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7815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易于向车体安装窗帘气囊并且可以顺利展开的窗帘气囊装置及其导向装置。当充气机(3)动作时,窗帘气囊(1)向下方展开。该展开的窗帘气囊(1)的后部通过连接带(7)由导杆(5)进行引导。窗帘气囊(1)沿着水平方向的折返线(L)折叠成Z字形。从窗帘气囊(1)的下边缘伸出的连接带(7)的基端位于该窗帘气囊折叠体的车体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沿车室内的侧面展开的窗帘气囊(窗帘状气囊)的窗帘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在具有窗帘气囊装置的汽车中,在汽车受到侧面碰撞或发生横转等情况下,该窗帘气囊沿车室内的侧面(例如车门和车柱等)向车体下方膨胀,从而保护乘员头部,并将乘员保持在车室内。美国专利6237938号专利中有下述记载在C柱上设置导向部件,用于沿着车柱向车体下方引导沿室内侧面膨胀的窗帘气囊的后端部。同一专利中的导向部件,包括被称作转向架的截面形状为箱形的部件和配置在该转向架内并被称作可沿该转向架长度方向移动的元件的滑块部件,窗帘气囊的后端与该元件接合。另外,还包括锁止部,几乎在该转向架的全长上等间隔地配置该锁止部,从而将向下移动的窗帘气囊后端部保持在最下端。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6237938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向车体进行窗帘气囊的组装操作并且可以引导窗帘气囊沿着导向部件顺利展开的窗帘气囊装置。第1专利技术的窗帘气囊装置,具有窗帘气囊,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折叠成细长状,沿车室内的侧面向下方展开;气体发生器,向该窗帘气囊内供应气体而使其膨胀;导向部件,为了引导该窗帘气囊向下方展开而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安装在车柱上;以及连接带,从该窗帘气囊的下边缘伸出,并由该导向部件进行引导;其特征在于,以将该连接带的基端配置在该窗帘气囊折叠体的车体侧的方式折叠该窗帘气囊。第2专利技术的窗帘气囊装置,具有窗帘气囊,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折叠成细长状,沿车室内的侧面向下方展开;气体发生器,向该窗帘气囊内供应气体而使其膨胀;导向部件,为了引导该窗帘气囊向下方展开而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安装在车柱上;以及连接带,从该窗帘气囊的下边缘伸出,并由该导向部件进行引导;其特征在于,以将该连接带的基端配置在该窗帘气囊折叠体的室内侧的方式折叠该窗帘气囊;在该气囊折叠体的下侧向车体侧拉绕该连接带。在第1专利技术的窗帘气囊装置中,由于将连接带的基端配置在窗帘气囊折叠体的车体侧(与朝向室内的表面相反的一侧),所以在将窗帘气囊折叠体安装在车体上时,连接带不会妨碍操作。在这种窗帘气囊装置中,当气体发生器动作时,窗帘气囊向下方展开。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连接带的基端侧位于窗帘气囊的车体侧,所以该连接带被该窗帘气囊拉动而向下顺利移动。在第2专利技术的窗帘气囊装置中,虽然将连接带的基端配置在窗帘气囊折叠体的车室侧,但是由于通过该窗帘气囊折叠体的下侧向车体侧拉绕该连接带,所以在将窗帘气囊折叠体安装在车体上时,连接带不会妨碍操作。而且,当窗帘气囊展开时,由于通过该窗帘气囊压下该连接带的基端侧,所以连接体向下顺利移动。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中的窗帘气囊装置的车室内的侧视图和窗帘气囊折叠体的说明图;图2是窗帘气囊的侧视图和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a)是具备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窗帘气囊装置的车室内的侧视图,图1(b)是该窗帘气囊的连接带附近的剖面透视图。图2(a)是窗帘气囊膨胀展开时的侧视图,图2(b)是沿图2(a)的B-B线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沿前后方向折叠成细长状的状态沿汽车的上边梁部(车室内的顶棚面和侧面之间的边界部分)2配置窗帘气囊1。在汽车受到侧面碰撞或发生横转等情况下,该窗帘气囊1借助于来自充气机(气体发生器)3的气体而进行膨胀,并沿着车门和各车柱等车室内的侧面向车体下方膨胀展开。在该窗帘气囊1的上边缘设置边缘部1a,并将该边缘部1a固定在上边梁部2上。在窗帘气囊1的上边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上,设有向上伸出的凸部1b,在该凸部1b上设置气体导入口1c。将充气机3的前端插入该气体导入口1c,并通过束带(省略图示)捆扎。在汽车的车柱(在本实施方式中为C柱)4上安装用作导向部件的导杆5,当该窗帘气囊1沿该C柱4向车体下方膨胀时,该导杆5沿C柱4引导该窗帘气囊1的后端部。该导杆5为沿着C柱向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其上下两端通过螺栓等固定在C柱4上。从该窗帘气囊1后端侧的下边缘延设连接带7,该连接带7的前端侧松弛地卷绕在该导杆5上。该连接带7可以沿导杆7上下自由移动。另外,可以在连接带7的前端安装环,并将该环嵌插在导杆上。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上边梁部2上设有上边梁装饰,窗帘气囊1被上边梁装饰所覆盖。该窗帘气囊1,使形状基本相同的两块薄板11、11相互重合,上述两块薄板11、11构成分别与该车室侧面和车室内相对的两表面,通过线状接合部12~17和环状接合部21~27将上述薄板11、11彼此接合,从而形成上下方向室31~33、袋室41~47以及横向室51~53和非膨胀部61、62。各线状接合部12~17和各环状接合部21~27将薄板11、11彼此密封接合,并且通过牢固的接合方式(例如,通过高强度的缝线缝合或通过粘接力大的粘接剂粘接或熔敷。)形成,使得即使窗帘气囊1的内压力上升至设计上限压力,薄板11、11也不会彼此分离。线状接合部12虽然大致环绕窗帘气囊1进行延伸,但是在窗帘气囊1的前端侧1F,从该前端侧1F的上边缘大致以U字形向下延伸,从而沿着该前端侧1F的上边缘形成非膨胀部61,并且在最前端形成袋室41。另外,该线状接合部12虽然沿窗帘气囊1的凸部1b的边缘部延伸,但是在该凸部1b的后边上断开,从而形成窗帘气囊1的气体导入口1c。将线状接合部13配置在稍微比窗帘气囊1的中央部靠前的位置上。该线状接合部13呈U字形,其内侧区域形成袋室42。虽然该袋室42的上部与气体导入口1c连通,但是其下部为封闭端。在线状接合部13和窗帘气囊前侧的环绕线状接合部12之间形成上下方向室31。该上下方向室31的上部与气体导入口1c连通,下部与袋室41和横向室53连通。为限制上下方向室31下部附近的膨胀厚度过大,设有环状接合部21。在窗帘气囊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配置略呈S字形的线状接合部14,其内侧区域成为袋室43、44。该袋室43的上部虽然与气体导入口1c连通,但是下部为封闭端。袋室44的下部虽然与横向室53和上下方向室32的下部连通,但是上部为封闭端。在上述袋室42、43、44的下侧形成横向室53。在该线状接合部14和后文说明的线状接合部15之间形成上下方向室32。该上下方向室32的上部与气体导入口1c连通。在稍微比窗帘气囊1的中央靠后的位置上配置线状接合部15。该线状接合部15大致环绕成口字形。线状接合部15的上边和下边分别与窗帘气囊上边缘和下边缘的线状接合部12分离,在该窗帘气囊上边缘和下边缘的线状接合部12和该线状接合部15之间形成上侧的横向室51和下侧的横向室52。线状接合部15的内侧与气体导入口1c隔断,形成不进行膨胀的非膨胀部62。在窗帘气囊1的后部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线状接合部16,并在比其更靠后的位置上配置略呈L字形的线状接合部17。在该线状接合部15、16之间形成袋室45,该袋室45的上部与横向室51连通。在线状接合部16、17之间形成上下方向室33,该上下方向室33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横向室51、52连通。在线状接合部17和沿着窗帘气囊后边缘1R的线状接合部12之间形成袋室46。虽然该袋室46的上部与上下方向室33的上部连通,但是其下部为封闭端。线状接合部17的下部17b与线状接合部12相连。在该线状接合部17的下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窗帘气囊装置,具有:窗帘气囊,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折叠成细长状,沿车室内的侧面向下方展开;气体发生器,向该窗帘气囊内供应气体而使其膨胀;导向部件,为了引导该窗帘气囊向下方展开而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安装在车柱上;以及连接带,从该窗帘气囊的下边缘伸出,并由该导向部件进行引导;其特征在于,    以将该连接带的基端配置在该窗帘气囊折叠体的车体侧的方式折叠该窗帘气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口敦史满尾哲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