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后轮轴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9390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全地形车后轮轴固定装置,该后轮轴上至少具有一齿轮箱、一后叉、多个轴承、一轮毂、一固定板,该后叉内设置有多个轴承,该轴承的内环是与后轮轴呈滑配状态,并由轮毂予以抵顶,该轴承的外环则与后叉呈紧配状态,并由固定板予以抵顶固定,借助将固定板锁固于后叉的外端,以避免后轮轴横向荷重过大时后轮轴与轴承整组脱出;另借助于固定板上设置油封、后叉与固定板间设置O形环,以防止异物进入轴承,造成作动不良、卡死,或造成后轮轴本身的损害,藉此来提升全地形车使用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全地形车,尤指一种全地形车后轮轴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全地形车1,如图1所示,主要是在车架单元11、转向装置12、前轮13、乘坐部14、后轮15,以及提供全地形车动力源的动力单元2。该车架11的前方枢接转向装置12,该转向装置12的下方设置有一组前轮13,在转向装置12的后方,于车架单元11上设有乘坐部14,在乘坐部14的下方为动力单元2。该动力单元2,请参阅图2所示,至少包括有一引擎系统21,以及一被引擎系统21所带动的无级变速系统22,该无级变速系统22借助链条23带动后轮轴24,在后轮轴24上接设有一组后轮15。引擎系统21是借助汽油于燃烧室211燃爆所产生的动力,推动活塞212作往复运动,因而带动曲轴213转动,而无级变速系统22的主动盘221则会被曲轴213带动作同步旋转,因而带动被动盘222的转动,再经由离合器223驱使被动轴224转动,经由最终齿轮组225来令最终齿盘226转动,最终齿盘226借助链条23来带动设于后轮轴24上的传动齿盘241,藉此可使后轮15转动,而令全地形车1行进。然而,上述的全地形车1,由于是借助外露式的链条23传动至后轮轴24上,因此,链条23容易因沾染沙尘或其他异物而导致链条23产生磨损断裂的情形,且链条23于使用一段时间后亦容易因松脱而造成与传动齿盘241的脱落。于是,有业者开发出利用轴传动的全地形车3,请参阅图3所示,该全地形车3的传动系统是由变速箱31及轴传动装置32所组成,该变速箱31内设有传动轴311,该传动轴311延设有伞齿轮312,该轴传动装置32的传动轴321前后各设有伞齿轮322、323,该伞齿轮322是与变速箱31的伞齿轮312呈90度啮合,该轴传动装置32的伞齿轮323则与后轮轴41齿轮箱30内的伞齿轮324呈90度啮合,如图4所示;全地形车3的行进是借助引擎的运转,带动变速箱31内传动轴311、伞齿轮312,并由伞齿轮312带动轴传动装置32的伞齿轮322、323旋转,再由伞齿轮323带动后轮轴41上的伞齿轮324旋转,进而使枢设于后轮轴41的后轮411旋转,以达到全地形车3行进的目的,并提升全地形车的扭力,且借助轴传动带动车体动作,可有效增进使用功效及具较佳的整体性。其中,该全地形车3的后轮轴41的固定装置4,请参阅图5所示,该固定装置4至少具有一后叉42、一轮毂43、多个轴承44以及油封45,该后叉42具有一环槽421,该环槽421是可供轴承44予以容置,该轴承44的内环441是与后轮轴41呈滑配状态,并会随着后轮轴41旋转,而外环442则与后叉42环槽421的壁面呈紧配固定不动,该轮毂43的中央具有套筒431,该套筒431是可供后轮轴41穿设,且套筒431的端缘是可将轴承44的内环441予以抵顶,如图6所示,另,轮毂43上锁付有碟刹盘431。习知的全地形车3借助上述的固定装置4,固然已将全地形车3的后轮轴41与后轮411予以固定。但众所周知,全地形车3主要用途是在行驶于岐岖不平的恶劣地形的区域用,因此全地形车3经常有被上抛落地再作前冲的激烈行车的状况,当全地形车3落地瞬间,虽然后叉42内的轴承44的内环441与后轮轴41是呈滑配状态,且内环441有轮毂43的套筒431予以抵顶固定,但当全地形车3落地瞬间后轮轴41所受的横向力量大于轴承44外环442的紧配程度时,则会造成后轮轴41及与轴承44整组脱出的危险。另由于轴承44的外环442与后差42是成紧配置方式,所以后差42的加工精密度要求必须要非常高,因此造成后差42加工成本的增加。有鉴于全地形车3的固定装置4,具有上述的缺失,因此如何能有效避免后轮轴41及轴承44整组脱出的危险肇生,以及降低后差42的加工成本,实为全地形车制造业者,极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后轮轴固定装置,该后轮轴上至少具有一齿轮箱、一后叉、一轮毂、一固定板,该后叉内设有多个轴承,该轴承的内环是与后轮轴呈滑配状态,并由轮毂予以抵顶,轴承的外环则是由固定板予以抵顶固定,借助将固定板锁固于后叉的外端,以避免后轮轴的荷重或所承受的扭力过大时轴承的外环脱出。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后轮轴固定装置,借助于固定板上设置油封、后叉与固定板间设置O形环,以防止异物进入轴承,造成作动不良、卡死,或造成后轮轴本身的损害,藉此来提升全地形车使用的功能。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后轮轴固定装置,该后轮轴上至少具有一齿轮箱、一后叉、一轮毂、一固定板,该后叉内设有多个轴承,该轴承的内环是与后轮轴呈滑配状态,并由轮毂予以抵顶,该轴承的外环则是由固定板予以抵顶固定,藉此后差与轴承不需为紧配置方式结合,而可降低后差内部环槽加工的精密度,进而可有效降低后差的加工成本。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全地形车后轮轴固定装置,该后轮轴上至少具有一齿轮箱、一后叉、一轮毂,该后叉内设置有多个轴承,其特征在于该后轮轴上设有固定板,设置在后叉内的轴承是被固定板抵顶固定,该固定板锁固于后叉的外端,以避免后轮轴的荷重或所承受的扭力过大时轴承的外环脱出。所述的全地形车后轴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板与轮毂的套筒间设有油封。所述的全地形车后轴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板与后叉间设有一O型环。所述的全地形车后轴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轴承的内环是与后轮轴呈滑配状态,并由轮毂予以抵顶,而轴承的外环则与后叉是呈紧配状态。附图说明图1是习知全地形车的侧视图。图2是习知全地形车传动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习知全地形车轴传动的简单示意图。图4是习知全地形车齿轮箱的剖视示意图。图5是习知全地形车后轮轴固定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习知全地形车后轮轴固定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后轮轴固定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轮轴固定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更易于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构造及所能达成功效,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首先请参阅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全地形车后轮轴固定装置5,该后轮轴51上至少具有一齿轮箱52、一后叉53、多个轴承54、一轮毂55及一固定板56。齿轮箱52,是供后轮轴51予以穿设,其余结构是与习知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后叉53,是套设于后轮轴51上,该后叉53中央具有一环槽531,该环槽531可供轴承54予以容置,而后叉53的表面且于环槽531的外周另设有一环沟532,该环沟532是可供一O型环533容置。轴承54,本专利技术是以滚珠轴承为例,该轴承54是于内环541及外环542中间设置多个滚珠543构成,其中,该轴承54的内环541是与后轮轴51呈滑配状态,而轴承54的外环542则与后叉53环槽531的内壁呈紧配状态(实务上轴承54的外环542则与后叉53环槽531的内壁亦可不必呈紧配置),。轮毂55,中央具有套筒551,该套筒551是可供后轮轴51穿设,且套筒551的端缘是可将轴承54的内环541予以抵顶,而轮毂55上另锁付有碟刹盘552。固定板56,是设置于后叉53与轮毂55之间,该固定板56中央具有一贯穿孔561,该贯穿孔561可供轮毂55的套筒551穿设,于贯穿孔561的周缘设有一段差部562,该段差部562可供一油封563予以容置,而固定板56是借助螺固元件S予以螺设在后叉53上。本专利技术于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地形车后轮轴固定装置,该后轮轴上至少具有一齿轮箱、一后叉、一轮毂,该后叉内设置有多个轴承,其特征在于:该后轮轴上设有固定板,设置在后叉内的轴承是被固定板抵顶固定,该固定板锁固于后叉的外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建能李炎修
申请(专利权)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