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1279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表面中包括:一对设于轮胎赤道两侧的周向沟槽;多个具有陡倾斜部的倾斜沟槽,该陡倾斜部从周向沟槽附近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成15度至45度的角度延伸向轮胎轴向外侧。由周向沟槽及陡倾斜部围绕的脊部具有位于周向沟槽与陡倾斜部间的锐角角部以及钝角角部。周向沟槽的外沟槽壁表面包括胎面表面侧的平缓倾斜壁及沟槽底部侧的陡倾斜壁。平缓倾斜壁的轮胎径向内端形成为波状,其中与从内端到平缓倾斜壁与胎面表面相交处的交点线的轮胎轴向距离相对应的倾斜表面宽度沿轮胎周向重复增减。倾斜表面宽度最大处的内端最内点定位在一中间位置与锐角角部的前端之间的区域内,该中间位置是指位于锐角角部的前端和钝角角部的前端之间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总的来说具有改善的排水性能、干抓地性能及耐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对于其中干抓地性能及排水性能得到改善的充气轮胎,已知的有例如日本未审查的专利公开号2004-210189公报中所描述的轮胎。此充气轮胎包括具有胎面花纹的胎面表面,该胎面表面上设置有在轮胎周向方向延伸的周向沟槽(g1),以及多个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成较小的角度从周向沟槽(g1)朝向胎面边缘延伸的倾斜沟槽(g2),如图11所示。在上述胎面花纹中,脊部(r)形成在邻近周向沟槽(g1)且位于倾斜沟槽(g2和g2)之间的区域中。脊部(r)包括锐角角部(c1)——其在周向沟槽(g1)与一个分隔出该脊部(r)的倾斜沟槽(g2)之间形成锐角,以及钝角角部(c2)——其在周向沟槽(g1)与另一分隔出该脊部(r)的倾斜沟槽(g2)之间形成钝角。但是,此脊部(r)于转向时在锐角角部(c1)可能不能具有所需的刚性。由此,具有进一步改善诸如干抓地性能降低等的驾驶稳定性的空间。此外,有在锐角角部(c1)附近产生不均匀磨损缺陷的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基于周向沟槽的沟槽壁表面的改善,可均衡地改善排水性能、干抓地性能及耐磨损性能。解决问题的方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充气轮胎,其中胎面表面包-->括:一对周向沟槽,其位于轮胎赤道两侧并沿轮胎周向方向连续延伸;多个具有陡倾斜部的倾斜沟槽,该陡倾斜部从与所述周向沟槽间隔一小距离的位置处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成15度至45度的角度倾斜地延伸向轮胎轴向外侧,并且所述倾斜沟槽在轮胎的周向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及脊部,其由周向沟槽及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陡倾斜部围绕,其中,所述脊部具有位于所述周向沟槽与所述陡倾斜部之间的锐角角部,以及在位于所述周向沟槽与所述陡倾斜部之间的钝角角部,其中,位于所述周向沟槽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外沟槽壁表面包括:平缓倾斜壁,其从所述外沟槽壁表面与所述胎面表面相交的交点线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并倾斜向轮胎轴向内侧;及陡倾斜壁,其从所述平缓倾斜壁的轮胎径向内端向沟槽底部侧延伸,其中,所述平缓倾斜壁的内端形成为波状形状,其中与从内端到交点线的轮胎轴向距离相对应的倾斜表面宽度在轮胎的周向方向上重复增减,且其中,所述倾斜表面宽度最大处的内端的最内点定位在一中间位置与锐角角部的前端之间的区域内,该中间位置是指位于锐角角部的前端和钝角角部的前端之间的位置。优选的是,所述内端的最内点与所述锐角角部的前端之间的轮胎周向距离为所述锐角角部的前端与所述钝角角部的前端之间的轮胎周向距离的10%至45%。优选的是,所述小距离为胎面接地宽度的0.5%至1.2%。优选的是,所述交点线沿轮胎周向方向成线性形状形成。可以通过固定从所述胎面表面至所述平缓倾斜壁的内端的轮胎径向上的深度,并改变所述平缓倾斜壁相对于轮胎法线的角度而将所述内端形成为波状形状。此外,可以通过改变从所述胎面表面至所述平缓倾斜-->壁的内端的轮胎径向上的深度,并固定所述平缓倾斜壁相对于轮胎法线的角度而将所述内端形成为波状形状。优选的是,所述平缓倾斜壁设置有多个用于热扩散的小沟槽,这些小沟槽具有等于或小于1.2mm的沟槽宽度并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优选的是,位于所述周向沟槽的轮胎轴向内侧的内沟槽壁表面包括:平缓倾斜壁,其从所述内沟槽壁表面与所述胎面表面相交的交点线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并倾斜向轮胎轴向外侧;及陡倾斜壁,其从所述平缓倾斜壁的轮胎径向内端向沟槽底部侧延伸,且其中所述内沟槽壁表面的内端在轮胎的周向方向上呈大体平行于所述外沟槽壁表面的内端的波状形状延伸。优选的是,所述胎面表面设置有窄沟槽,该窄沟槽具有小于所述周向沟槽的沟槽宽度并位于周向沟槽的轮胎轴向外侧沿轮胎的周向方向延伸,且所述窄沟槽与所述周向沟槽之间的轮胎轴向宽度设置为所述胎面接地宽度的18%至30%。在本说明书中,“胎面接地宽度”指,在其中轮胎被装配在常规轮辋及充有常规内压的常规内压状态下,在外倾角α设置为0度并施加常规负载而将轮胎压至平面时,胎面接地端之间的轮胎轴向最大距离。所述“标准轮辋”对应于由包括轮胎所基于的标准的标准系统所限定的轮辋,例如,指JATMA中的标准轮辋,TRA中的“设计轮辋(DesignRim)”或ETRTO中的“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所述“常规内压”对应于由包括轮胎所基于的标准的标准系统所限定的空气压力,其为JATMA中的最大气压,TRA中的“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限制(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表中所述的最大值,以及ETRTO中的“充气压力(InflationPressure)”,在用于客车的轮胎的情况下统一设置为180kPa。-->所述“常规负载”对应于由包括轮胎所基于的标准的标准系统所限定的负载,其为JATMA中的最大负载量,TRA的“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限制”表中所述的最大值,ETRTO中的“负载量(LoadCapacity)”,在用于客车的轮胎的情况下统一指对应于负载的88%的负载。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地构造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由此,在由周向沟槽与倾斜沟槽围绕的脊部中,周向沟槽与倾斜沟槽之间的锐角角部处的刚性通过倾斜表面宽度变大的周向沟槽的平缓倾斜壁而得以增加。由此,可改善干抓地性能以及耐磨损性能等。此外,周向沟槽的陡倾斜壁确保了较大的沟槽体积并维持了改进的排水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胎面部的说明性平面图,并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2是示出了沿该说明性平面图中的线X-Y的部分的放大视图;图3(A)是在图2中的位置A-A’处的周向沟槽的截面图;图3(B)是在图2中的位置B-B’处的周向沟槽的截面图;图3(C)是在图2中的位置C-C’处的周向沟槽的截面图;图4(A)至4(C)是示出了周向沟槽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图5是沿倾斜沟槽的沟槽中心线的截面图;图6是图2中的局部立体图;图7是沿图6中的线Z-Z的截面图;图8是沿图2中的线D-D’的截面图;图9是示出了平缓倾斜壁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立体图;图10是胎面部的说明性平面图,其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及-->图11是现有的胎面部的说明性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最佳模式进行描述。图1是胎面部的说明性平面图,且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2是示出了沿图1中的线X-Y的部分的放大视图。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不受轮胎的种类及其内部结构的限制,但实践中优选作为用于客车的轮胎来实现。如图1所示,在充气轮胎1的胎面表面2上,主要形成有:一对周向沟槽3,其位于轮胎赤道C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多个倾斜沟槽4,其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并从靠近周向沟槽3的部分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以及一对窄沟槽5,其布置在周向沟槽3的轮胎轴向外侧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由此,在胎面表面2上形成有位于周向沟槽3与3之间的中心脊部L1、位于周向沟槽3与窄沟槽5之间的中间脊部L2、以及位于窄沟槽5与胎面接地端E之间的肩脊部L3。周向沟槽3布置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并在轮胎的周向方向上连续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周向沟槽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中胎面表面(2)包括:一对周向沟槽(3),其于轮胎赤道(C)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多个具有陡倾斜部(4a)的倾斜沟槽(4),该陡倾斜部从与所述周向沟槽(3)间隔一小距离(m)的位置处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成1 5至45度的角度(θ1)倾斜地延伸向轮胎轴向外侧,且所述倾斜沟槽沿轮胎周向彼此隔开设置;及脊部(B),其由所述周向沟槽(3)及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相邻的陡倾斜部(4a)围绕,其中,所述脊部(B)具有位于所述周向沟槽(3)与所述陡 倾斜部(4a)之间的锐角角部(12),以及位于所述周向沟槽(3)与所述陡倾斜部(4a)之间的钝角角部(13),其中,位于所述周向沟槽(3)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外沟槽壁表面(6)包括:平缓倾斜壁(6a),其从所述外沟槽壁表面(6) 与所述胎面表面(2)相交的交点线(6L1)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并倾斜向轮胎的轴向内侧;及陡倾斜壁(6b),其从所述平缓倾斜壁(6a)的轮胎径向内端(6L2)向沟槽底部侧延伸,其中,所述平缓倾斜壁(6a)的内端(6L2)形成为 波状形状,其中与从所述内端(6L2)到所述交点线(6L1)沿轮胎轴向的距离相对应的倾斜表面宽度(K)在轮胎周向方向上重复增减,且其中,所述倾斜表面宽度(K)最大处的内端(6L2)的最内点(Pt)定位在一中间位置与所述锐角角部(12) 的前端(12a)之间的区域(J)内,该中间位置是指位于所述锐角角部(12)的前端(12a)和所述钝角角部(13)的前端(13a)之间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4-11-25 2004-3408241.一种充气轮胎,其中胎面表面(2)包括:一对周向沟槽(3),其于轮胎赤道(C)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多个具有陡倾斜部(4a)的倾斜沟槽(4),该陡倾斜部从与所述周向沟槽(3)间隔一小距离(m)的位置处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成15至45度的角度(θ1)倾斜地延伸向轮胎轴向外侧,且所述倾斜沟槽沿轮胎周向彼此隔开设置;及脊部(B),其由所述周向沟槽(3)及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相邻的陡倾斜部(4a)围绕,其中,所述脊部(B)具有位于所述周向沟槽(3)与所述陡倾斜部(4a)之间的锐角角部(12),以及位于所述周向沟槽(3)与所述陡倾斜部(4a)之间的钝角角部(13),其中,位于所述周向沟槽(3)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外沟槽壁表面(6)包括:平缓倾斜壁(6a),其从所述外沟槽壁表面(6)与所述胎面表面(2)相交的交点线(6L1)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并倾斜向轮胎的轴向内侧;及陡倾斜壁(6b),其从所述平缓倾斜壁(6a)的轮胎径向内端(6L2)向沟槽底部侧延伸,其中,所述平缓倾斜壁(6a)的内端(6L2)形成为波状形状,其中与从所述内端(6L2)到所述交点线(6L1)沿轮胎轴向的距离相对应的倾斜表面宽度(K)在轮胎周向方向上重复增减,且其中,所述倾斜表面宽度(K)最大处的内端(6L2)的最内点(Pt)定位在一中间位置与所述锐角角部(12)的前端(12a)之间的区域(J)内,该中间位置是指位于所述锐角角部(12)的前端(12a)和所述钝角角部(13)的前端(13a)之间的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内端(6L2)的最内点(Pt)与所述锐角角部(12)的前端(12a)之间的轮胎周向距离(S)为所述锐角角部(12)的前端(12a)与所述钝角角部(13)的前端(13a)之间的轮胎周向距离(BL)的10%至45%。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小距离(m)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田雄彦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