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7816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气囊装置,具备胸部保护用的第一气室(12)、头部保护用的第二气室(14)、以及夹隔在这两者之间且对来自充气机(20)的喷出气体进行整流的扩散器(30),并且在所述第二气室(14)内设置第一束缚部(50),该第一束缚部形成将从扩散器(30)的吹出口吹出的气体以从气囊(1)的头部保护区域的后方向前方绕进的方式进行引导的导通路(14a),在所述气体吹出口附近的所述第一束缚部的下端设有用于在与第一束缚部(50)之间形成将气体的一部分释放到第二气室的前部的间隙的第二束缚部(52)。通过限制气囊的厚度且对膨胀气体的导通进行控制,即使在狭窄空间中也能顺畅地展开气囊,同时能用比较少量气体迅速且确切地保护乘客头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其气囊具有充气机的、具备腰部或者胸部保护用的第一气室和将该充气机的气体从该第一气室导入的头部保护用的第二气室的气囊装置,尤其涉及在有限的空间内也能容易展开、且能将气体容易地向第二气室内的头部保护部导入的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使用在侧面碰撞时用于保护乘客的气囊,而侧面碰撞时,坐在座位上的乘客的腰部首先撞到门上并受到冲击,接着胸部与门相撞。然而,以往的侧面碰撞对策用气囊装置使用将一个气囊整体进行一样的膨胀的结构,但如果希望用该结构充分吸收侧面碰撞时的能量,则由于该结构最先仅特别保护腰部,因此不够理想,进而作为侧面碰撞对策也不够充分。鉴于此,已知以下的结构,即,将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的气囊以与乘客的车体侧面腰部对应的下部气囊、和与乘客的车体侧面胸部对应的上部气囊这2个气室形成一体的方式构成,在上部气囊和下部气囊的隔壁上夹隔设置压力控制阀,将下部气囊先于上部气囊膨胀(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中,从座位座垫侧面在上下方向展开的侧面碰撞用气囊首先膨胀至乘客腰部高度而保护腰,然后再展开至胸部高度。然而,在使用侧面碰撞用气囊时,如果除了腰、胸之外还考虑头部,则与例如腰部需要在侧面碰撞用气囊展开后4ms为止到达最大压力,并在此后快速减压而减弱施加在腰部的侧面碰撞用气囊的反作用力的情况相比,对于头部必须即使超过12ms也要保持最大值并牢牢固定,因此实际上不单单要对侧面碰撞用气囊的膨胀的时间进行差别设定,还要根据身体的部位而使膨胀后的压力有所差别。因此,根据该构成,存在有在侧面碰撞用气囊膨胀后不能将其压力调整为与身体部位相配合的最佳压力分布的问题。鉴于此,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以下气囊装置,即,在气囊装置的袋体的内部设置具备连通部的隔壁而将袋体分隔为上下的第一以及第二室,并且设置以覆盖连通部的方式在隔壁的上面固定薄膜的两端缘的单向阀,并且,在下部室的气体流入上气室时,借助从下气室经由连通部流入上部室的气体的压力,使得单向阀的中间部向上方圆弧状膨出从而开放单向阀,将下部室的气体流入上部室,而相反如果施加从上气室朝下气室的气体的流出压力,则由单向阀的中间部闭塞连通部,从而阻止气体从上部室朝下部室流出(参照专利文献2)。但是该气囊装置存在以下问题,即,必须另外制作单向阀并将它固定在可安装的大小的隔壁上,部件数增多,在需要小的气体通路的形状的情况下,无法确保连通部。该以往的气囊中,由于上部室单单是以袋状形成,因此在气囊膨胀时来自充气机的气体会扩散到上部室内的整体,而此时如果希望确切地保护乘客的头部,则必须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气体流入到上部气室内。另外,如果乘客和车门装饰条或者侧壁之间的间隙过窄,则在气囊膨胀时,不仅从乘客的胸部(或者腰部)到头部的气体流会受到限制而使得气囊向头部的展开被延迟,而且由气体流的狭窄导致的压力上升会引起气囊的部分损伤或者存在局部地直接击打乘客的危险。特许第2933894号公报(段落序号“0022”)特开平10-100827号(段落序号“0021”、“0022”以及图1)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气囊装置,即,即使在车门装饰条和乘客之间的间隙很窄的情况下,也能使气囊膨胀时的从胸部到头部的展开动作顺畅地进行,同时在碰撞时用比较少量的气体在作为气囊的上部气室的第二气室中首先膨胀头部保护区域,从而有效保护乘客的头部,并且即使在乘客和车门装饰条之间狭窄的情况下也能防止气压过度上升,即对作为下部气室的第一气室中的膨胀时的压力进行缓和从而确切地保护乘客安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以简单结构获得具备这些功能的气囊装置。本专利技术之1是一种气囊装置,其特征是具备腰部或者胸部保护用的第一气室、头部保护用的第二气室、以及夹隔安装在这两者之间的具备将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向所述第一和第二气室分别分配的第一以及第二连通孔的扩散器,并且,在所述第二气室内设置第一束缚部,该第一束缚部将从扩散器的吹出口吹出的气体以从气囊的头部保护区域的后方向前方绕进的方式进行引导,同时在所述气体吹出口附近的所述第一束缚部的下端形成有将所述气体的一部分释放到第二气室的前部的间隙。本专利技术之2是如本专利技术之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束缚部是将构成第二气室的表背的基布从所述扩散器的吹出口的附近朝第二气室上方缝合而形成。本专利技术之3是如本专利技术之1或者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是将所述气体的一部分向第二气室的前部释放的间隙,是由所述第一束缚部、和在从该第一束缚部的下方相隔规定间隔的位置通过对构成第二气室的表背的基布进行缝合而形成的第二束缚部形成。本专利技术之4是如本专利技术之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是在第二气室的乘客的肩保护区域上设置束缚部,将气囊的肩保护区域的膨胀时的厚度限制为比头部保护区域更薄。本专利技术之5是如本专利技术之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是从充气机向所述第二气室分配气体的连通孔,是当扩散器的内压变得比所述第二气室的内压更小时借助其压力差而被闭塞。本专利技术之6是一种气囊装置,其特征是具备腰部或者胸部保护用的第一气室、头部保护用的第二气室、以及夹隔安装在这两者之间的具备将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向所述第一和第二气室分别分配的第一以及第二连通孔的扩散器,并且,在所述第二气室内设置第一束缚部,该第一束缚部将从扩散器的吹出口吹出的气体以从气囊的头部保护区域的后方向前方绕进的方式进行引导,同时接着所述头部保护区域设置与第一气室连接的肩保护区域,并且设置限制该肩保护区域的厚度的第二束缚部。本专利技术之7是如本专利技术之6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束缚部的至少一个,在第二气室的与扩散器的气体吹出口相邻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束缚部之间隔开空隙配置,且经所述空隙可向所述肩保护部流入气体。本专利技术之8是如本专利技术之7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束缚部的至少一个是通过将气囊的表背的基布相互以圆形缝合而形成。本专利技术之9是如本专利技术之6~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是将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向所述第二气室分配的连通孔,是当扩散器的内压变得比所述第二气室的内压更小时借助其压力差而被闭塞。本专利技术之10是一种气囊装置,其特征是具备腰部或者胸部保护用的第一气室、头部保护用的第二气室、以及夹隔安装在这两者之间的具备将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向所述第一和第二气室分别分配的第二以及第一连通孔的袋状的扩散器,并且,设置有经由所述第二连通孔将从扩散器的吹出口向第二气室吹出的气体以从气囊的头部保护区域的后方向前方绕进的方式进行引导的第一束缚部,并且所述第二连通孔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一连通孔的开口面积,且在所述第一气室中形成有排气孔。本专利技术之11是如本专利技术之10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气室设在所述扩散器上部,且所述第一气室设在所述扩散器前部。本专利技术之12是如本专利技术之10或者1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是在第一气室的前端具备所述第一气室的排气孔。(作用)1.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头部保护用的第二气室内设置第一束缚部,该第一束缚部将从扩散器的吹出口吹出的气体以从气囊的头部保护区域的后方向前方绕进的方式进行引导,因此,膨胀气体将气囊的第二气室沿着所述束缚部从乘客的头部后方朝前方依次膨胀。另外,由于气囊的宽度被束缚部抑制,因此可以用比较少量的气体确切膨胀头部保护区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囊装置,其特征是:具备腰部或者胸部保护用的第一气室、头部保护用的第二气室、以及夹隔安装在这两者之间并具备将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向所述第一和第二气室分别分配的第一以及第二连通孔的扩散器,在所述第二气室内设置第一束缚部,该第一 束缚部将从扩散器的吹出口吹出的气体以从气囊的头部保护区域的后方向前方绕进的方式进行引导,并且在所述气体吹出口附近的所述第一束缚部的下端形成有将所述气体的一部分释放到第二气室的前部的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口征吾石龟胜义菅原勉山路直树东英孝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