小且流动较慢,空气A2的气流因各个部件而乱流,并且空气A2在变热的基本面部56的上表面流动,因此,产生了由两股空气A1、A2的速度差引起流动的乱流,存在无法有效地减小车辆行进时的空气阻力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以往的安装构造中,如图7所示,沿着基本面部56的下表面的来自车辆前方的快速整理后的流动的空气Al被处于基本面部56和上下方向脚部57之间在前后方向的角部B的弯曲部分所拖拉并绕到车辆上方,或者,在从车辆下方观察时呈字母U形状的上下方向脚部57妨碍了在基本面部56的上表面流动的空气A2的流动,或者在基本面部56的下表面流动的空气Al因在与前悬架55之间进行安装的安装部的后方产生的负压区域C的负压而被引流等,有可能导致基本面部56的下表面的空气Al流动的乱流,朝向车辆后方的空气Al的流动的整流化受损。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即,能够使从车辆前方导入的空气沿着车身底罩的上下表面顺畅地流动、并使该空气气流在其整流未受到设置于与后部的车身之间进行安装的安装部的上下方向脚部妨碍的情况下向车辆后方流动、且能够减小车辆行进时的空气阻力。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其具有覆盖车身下侧的平面状的基本面部,并且在后缘部具有连接车身的且配置在上述车身底罩的后部的安装部,在该安装部上设有在上述基本面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上下方向脚部,其中,上述上下方向脚部的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面的局部沿车辆上下方向被切掉。 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上述基本面部和上述上下方向脚部上设有通孔,在从车辆下方观察时越向车辆后方该通孔越宽,上述上下方向脚部的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面的局部的被切掉部位设定为从车辆下方观察时位于上述通孔的范围内。 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上下方向脚部的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面的局部的被切掉的部分从上述基本面部延续至上述安装部,上述通孔的范围设定至上述安装部。 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上述基本面部的位于上述安装部的部分设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肋,且该加强肋与上述通孔相邻。 专利技术的效果 如上所述,由于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具有覆盖车身下侧的平面状的基本面部,并且在后缘部具有连接车身的且配置在上述车身底罩的后部的安装部,在该安装部上设有在上述基本面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上下方向脚部,上述上下方向脚部的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面的局部沿车辆上下方向被切掉,因此,能够使从车辆前方导入的车辆行进时的空气沿着车身底罩的基本面部的上下表面顺畅地流动,并且即使设置于后缘部的上下方向脚部为了确保刚性而形成为从车辆下方观察时呈字母U形状,也不会使上下方向脚部妨碍气流的整流,从而能够使从车辆前方导入的空气以稳定的整流状态向车辆后方流动。因而,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能够使在车辆行进时从车辆前方导入并向车辆后方流动的空气的阻力减小,能够获得稳定的空气动力特性,并且能够通过减小空气阻力来谋求提高燃油经济性。 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上述基本面部和上述上下方向脚部上设有通孔,在从车辆下方观察时越向车辆后方该通孔越宽,上述上下方向脚部的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面的局部的被切掉部位设定为在从车辆下方观察时位于上述通孔的范围内,因此,沿着基本面部的下表面从车辆前方整理而流过来的速度较快的空气不会像在以往的安装构造中那样产生被基本面部和上下方向脚部之间的在前后方向的角部所拉拽而绕到车辆上方的情况,能够从通孔的下缘部迅速地剥离且不会较大地产生乱流地以保持整流的状态向车辆后方流动。为了减少由速度差引起的空气流动的乱流,重要的是使在车身底罩的基本面部的上下表面流动的速度不同的两股空气的气流不立刻合流、而是逐渐地合流以不引起较大的变流。因而,像本专利技术的安装构造这样,若设有越向车辆后方越扩宽的通孔,则在车身底罩的基本面部的上下表面流动的速度不同的两股空气逐渐地合流,不会急剧地产生较大的乱流,能够使朝向车辆后方的空气的气流迅速恢复整流。 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上下方向脚部的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面的局部的被切掉的部分从上述基本面部延续至上述安装部,上述通孔的范围设定至上述安装部,因此,能够确保与车身之间进行安装的安装部的刚性,并且即使在车身底罩的基本面部的上表面流动的空气的流量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沿着该基本面部的上下表面流动的空气以保持整流的状态向车辆后方流动。 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上述基本面部的位于上述安装部的部分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肋,且该加强肋与上述通孔相邻,因此,消除了因在基本面部存在有通孔而导致与车身之间进行安装的安装部的刚性降低这样的担心,能够确保与车身之间进行安装的安装部的刚性,能够减少在车辆行进时车身底罩的安装部变形而使空气流动的乱流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下方观察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车辆下方观察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的后缘部的一部分安装于前悬架后的状态所得到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从车辆下方观察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的后缘部的一部分安装于前悬架后的状态所得到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对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的后缘部的一部分与前悬架之间的安装部附近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的、从车辆侧方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5是从车辆下方观察应用了以往的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的车辆的车身下部所得到的俯视图。 图6是从车辆下方观察将以往的车身底罩的后缘部的一部分安装于前悬架后的状态所得到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对通过以往的车身底罩的后缘部的一部分与前悬架之间的安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其具有覆盖车身下侧的平面状的基本面部,并且在后缘部具有连接车身的且配置在上述车身底罩的后部的安装部,在该安装部上设有在上述基本面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上下方向脚部,该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上下方向脚部的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面的局部沿车辆上下方向被切掉。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9.18 JP 2013-1929771.一种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其具有覆盖车身下侧的平面状的基本面部,并且在后缘部具有连接车身的且配置在上述车身底罩的后部的安装部,在该安装部上设有在上述基本面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上下方向脚部,该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的特征在于, 上述上下方向脚部的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面的局部沿车辆上下方向被切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基本面部和上述上下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石浩二河野谦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