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6279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动变速器,在将输出入设置在同轴上,由三个离合器和两个制动器达到前进六档的自动变速器(AT)中,将第一、第二两组行星式齿轮组(GS1、GS2),每一个都是作为常时减速输出输入旋转的自动变速器,分别将它们设置在变速箱的轴方向端部。第三、第四两组行星式齿轮组(GS3、GS4),为了具有组合成四个旋转要素而连结,将任何一个旋转要素(附图中是第四行星齿轮架)连结于输出齿轮。将从第一、第二行星式齿轮组分别减速后的输入旋转,输入到第三、第四行星式齿轮组的恒星齿轮(S3、S4)。以围绕第一、第二行星式齿轮组的形式设置第一至第三离合器(C1至C3)和第一制动器(B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由三个离合器和两个制动器组成的前进六挡的自动变速器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自动变速器,以前是具有输入轴、减速它的减速齿轮轴组、组合了两组单纯的行星式齿轮组的辛普森型行星齿轮列、三个离合器、两个制动器、输出轴构成的,是将摩擦要素的三个离合器和两个制动器适宜地缔结、开放的构成,这已为众所周知(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平4-219553号公报)。上述自动变速器中,为了得到自动加速装置的变速挡向行星齿轮列的行星齿轮架及环形齿轮的输入是必要的,但是,要将输入轴和输出轴设置在同轴上的话,旋转要素限制在三个的单纯行星式齿轮组中,向行星齿轮架和环形齿轮双方的输入路径就无法再成立。为此,不得不将输入轴和输出轴平行设置在异轴线上,这就导致变速器的大型化。在此,取代辛普森型行星齿轮列,使用所谓的Raviganeaux型行星齿轮列(两个副齿轮上分别啮合恒星齿轮的复合行星齿轮),例如在同文献的图3、图13等中揭示。还有,这个结构中,因为输入轴和输出轴设置在同一个轴上,使用了作为减速输入旋转的减速齿轮组的一组一组型副齿轮的行星式齿轮组。但是,一般地来讲Raviganeaux型行星齿轮列,构造复杂齿轮啮合处多,所以有齿轮杂音或振动容易增大的缺点。还有,与辛普森型的相比成本高,再有,难以确保强度以及在齿轮列内部发生扭矩循环等种种问题。考虑以上各点,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02-099316号小册子或日本专利公开2004-069050号公报中,提出了如下方案,既不是采用Raviganeaux型,而是在采用辛普森型行星齿轮列的同时,将构成它的两组的行星式齿轮组中的一个作为两个环形齿轮种类或两个恒星齿轮种类的齿轮,将向行星齿轮架的旋转输出入由中心构件在经方向进行。(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上述提案例中的两个环形齿轮种类或两个恒星齿轮种类等的行星式齿轮组,并不是单纯的将环形齿轮或恒星齿轮分为一半,要考虑分割后的每一个齿轮传递驱动力,必须每一个都有充分地强度构成。为此,上述两个环形齿轮种类等的行星式齿轮组的外形,概略地讲,是组合了两组行星式齿轮组的齿轮且尺寸相同,在旋转轴方向增加了很大。还有,跨过被分割的齿轮啮合的副齿轮变长而容易倾斜,由此,即便是不像Raviganeaux型行星齿轮列那样,但是齿轮噪音或振动有变大的倾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以上相关问题点而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抑制上述提案例那样的六挡自动变速器中齿轮噪音的发生的同时,谋求其小型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中,将两个环形齿轮型或两个恒星齿轮型等构成的一组行星式齿轮组,硬是换成两组行星式齿轮组,同时,将增加的一组行星式齿轮组,作为传递扭矩小的减速所用,从而谋得小型化。具体地讲,第一专利技术,是以在输入轴的同轴上设置输出部的同时,还包括各自由恒星齿轮、行星齿轮架及环形齿轮构成的第一至第四的四组行星式齿轮组,有选择地使第一至第三的三个离合器和第一、第二的两个制动器动作,通过转换从上述输入轴到输出部为止的驱动力传递路径,至少能够得到六个前进挡的自动变速器为前提的。在这种自动变速器中,上述第一、第二两组行星式齿轮组中,为使各个输入旋转常时经减速后输出,将所规定的旋转要素连结于上述输入轴,另一方面,上述第三、第四两组行星式齿轮组,任何一组都是一组副齿轮行星式齿轮组,在全部有四个旋转要素的基础上,将这些旋转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连结到上述输出部。并且,上述第一及第二行星式齿轮组,是将上述第三及第四行星式齿轮组夹在中间而分别设置在轴方向的两侧。上述构成的自动变速器,与以前例(专利文件2、3)的相同,包括常时减速输入旋转的一组行星式齿轮组,由与它组合的两组行星式齿轮组构成的辛普森型行星式齿轮列,通过有选择地使三个离合器和两个制动器工作,得到前进六挡是可能的。并且,由于又追加了一组行星式齿轮组,就不再需要使用以前例那样的两组环形齿轮型等的行星式齿轮组,由此也就不再有齿轮噪音或振动增大的担心。还有,这样将追加的一组行星式齿轮组作为常时减速用,通过极小化扭矩负荷,也就能够充分小型化这个行星式齿轮组。只要将这样小型化了的常时减速用行星式齿轮组,与还有一组常时减速用行星式齿轮组一起,分别设置在上述辛普森型行星式齿轮列的轴方向两端,就能够设置例如围绕这些小型行星式齿轮组的多板离合器等,对变速器的小型化是有利的。在上述的构成中,只要将第一即第二行星式齿轮组分别作为一组副齿轮行星式齿轮组,将各个恒星齿轮固定在变速箱上,就能简化构造,是最好的(第二专利技术)。还有,只要将各个恒星齿轮分别固定在变速箱的轴方向一端及另一端的轴毂部(第三、第六专利技术),还能提高组装作业性。还有,最好的是上述第一及第二行星式齿轮组的旋转减速比相互不同(第四、第七专利技术)。这样做,从输入轴经过第一及第二行星式齿轮组向各个辛普森型行星式齿轮列输入的旋转减速比也就不同,在前进六挡的变速挡的变速比的设定自由度得到提高。更具体地讲,上述自动变速器的最好构成例,是用第一恒星齿轮、第一行星齿轮架及第一环形齿轮构成的一组副齿轮行星式齿轮组作为第一行星式齿轮组,用第二恒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架及第二环形齿轮构成的一组副齿轮行星式齿轮组作为第二行星式齿轮组,将第一恒星齿轮和第二恒星齿轮分别常时固定在变速箱上的同时,第一环形齿轮和第二环形齿轮常时连结于各个输入轴。同样,也是用第三恒星齿轮、第三行星齿轮架及第三环形齿轮构成的一组副齿轮行星式齿轮组作为第三行星式齿轮组,用第四恒星齿轮、第四行星齿轮架及第四环形齿轮构成的一组副齿轮行星式齿轮组作为第四行星式齿轮组,将上述第三环形齿轮、第四行星齿轮架和输出部常时连结的同时,上述第三行星齿轮架和第四环形齿轮常时连结。还包括,离合上述第一行星齿轮架和第三恒星齿轮的第一离合器,离合上述第三恒星齿轮和变速箱的第一制动器,离合上述第三行星齿轮架和变速箱的第二制动器,离合上述第三行星齿轮架和第二环形齿轮的第二离合器,离合上述第四恒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架的第三离合器。并且构成为,通过上述第三离合器及第二制动器的缔结得到第一挡,通过上述第三离合器及第一制动器的缔结得到第二挡,通过上述第一离合器及第三离合器的缔结得到第三挡,通过上述第三离合器及第二离合器的缔结得到第四挡,通过上述第一离合器及第二离合器的缔结得到第五挡,并且通过上述第二离合器及第一制动器的缔结得到第六挡(第五专利技术)。只要这样做,第一至第六挡的各变速挡中齿轮的啮合数就变少,能够得到高传速率的同时,又由于转换至相邻的变速挡时进行离合的离合器或制动器等的个数常为一对一,所以还提高了控制性。-专利技术的效果-正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在由三个离合器和两个制动器得到的前进六挡的自动变速器中,构成辛普森型的行星式齿轮列的第三及第四行星式齿轮组以外设置了第一及第二两组行星式齿轮组,将它们常时用作减速用来谋得小型化,同时再将它们分别设置到上述行星式齿轮列的轴方向两侧,将输入轴与输出部设置于同轴,能够达到包含自动变速的高变速挡,而且不必担心齿轮噪音或振动变大,对变速器的小型化也是有利的。特别是根据第三、第六专利技术,通过将小型行星式齿轮组设置在变速箱的轴方向的端部,并将恒星齿轮固定于变速箱端部的轴毂部等,能够简单构造,也提高了组装的作业性。再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变速器,在输入轴的同轴上设置输出部的同时,包括各自由恒星齿轮、行星齿轮架及环形齿轮构成的第一至第四的四组行星式齿轮组,有有选择地使第一至第三的三个离合器和第一、第二的两个制动器动作,再通过转换从上述输入轴到输出部为止的驱动力传递路径,至少能够得到六个前进挡,其特征为:上述第一、第二两组行星式齿轮组中,为使各个输入旋转常时经减速后输出,将所规定的旋转要素连结于上述输入轴,上述第三、第四两组行星式齿轮组,任何一组都是一组副齿轮行星式齿轮组,为使全部能有四个旋转要素而将它们相互连结,再将这些旋转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连结到上述输出部,上述第一及第二行星式齿轮组,是将上述第三及第四行星式齿轮组夹在中间而分别设置在轴方向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镰田真也土井淳一寺冈隆道坂时存沟部龙利坂上直博藤田芳彦岩下典生小森贤上田和彦江崎诚司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