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的芯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16114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2 0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分割圈部结合作业时的作业效率而不会有损轮圈部的强度。轮圈部(20)由使设于车辆的前方侧且至少使两端的前侧结合部(24)形成为大致“コ”字形截面的大致半圆环形状的分割圈(22)和设于车辆的后方侧且至少使两端的后侧结合部(28)形成为大致“I”字形截面的大致半圆环形状的分割圈(26)的周向两端部彼此相互重叠的结合体构成,并且,在从径向外周侧朝向内周侧使分割圈(22)、辐条部(30)、分割圈(26)以预定的顺序重叠的状态下,通过在径向上贯通的铆钉(14)将这些分割圈(22)、辐条部(30)及分割圈(26)相互紧固连接。

Steering wheel core

The invention can improve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the split ring joint operation without damaging the strength of the wheel rim part. Rim (20) by the Ministry of the vehicle in front side and at least make both ends of the front side combining part (24) formed roughly half circle shape is roughly U shape section segmentation of the ring (22) and a rear side of the vehicle and at least make both ends of the rear combination part (28) is formed by \roughly half circle shape I shape section segmentation of the ring (26) circumferential ends of each overlapping combination, and, towards the inner peripheral side from the radial periphery side (22), the split ring spoke (30), split ring (26) in a predetermined sequence overlap state, run through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e rivet (14) the ring (22), segmentation and segmentation spoke (30) (26) mutual fastening 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方向盘的芯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构成设于车辆的驾驶席的方向盘的方向盘的芯骨。
技术介绍
已知的是,设置在车辆驾驶席的方向盘具备一种铁制的方向盘的芯骨,所述铁制的方向盘的芯骨通过将圆环状的轮圈部、配置在该轮圈部的径向中心部的轮毂部及在径向上连接轮圈部和轮毂部的辐条部相互结合而形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上述现有技术中,轮圈部由使位于车辆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的具备半圆以上的长度的一对分割圈的两端彼此重叠而成的结合体构成,且使其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928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的方向盘的芯骨中,分割圈的结合部在车辆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的两方向径向的内周侧及车辆的上侧这两个方向开放。因此,在车辆的前方侧和后方侧的结合作业中,例如,若不能通过车辆的后方侧的弹簧作用以不使两端向上弹起的方式恰当地进行定位和按压,则不能进行结合作业,成为作业效率降低的要因。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向盘的芯骨,能够提高分割圈部结合作业时的作业效率而不会有损轮圈部的强度。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铁制的方向盘的芯骨,通过使圆环状的轮圈部、配置在所述轮圈部的径向中心部的轮毂部及在径向上连接所述轮圈部和所述轮毂部的辐条部相互结合而形成,所述铁制的方向盘的芯骨的特征在于,所述轮圈部由使大致半圆环形状的第一分割圈及大致半圆环形状的第二分割圈的周向两端部彼此相互重叠的结合体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分割圈设于所述车辆的前方侧且至少使两端的第一结合部形成为大致“コ”字形截面,所述第二分割圈设于所述车辆的后方侧且至少使两端的第二结合部形成为大致“I”字形截面,并且,在从径向外周侧朝向内周侧使所述第一分割圈、所述辐条部、所述第二分割圈以预定的顺序重叠的状态下,通过在径向上贯通第一分割圈、辐条部及第二分割圈的结合部件将这些第一分割圈、辐条部及第二分割圈相互结合。第一专利技术的方向盘的芯骨中分别构成轮圈部、辐条部和轮毂部,将轮圈部分割成沿周向的分割圈,并由这些结合体构成。由此,根据适用的车辆的尺寸、形式等多种需求,这些分割圈中,不需要很大的强度的一侧的分割圈能够构成为较小强度,需要比较大的强度的一侧的分割圈能够构成为较大的强度。该结果是,能够避免如在轮圈部的整周上形成为同一强度的情况那样本来不需要很大的强度的部分也徒劳地确保较大的强度。因此,能够实现重量的降低及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轮圈部中,设于车辆的前方侧的大致半圆环形状的第一分割圈使其两端的第一结合部形成为大致“コ”字形截面,设于车辆的后方侧的大致半圆环形状的第二分割圈使其两端的第二结合部形成为大致“I”字形截面。此时,第一分割圈使第一结合部的大致“コ”字形截面的开放方向例如朝向径向的内周侧或者外侧开放。另一方面,第二分割圈使其组成的施力方向向与第一结合部的开放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即,若第一结合部向径向内侧开放,则朝向径向外侧施力,若第一结合部向径向外侧开放,则朝向径向内侧施力。通过该施力,大致“I”字形截面的第二结合部与大致“コ”字形截面的第一结合部通过弹性的弹簧作用自然嵌合,使周向两端部彼此相互重叠的结合体具有防脱效果,且能够恰当地确保定位和按压,能够提高作业效率。而且,在从径向外周侧朝向内周侧使第一分割圈、辐条部、第二分割圈以预定的顺序重叠的状态下,通过在径向上贯通的结合部件将这些第一分割圈、辐条部及第二分割圈相互结合,从而能够在确保轻量化的同时容易地确保强度。此时,如上述那样,第一结合部的大致“コ”字形截面的开放方向为单向,特别是通过朝向径向的内周侧或者外周侧开放,在通过在径向上贯通的结合部件将第一分割圈、辐条部及第二分割圈相互结合时,也不会出现解除这些部件的重叠状态的情况。第二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专利技术中,所述辐条部具备被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夹持且供所述结合部件贯通的大致“コ”字形截面的第三结合部。根据第二专利技术的方向盘的芯骨,辐条部具备大致“コ”字形截面的第三结合部,在被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夹持的状态下供结合部件在径向上贯通。因此,若使作为第一结合部的截面形状的大致“コ”字形的开放方向和作为第三截面形状的大致“コ”字形的开放方向一致,且使第三截面形状小于第一结合部的截面形状,使第二结合部的截面形状小于第三结合部的截面形状,则能够减薄使第一分割圈、辐条部、第二分割圈在径向上重叠时的厚度,还能够收容在第一结合部内。由此,在使第一分割圈、辐条部、第二分割圈在径向上重叠并利用结合部件结合时,能够进一步使第二结合部及第三结合部难以从第一结合部脱落,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性。第三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结合部位于径向外周侧并朝向径向内周侧开放,所述辐条部具备第三结合部,该第三结合部以被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夹持且供所述结合部件在径向上贯通的方式具有朝向径向内周侧开放的大致“コ”字形截面,所述第二结合部与所述第三结合部的径向内周侧重叠。根据第三专利技术的方向盘的芯骨,使第一结合部位于径向外周侧并使大致“コ”字形截面的开放方向朝向径向内周侧开放。另外,辐条部具备第三结合部,该第三结合部具有朝向径向内周侧开放的大致“コ”字形截面。进而,第二结合部与第三结合部的径向内周侧重叠。因此,第三结合部在被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夹持的状态下供结合部件在径向上贯通。由此,由于作为第一结合部的截面形状的大致“コ”字形的开放方向与作为第三截面形状的大致“コ”字形的开放方向一致,通过使第三截面形状小于第一结合部的截面形状,使第二结合部的截面形状小于第三结合部的截面形状,能够减薄使第一分割圈、辐条部、第二分割圈在径向上重叠时的厚度,也能够收纳在第一结合部内。另外,在使第一分割圈、辐条部、第二分割圈在径向上重叠并利用结合部件结合时,能够进一步使第二结合部及第三结合部难以从第一结合部脱落,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性。此外,作为结合部件,优选使用螺栓和螺母、小螺丝、自攻螺钉、铆钉、各种销等紧固连接部件,从轻量化及不能分解的观点考虑,使用了铆钉的铆接更优选。第四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结合部在比所述第二结合部所结合的前端部靠周向里侧具有比所述第二结合部的高度低地收窄的止转部。在本申请的第四专利技术中,通过在比第一结合部的前端部靠周向里侧具有比第二结合部的高度低地收窄的止转部,能够实现第二分割圈相对于第一分割圈的止转。第五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专利技术中,所述轮毂部具备:转向柱轴的前端所在的轮毂孔;及被定位部,以与所述轮毂孔邻接的方式形成,且与定位部雌雄不同使得所述被定位部与所述定位部相互卡合,所述定位部形成于连结所述转向柱轴和所述轮毂部的轮毂主体的上端面。第六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专利技术中,结合所述第一分割圈、所述辐条部、所述第二分割圈的所述结合部件使用铆钉,将所述第一分割圈、所述辐条部、所述第二分割圈紧固连接成不能分解。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分割圈部结合作业时的作业效率而不会有损轮圈部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向盘的芯骨的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向盘的芯骨,是组装了主要结构的状态的主视图。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方向盘的芯骨,是组装了主要结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方向盘的芯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方向盘的芯骨(10),是使圆环状的轮圈部(20)、配置在所述轮圈部(20)的径向中心部的轮毂部(40、46)及在径向上连接所述轮圈部(20)和所述轮毂部(40、46)的辐条部(30)相互结合的铁制的方向盘的芯骨(10),所述方向盘的芯骨(10)的特征在于,所述轮圈部(20)由使大致半圆环形状的第一分割圈(22)及大致半圆环形状的第二分割圈(26)的周向两端部彼此相互重叠而成的结合体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分割圈(22)设于所述车辆的前方侧且至少使两端的第一结合部(24)形成为大致“コ”字形截面,所述第二分割圈(26)设于所述车辆的后方侧且至少使两端的第二结合部(28)形成为大致“I”字形截面,并且,在从径向外周侧朝向内周侧使所述第一分割圈(22)、所述辐条部(30)、所述第二分割圈(26)以预定的顺序重叠的状态下,通过在径向上贯通所述第一分割圈(22)、所述辐条部(30)及所述第二分割圈(26)的结合部件(14)将所述第一分割圈(22)、所述辐条部(30)及所述第二分割圈(26)相互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2.22 JP 2014-2593301.一种方向盘的芯骨(10),是使圆环状的轮圈部(20)、配置在所述轮圈部(20)的径向中心部的轮毂部(40、46)及在径向上连接所述轮圈部(20)和所述轮毂部(40、46)的辐条部(30)相互结合的铁制的方向盘的芯骨(10),所述方向盘的芯骨(10)的特征在于,所述轮圈部(20)由使大致半圆环形状的第一分割圈(22)及大致半圆环形状的第二分割圈(26)的周向两端部彼此相互重叠而成的结合体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分割圈(22)设于所述车辆的前方侧且至少使两端的第一结合部(24)形成为大致“コ”字形截面,所述第二分割圈(26)设于所述车辆的后方侧且至少使两端的第二结合部(28)形成为大致“I”字形截面,并且,在从径向外周侧朝向内周侧使所述第一分割圈(22)、所述辐条部(30)、所述第二分割圈(26)以预定的顺序重叠的状态下,通过在径向上贯通所述第一分割圈(22)、所述辐条部(30)及所述第二分割圈(26)的结合部件(14)将所述第一分割圈(22)、所述辐条部(30)及所述第二分割圈(26)相互结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盘的芯骨,其特征在于,所述辐条部(30)具备被所述第一结合部(24)和所述第二结合部(28)夹持且供所述结合部件(14)贯通的大致“コ”字形截面的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山敦劝神山成一坂口正悟富田新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