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0604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均衡地提高雪上性能和冰上性能的充气轮胎。该轮胎在胎面部(2)设有至少四条纵主沟(3);该纵主沟包括一对内纵主沟(3a)和一对外纵主沟(3b);该一对内纵主沟配置于轮胎赤道的两侧且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延伸,该一对外纵主沟配置于其外侧且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延伸。在内纵主沟中形成有通过从轮胎赤道C一侧以及胎面接地端E一侧分别相对置地连接横沟(4a、4b)而呈十字路状的内沟交叉部(7)。在外纵主沟中形成有通过从轮胎赤道一侧C以及胎面接地端E一侧分别相对置地连接横沟(4b、4c)而呈十字路状的外沟交叉部(8)。上述外沟交叉部(8)中的横沟的沟宽比内沟交叉部(7)中的横沟的沟宽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均衡地提高雪上性能和冰上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自从禁止使用带防滑轮刺的轮胎以来,在降雪地区,以城市部为中心,增加了被称为镜板的被冰覆盖的滑溜溜的路面的出现机会。提高在冰路或雪路上的行驶性能的例如冬季用轮胎、防雪轮胎或无防滑钉轮胎,为了提高在这样的镜板上的行驶性能,进行使胎面部的沟面积减少并增加相对路面的接地面积,进而提高摩擦力。另一方面,这种轮胎中,在胎面部的沟内压硬路面的雪而形成雪柱,且通过剪切该雪柱时的反作用力来得到雪地上的驱动力等。从而,当为了提高冰上性能而减少胎面部的沟面积时,存在上述的雪上性能,特别是在深雪路上的行驶性能显著恶化的问题。作为相关的技术,有以下的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6321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5-4739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的问题点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轮胎在胎面部形成通过纵主沟和横沟交叉而成的呈十字路状的内沟交叉部和外交叉部,并且以在外沟交叉部中的横沟的沟宽形成为比在内沟交叉部中的横沟的沟宽更大为基础,在路面接地长度大的胎冠区域得到较大的摩擦力,另一方面通过在胎肩区域发挥较大的雪柱剪切力,能够以多元化地均衡地提高雪上性能和冰上性能。本专利技术中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设有至少四条纵主沟,该纵主沟包括一对内纵主沟和一对外纵主沟,该一对内纵主沟配置于轮胎赤道的两侧且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延伸,该一对外纵主沟配置于其外侧且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延伸,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各内纵主沟中形成有内沟交叉部,该内沟交叉部通过从轮胎赤道一侧以及胎面接地端一侧分别相对置地连接横沟而呈十字路状;并且在上述各外纵主沟中形成有外沟交叉部,该外沟交叉部通过从轮胎赤道一侧以及胎面接地端一侧分别相对置地连接横沟而呈十字路状;在上述外沟交叉部中的横沟的沟宽比内沟交叉部中的横沟的沟宽大。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从轮胎赤道一侧连接于上述外沟交叉部的横沟,从与上述外沟交叉部的连接位置向轮胎轴方向内侧,以至少7mm长度不减少沟宽地延伸。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连接于上述内沟交叉部的横沟包括加宽部,该加宽部是喇叭状地扩大沟宽并与上述内纵主沟连接的部分。另外,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横沟包括连接上述内纵主沟和上述外纵主沟之间的中间横沟,并且该中间横沟包括从内交叉部向外交叉部递增沟宽的递增部。另外,技术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外纵主沟的沟宽为比内纵主沟沟宽的1.0倍大且在1.3倍以下。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通过纵主沟和横沟交叉而形成呈十字路状的内沟交叉部和外交叉部。这样的十字路状的沟交叉部,与三岔路状的沟交叉部相比,能够形成刚性更高的雪柱,且有利于通过剪切该雪柱而获得雪上的较大驱动力。另外,本专利技术中,外沟交叉部中的横沟的沟宽比内沟交叉部中的横沟的沟宽形成得更大。因此,使含有内交叉部的轮胎赤道一侧的区域上增大接地面积,确保了较大摩擦力。另一方面,使含有外沟交叉部的胎面接地一侧的区域上,增大沟容积能够进一步提高雪柱剪切力。由此,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能够以多元化地兼顾雪上性能和冰上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图2为其部分放大图。图3中(a)为内沟交叉部的放大图,(b)为外沟交叉部的放大图。图4为表示胎面部的接地形状的平面图。-->符号说明如下:2...胎面部;3...纵主沟;3a...内纵主沟;3b...外纵主沟;4...横沟;4a...中心横沟;4b...中间横沟;4c...胎肩横沟;5...花纹块;7...内沟交叉部;8...外沟交叉部;C...轮胎赤道;E...胎面接地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整体未图示)的轿车用无防滑钉轮胎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在上述胎面部2,设置有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延伸的多条纵主沟3、和与该纵主沟3交叉方向延伸的横沟4。由此在胎面部2上,形成由纵主沟3和横沟4(或纵主沟3和横沟4及胎面接地端E)围成的花纹块5被划分成多个的胎面块状花纹。另外,形成该花纹的胎面橡胶,为了提高在冰路上对路面的追随性,优选为由JISA硬度为55°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的柔软橡胶来形成。上述纵主沟3,由设置于轮胎赤道C的两侧且在轮胎圆周方向连续延伸的一对纵主沟3a、和设置于其外侧且在轮胎圆周方向连续延伸的一对纵主沟3b构成,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总计四条的纵主沟3。上述各纵主沟3a以及3b,都形成沿轮胎圆周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优选形态。这样的纵主沟提高了在雪路上直行行驶时的排雪性,并且也能够在偏离角导致的旋转时发挥较大的雪柱剪切力,且有利于提高操纵稳定性。另外,纵主沟3包括曲线状、波状和/或锯齿状等各种实施方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考虑到耐磨性和雪上性能等时,优选为直线状至缓慢倾斜的锯齿字状(例如相对轮胎圆周方向的最大倾斜角为15°以下)。对于上述内、外纵主沟3a、3b的沟宽GW1以及GW2,未作特殊限定,然而为了确保充分的排雪性和大雪柱的形成,优选为胎面部的接地宽度TW的3.0%以上,更优选为4.5%以上。其中,当上述沟宽GW1或GW2过大时,有可能降低胎面部2的接地面积,而降低在冰路上的行驶性能。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各沟宽GW1以及GW2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7.5%以下,更优选为6.0%以下。另外,各纵主沟3a、3b沟的深度优选为7.5mm以上,更优选为8.5mm以上,另一方面优选为11.5mm以下,更优选为10.0mm以下。在此,上述“胎面接地宽度”TW为,胎面部2的胎面接地端E、E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另外,上述“胎面接地端”E为,在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荷即所谓的正规状态下的轮胎上加载正规载荷,并以外倾角为0°推压到平面时的接地端部。另外,上述“正规轮辋”为,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每一轮胎规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设计轮辋(Design Rim)”,如果是ETRTO,则为“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另外,上述“正规内压”为,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按每一轮胎规定的空气压力,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然而轮胎为轿车用时一律为180kPa。此外,上述“正规载荷”为,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按每一轮胎规定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LOAD CAPACITY”,然而轮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有至少四条纵主沟,该纵主沟包括一对内纵主沟和一对外纵主沟,该一对内纵主沟配置于轮胎赤道的两侧且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延伸,该一对外纵主沟配置于其外侧且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延伸,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各内纵主沟中形成有内沟交叉部,该内沟交叉部通过从轮胎赤道一侧以及胎面接地端一侧分别相对置地连接横沟而呈十字路状;并且在上述各外纵主沟中形成有外沟交叉部,该外沟交叉部通过从轮胎赤道一侧以及胎面接地端一侧分别相对置地连接横沟而呈十字路状;而且上述外沟交叉部中的横沟的沟宽,比内沟交叉部中的横沟的沟宽大。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11-10 2006-3058291.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有至少四条纵主沟,该纵主沟包括一对内纵主沟和一对外纵主沟,该一对内纵主沟配置于轮胎赤道的两侧且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延伸,该一对外纵主沟配置于其外侧且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延伸,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各内纵主沟中形成有内沟交叉部,该内沟交叉部通过从轮胎赤道一侧以及胎面接地端一侧分别相对置地连接横沟而呈十字路状;并且在上述各外纵主沟中形成有外沟交叉部,该外沟交叉部通过从轮胎赤道一侧以及胎面接地端一侧分别相对置地连接横沟而呈十字路状;而且上述外沟交叉部中的横沟的沟宽,比内沟交叉部中的横沟的沟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日野秀彦景山尚纪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