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0703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在其胎面部分(2)带有圆周沟槽(3,3b,3c),圆周沟槽(3,3b,3c)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延伸并且具有一对相对对置的沟槽壁(6)。圆周沟槽(3,3b,3c)在其至少其中一个沟槽壁(6)中配置有径向沟槽(9),径向沟槽(9)沿圆周沟槽(3)的纵向排列。径向沟槽(9)的径向外端(9o)位于圆周沟槽深度(GDt)的0到20%的范围(a1)。径向沟槽(9)的径向内端(9i)位于圆周沟槽深度(GDt)的80%到100%的范围(a2)。径向沟槽具有不小于1.0mm、但是不大于6.0mm的开口宽度(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胎面沟槽结构,其在不损失湿地性能的情况下能够改善石头陷入以及噪声性能。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在胎面部分配置宽的圆周沟槽来有效地改善充气轮胎的湿地性能。但是,这样的宽沟槽中非常容易夹住诸如碎石的小物体。在具有非常坚硬的胎面部分的载重轮胎的情况下,深深陷进胎面沟槽的小物体很难自行弹出。因此,沟槽底部和胎面部分的内部结构很容易被陷入的物体损坏。另一方面,在宽圆周沟槽的情况下,在接地区域的圆周沟槽中形成的空气柱在行驶时容易共鸣,降低了轮胎的噪声性能。如果沟槽宽度减小,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由于排水区域减小,湿地性能的降低是不可避免的。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中能够促进陷入物体自行弹出,并且在不损害轮胎湿地性能的情况下降低空气柱共鸣以提高噪声性能。根据本专利技术,充气轮胎包括胎面部分,所述胎面部分配置有圆周沟槽,所述圆周沟槽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延伸并且具有一对相对对置的沟槽壁,所述圆周沟槽在其至少其中一个沟槽壁中配置有径向沟槽,所述径向沟槽沿圆周沟槽的纵向排列,每个径向沟槽具有径向外端和径向内端,所述径向外端位于圆周沟槽深度的0到20%的范围,所述径向内端位于圆周沟槽深度的80%到100%的范围,并且所述径向沟槽具有不小于1.0mm、但是不大于6.0mm的开口宽度。因此,通过径向沟槽,在行驶中改变了在接地区域中由圆周沟槽形成的共鸣条件或空气柱的模式。因而,很难产生驻波,也就是说,空气-->柱共鸣能够被有效地控制以提高噪声性能。进一步地,由于径向沟槽,能够降低约束力(在沟槽中约束陷入物体的力)并且陷入物体变得容易移动,或者如果陷入物体很轻微的移动并进入到其中一个径向沟槽的位置,约束力也会减小。相应地,增加了陷入物体ST自行弹出的可能性。如图8(a)所示,当径向沟槽9在转动过程中进入到接地区域,由于轮胎负载,配置有径向沟槽9的沟槽壁6通常在轮胎径向上受压缩。因此,径向沟槽9的开口变形。于是,随着径向沟槽9离开接地区域,压缩力移除,开口的形状恢复成图8(b)所示的形状。在行驶过程中,这样的变形和恢复不断重复,因此,进一步促进了物体的自行弹出。顺便提及,图8(a)中,在压力的作用下扩张的开口形状被夸大地示出。但是,变形的形状并不总是这样。该形状可以不规则地改变。这样还能够有利于改善物体的自行弹出。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分的一部分的展开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径向沟槽的侧视图。图4是径向沟槽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图5是沿图2中线A-A的横截面图。图6是沿图5中线B-B的横截面图。图7是沿图1中线Z-Z的横截面图。图8(a)和8(b)是显示径向沟槽状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众所周知,在轮胎的现有技术中,充气轮胎包括胎面部分2、一对轴向间隔的胎圈部分、一对在胎面边缘E与胎圈部分之间延伸的胎侧部分、经过胎面部分和胎侧部分在胎圈部分之间延伸的胎体、以及设置在-->胎面部分中位于胎体的径向外侧的胎面加强带束层。胎面部分2设置在胎面宽度TW内且其带有限定胎面花纹的胎面沟槽。此处,胎面边缘E是在常规充气加载条件下的接地区域的轴向最外边缘。胎面宽度TW是在轮胎的常规充气无负载条件下测量的胎面边缘E之间的轴向距离。常规充气无负载条件是轮胎安装在标准轮辋上并且充气到标准压力,但是没有加载轮胎负载。常规充气加载条件是轮胎安装在标准轮辋上并且充气到标准压力且以标准轮胎负载加载。标准轮辋是通过标准组织官方认可的用于轮胎的轮辋,即,JATMA(日本和亚洲)、T&RA(北美)、ETRTO(欧洲)、STRO(斯堪的纳维亚)以及类似组织。标准压力和标准轮胎负载是用于由同一组织在气压/最大负载表或者类似表中指定的用于轮胎的最大气压和最大轮胎负载。例如,标准轮辋是JATMA中指定的“标准轮辋(standard rim)”,ETRTO中指定的“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TRA中的“设计轮辋(Design Rim)”等。标准压力是JATMA中的“最大气压(maximumair pressure)”,ETRTO中的“充气压力(Inflation Pressure)”,在TRA中的“不同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极限(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表中给出的最大压力等。标准负载是JATMA中的“最大负载量(maximum load capacity)”,ETRTO中的“负载量(Load Capacity)”,TRA中的上述表中给出的最大值等。但是,在轿车轮胎的情况下,标准压力和标准轮胎负载分别统一限定为180kPa以及最大轮胎负载的88%。根据本专利技术,胎面沟槽包括至少一个在轮胎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圆周沟槽3以及任选的轴向沟槽4。圆周沟槽3具有一对沟槽壁6,所述沟槽壁6从沟槽底部7延伸到沟槽顶部,同时每个沟槽壁关于沟槽的中心线GL对称地向外倾斜而使得沟槽宽度从底部7到开口顶部逐渐增加。在沟槽壁6与沟槽底部7之间的角是圆角,以防止应力集中。每个沟槽壁6的倾斜角从径向外端6e到并入上述圆角的点是恒定的。当轮胎充气并且当施加重载时,与中心圆周沟槽3a相比,肩部和中部圆周沟槽3c和3b的沟槽底部7受到相对大的应变。因此,为了缓和应力,优选地,沟槽的位置越趋向轴向外-->部,圆角的半径越大。圆周沟槽3的宽度GW(GW1,GW2,GW3)不小于胎面宽度TW的1.8%、优选地不小于2.0%,但是不大于胎面宽度TW的4.0%、优选地不大于3.8%。圆周沟槽3的深度GDt不小于胎面宽度TW的7.0%、优选地不小于7.5%,但是不大于胎面宽度TW的9.0%、优选地不大于8.5%。除非另外指出,沟槽宽度指的是在垂直于沟槽中心面GL的开口顶部处测量的宽度,并且沟槽深度指的是从沟槽顶部到最深点的深度。图1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胎面花纹,其设计用于卡车和公共汽车的载重子午线轮胎,此实施方式中的轮胎包括由钢丝帘线的单层帘布层构成的胎体,以及由钢丝帘线的至少两层、优选为三层或者更多层帘布层构成的带束层,包括交叉缓冲帘布层。在这个实施例中,配置了五条圆周沟槽3,包括:在轮胎赤道线C上延伸的中心圆周沟槽3a;一对中部圆周沟槽3b,每一条位于轮胎赤道线C的一侧;以及一对肩部圆周沟槽3c,位于相应中部圆周沟槽3b的轴向外侧。圆周沟槽3a、3b、3c可以设置成不同的结构,例如Z字形结构、波浪形结构、直线形结构等,这些结构可以单独设置或者彼此结合。但是在这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抓地性能,诸如牵引和制动性能,所有的圆周沟槽3a、3b和3c均为具有相同Z字形节距的Z字形结构。但是,中部圆周沟槽3b具有平缓的Z字形结构以提高轮胎圆周方向的排水能力。中心圆周沟槽3a具有陡的Z字形结构,以便积聚更大量的从中心块5a与路面之间移除的水。肩部圆周沟槽3c具有中间程度的Z字形结构,以便以良好的平衡方式同时取得圆周方向上的排水和这样的积聚。中心圆周沟槽3a的宽度GW1、中部圆周沟槽3b的宽度GW2以及肩部圆周沟槽3c的宽度GW3满足下面的条件:GW1<GW2<GW3以便能够提高受到较高地面压力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配置有圆周沟槽(3,3b,3c)的胎面部分(2),所述圆周沟槽(3,3b,3c)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延伸并且具有一对相对对置的沟槽壁(6),所述圆周沟槽(3,3b,3c)在至少其中一个沟槽壁(6)中配置有径向沟槽 (9),所述径向沟槽(9)沿所述圆周沟槽(3)的纵向排列,每个所述径向圆周沟槽(9)具有径向外端(9o)和径向内端(9i),所述径向外端(9o)位于所述圆周沟槽的深度(GDt)的0到20%的范围(a1),所述径向内端(9o)位于所述 圆周沟槽的深度(GDt)的80%到100%的范围(a2),并且所述径向沟槽具有不小于1.0mm、但是不大于6.0mm的开口宽度(g)。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8-23 2006-2269361.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配置有圆周沟槽(3,3b,3c)的胎面部分(2),所述圆周沟槽(3,3b,3c)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延伸并且具有一对相对对置的沟槽壁(6),所述圆周沟槽(3,3b,3c)在至少其中一个沟槽壁(6)中配置有径向沟槽(9),所述径向沟槽(9)沿所述圆周沟槽(3)的纵向排列,每个所述径向圆周沟槽(9)具有径向外端(9o)和径向内端(9i),所述径向外端(9o)位于所述圆周沟槽的深度(GDt)的0到20%的范围(a1),所述径向内端(9o)位于所述圆周沟槽的深度(GDt)的80%到100%的范围(a2),并且所述径向沟槽具有不小于1.0mm、但是不大于6.0mm的开口宽度(g)。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胎面部分(2)在其中心区域中进一步配置有中心圆周沟槽(3a),所述中心圆周沟槽(3a)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延伸、未配置有所述径向沟槽,并且配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伸吾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